連日來,河南廣播電視臺全媒體推出的《百城建設提質在行動》系列報道在各地干部群眾和專家學者中引起強烈反響。
《百城建設提質在行動系列報道》第二期在報道臨潁產業融合的做法時,住在產業集聚區的陳曉亞一家人其樂融融給孩子過生日的畫面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暑假期間,孩子有了更多去處。
臨潁市民 陳曉亞
現在這里新建了圖書館,離我們家很近,孩子的爺爺奶奶可以帶她來看看書。周圍還新建了商場還有小公園,下班的時候我們全家可以一起來散散步。
臨潁市民陳曉亞丈夫 安東方
我覺得咱們播出的片子里有一句話我印象很深刻,幸福感是每個家庭的追求,咱們的報道確確實實反映了我們的美好生活。以前我在產業集聚區上班,這里什么也沒有,現在這里功能齊全。
專家學者在收看了《百城建設提質在行動》系列報道后認為,河南的百城建設提質工程最大的特點是體現了以人為本,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出發點,來謀劃城市建設。
著名時事評論員 《將改革進行到底》總撰稿 楊禹
產城融合的關鍵就是要找對人,找準人,我覺得河南在這方面意識非常強。河南通過智慧城市的建設探索,把產業特別是新型產業的發展,跟我們這個城市的生活質量、治理質量的提高,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我想這也是河南產城融合當中特別富有新意的一個地方。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 馮奎
抓里子我覺得是基礎工程,是責任工程,也是良心工程。這是為了這個城市千秋萬代著想,是為了這個城市人民真正負責的表現。
中央黨校學習時報副總編輯 楊英杰
我們總書記講,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我們深化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我認為我們的百城提質工程主要體現在,如何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體做出貢獻,縣級城市最重要,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不僅僅體現在道路修平了、我的路都架起來了,好像很光亮、很光鮮,這是表面的,重要的是讓老百姓感受到有收獲感。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李成勛
我看到河南這個百城提質工程系列報道之后,深深地感覺到河南這兩年在城市化過程當中,能很好地貫徹了習總書記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在城市的規劃方面,城市的產城融合方面,在城市的公共設施建設方面,在城市突出文化特色方面,在城市的生態環境治理保持可持續發展方面,都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這樣的發展理念。
為了消除水的困擾,這兩年,鹿邑和新蔡在城市建設中都圍繞著“水”大做文章。城市環境的提升讓新蔡更加宜居宜業,不僅吸引了張留念這樣的本地人返鄉就業,也引來大批外地人來這里興業置業。
多年前,如何改變政府單一投資模式,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項目投資運營,已提上改革日程。其中,人們耳熟能詳的PPP模式,被形容為“四兩撥千斤”融資手段。這種制度創新,在中原大地,也如此神奇嗎?
在招商引資、承接沿海產業轉移中,縣級城市如何延伸原有產業的鏈條,做大做強?如何讓引進來的企業枝繁葉茂?如何將產業與城市融為一體,相互支撐?這既要有大思路,也要有“繡花”般的細功夫。
在招商引資、承接沿海產業轉移中,縣級城市如何延伸原有產業的鏈條,做大做強?如何讓引進來的企業枝繁葉茂?如何將產業與城市融為一體,相互支撐?這既要有大思路,也要有“繡花”般的細功夫。
城鎮吸納力、輻射力明顯增強,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一批縣級城市達到全國一流水平。實現這一目標,無疑功在當代,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