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第十一屆運營與供應鏈管理國際會議在河南大學商學院召開,老楊作為該會議的邀請嘉賓,也來到河大商學院,做了題為《“一帶一路”與全球供應鏈》的主題演講。
以下為演講全文:
組織方給我布置的題目叫:“一帶一路”與供應鏈,說實話,這個題目很大,而且要求的視野很廣,我個人主要是研究產業集聚,更偏實踐一些,所以這個題目,對我來說,很難。
但這半年來,我先后成為了咱們開封市和開封自貿區的“雙料”顧問,也算是半個開封人,咱們開封的活動,就像回家一樣,必須參加,我也要盡力為開封的發展獻計獻策。
所以,今天的活動,我就結合自身的實踐經驗,來談一談這個題目。有不到位的地方,大家會后可以多批評交流。
具體到今天的話題:“一帶一路”與全球供應鏈。
談兩者之間的關系前,我想先把這個話題拆解一下:先說說“一帶一路”,再說說“供應鏈”,最后,再談談我心目中兩者之間融合的走勢和方向。
1
|一帶一路|
提高我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
▼
首先,“一帶一路”。
其實今年兩會期間,我先后寫過兩篇專欄,分別解讀了我國“第三次開放”的總趨勢,以及“一帶一路”未來發展的四個新維度,感興趣的可以關注我的個人微信公眾號。
今天我想談一談,“一帶一路”倡議出爐的背景。
從十八屆五中全會,到十三五規劃,我國未來發展邏輯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提高我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
當前,世界經濟仍然在深度調整,復蘇動力不足,增長分化加劇,經濟全球化遇到波折,國際貿易和投資低迷。由于經濟形勢趨緊和利益分化,地方保護主義再度抬頭,地緣政治關系變得空前復雜與多變,全球治理體系面臨深刻變革。
另一方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立足于高科技的全球分工體系更加明晰,各國需要重新定位自我在全球生產和消費體系中的位置。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開放發展,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
那么,如何將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落到實處呢?
我國給出的答案是:通過“一帶一路”等倡議和亞投行等機構,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促進中國國內治理體系與全球治理體系的良性健康互動,引領全球治理體系向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正如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主旨演講中所說,“一帶一路”的目標,是要為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提供的解決方案。
而這種解決方案,得到了實際發展成果的檢驗:
“一帶一路”建設推進三年多來,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倡議已經得到了世界上100多個國家的響應, 和沿線國家簽訂了將近50份的政府之間的合作協議和70多份和包括一些國際組織在內的部門之間的合作協議,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對外投資已經超過了500億美元等等。
最重要的是,一帶一路的核心價值理念越來越被沿線國家和人民所共識,就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一帶一路”建設的基本原則是共商、共建、共享,也越來越被沿線國家各方面所認同。
2
|全球供應鏈|
主導權
▼
談完了“一帶一路”,再來談談“全球供應鏈”。
其實,全球供應鏈就是一個詞:主導權。
經濟新常態以前,全球供應鏈的主導權,在西方發達國家,在跨國企業。無論是產業鏈的布局,還是有關配套,都是由它們決定的。
這點在我國過去幾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尤其是在中國制造的發展之路中,十分明顯。我們走過了一條,從勞動密集型的代加工,到深加工,再到自主研發,最后走向產業鏈高端的完整過程。
而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我們一直是全球供應鏈的參與者,是所謂全球供應鏈中的初級、低端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這樣過程中,累積著一些改變的因子:包括我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形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更寬廣的技術選擇,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也使得我國工業化進程能在時間上被大大壓縮,為我國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跨越發展提供了可能。
隨著中國制造2025計劃的落地實施,我國產業和企業,不斷因地制宜,取長補短,塑造自己的環境、升級自己的技術、創造自己標準,并最終系統、科學的打造出中國自己的工業4.0體系,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從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從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的轉變正在加速。
而這種轉變的結果,就是全球產業鏈中,中國對于話語權,對于發聲的需求,越來越大。
3
|兩者融合的未來|
需要更多“中國標準”
▼
分別談完了“一帶一路”與“全球供應鏈”,最后再來談談,我對這兩者融合未來發展走勢的判斷。
先說結論,也就是我今天要講的題目:“一帶一路”供應鏈需要更多“中國標準”。
為什么這么說?前面,我分別從兩者的角度,進行了闡述,接下來,談談我在實地調研中的一些感受。
我在佛山南海考察的時候,當地制造業企業,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有在全球配置生產資源的意識,并且也在實踐中,不斷的嘗試和應用。
我經常說,未來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一個成功的企業,必須具備國際思維,具備“一帶一路”合作思維,而以佛山制造業企業為代表,未來非常有希望成為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的企業家。
我個人創辦了一個欄目《老楊會客廳》,上個月我們走進廈門,對話了當地一家新制造企業松霖集團。
聊到新制造的未來維度時,松霖集團董事長周華松說,“過去的全球化,是有西方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化。在一帶一路的起點,我們應該做這樣一個思考,中國企業如何做全球化的企業。”
周華松還建議,“我們中國的企業,應該站在更高的維度去思考問題,我們應該思考全球化是什么,用中國的全球化的思想,去融入當地,變成當地的一個品牌。絕不是簡簡單單的輸出產能,賣賣東西,而是以中國企業、中國人的智慧、中國企業家的智慧去思考,如何做好全球化的思考。”
這兩個例子,聽起來都挺遠,我再舉一個咱們河南的例子:過去一年,許昌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16.86億元,增長95.6%,這些新增出口市場,為許昌企業應對經濟下行壓力,調整市場結構,開發多元市場,提供了極大的助力,同時在更深層次上拓展了企業的發展思路,提高了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這三個例子都在說明,我們的企業和產業,在參與、影響全球供應鏈方面的意識,已經覺醒了,而且在不斷的切實行動中。
為什么要說是“中國標準”呢?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深化國際產能合作,帶動我國裝備、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加強教育、文化、旅游等領域交流合作”等。
今年上半年,我在參加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牽頭的活動中,走進了中國交建,感受很深。
我給大家舉幾個數字:
中國交建為例,過去幾十年,伴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中國交建在國際舞臺上也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作為全球領先的特大型基礎設施綜合服務商,中國交建產品和服務遍及150多個國家,海外業績綜合貢獻度達30%,具備了強大的全球資源配置體系和能力。
可以說,以中國交建為代表,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在世界貿易格局中也正經歷著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標準”的角色轉變。
而且中國標準的背后,帶動的則是整個產業生態。標準輸出是對產品輸出的巨大升級,將會帶動技術、產品、服務、金融、文化等為一體,不僅能將我國一流的技術、制造以及設計施工、運營帶到世界,更能在全球范圍內宣傳、推廣中國制造的全新形象,帶動我國更多的產業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最后,回到我今天的題目,這就是為什么說,“一帶一路”供應鏈需要更多“中國標準”。
謝謝大家。
上周河南金融扶貧現場會上上,河南省長陳潤兒強調,要在全省推廣金融扶貧的盧氏經驗,而這也充分說明了對“盧氏經驗”的認可。
老楊今天跑到遼寧覺華島,多了幾個佛緣,一是和“失散多年的兄弟”延參法師再次組團參加活動,另一個就是這次活動的主題:菩提文化。結合上午的考察,我覺得咱們覺華島菩提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現階段還存在著兩個短板: 第一,菩提文化的影響力相對較小;
鄭州作為“一帶一路”核心節點城市,鄭州航空港又連接著全球資源和市場優勢,對于許昌來說,正是可以“借力”的重要的窗口和機遇。另一方面,許昌優秀的產品和企業,也能借助鄭許一體化的通道,更深入的融入“一帶一路”倡議,將好的產品和產業輸出到國外。
在《老楊會客廳》的“牽橋搭線”和見證下,雙方經過數周溝通和對接后,達成共識。根據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發揮各自優勢,通過產業發展和項目投資,進一步提升開封文化旅游品牌,助推開封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建設。
6月11日《第一書記邀您來看看》河南廣電全媒體走進大別山 光山篇,在光山縣文殊鄉東岳村新落成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里進行。對于當天河南廣電全媒體主辦的活動,楊建國認為,河南廣播電視臺為光山脫貧攻堅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不僅僅是宣傳,還提供了巨大的營銷平臺。
5月12日下午,河南省副省長舒慶向媒體介紹河南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情況。
10號上午老楊參觀考察了開封片區綜合服務中心,現場感受了下被總理點贊的“二十二證合一”創新,隨后老楊與中國(河南)自貿試驗區開封片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肖文興好好聊了聊。
李克強總理今天在開封考察時說,開封過去以“古”聞名,今天通過自貿區要以“新”出彩。
“考核工作必須較真碰硬,要嚴肅嚴謹,要公平公正,還要突出問題導向。”楊建國說,河南廣電全媒體的這組評論一針見血,敲響了身邊的警鐘,輿論作用就要警醒不作為、不落實的干部。
楊建國認為,河南廣電全媒體一次次的迅速有效“反應”,本就是主流媒體“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應有的“落實”。
前不久,河南省召開轉型發展攻堅推進會,河南省委書記謝伏瞻對河南產業轉型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了解孟州產業發展后,楊建國結合之前參加的“全省重點項目暨轉型發展攻堅集中觀摩活動”,他總結目前產業集聚區內企業日子不好過突出的三個問題。
4月1日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揭牌后,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河南自貿區”)的戰略目標、定位、片區功能劃分也正式公布。
在3月28日下午進行的“中日知名媒體人對話會”上,中日嘉賓圍繞“兩國關系持續改善期的媒體責任與作用”的主題,展開深入交流。
3月27日,中國網絡名人環球行日本站正式開啟。參與此次活動的中國產業集聚研究專家、河南廣電全媒體特約評論員楊建國介紹,活動開始的第一天,他們來到中國駐日本大使館聽取程永華大使介紹中日關系。
河南廣電全媒體特約評論員、產業集聚研究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