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張東堂,今年64歲,是澠池縣段村鄉四龍廟村黨支部書記。
他是一名膀胱癌晚期患者,醫生“宣判”他只能活5年,他靠頑強的毅力已活了8年,醫生說他創造了生命奇跡;
他家住貧困山區,在倒計時的生命里,他帶領群眾脫貧致富,誓讓群眾50年不返貧;
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村里興起旅游業,讓村民在家門口就業賺錢,每年來村里的游客達20多萬人;
他和癌魔搶時間,與死神賽跑,帶出一支過硬的黨員隊伍。
他叫張東堂,今年64歲,是澠池縣段村鄉四龍廟村黨支部書記。
人稱“七溝八疙瘩”的四龍廟村地處澠池縣北部的段村鄉,全村10個村民小組、18個自然村,1364口人散居在27平方公里的大山深處。
今年64歲的張東堂,在四龍廟村當了26年村干部。2009年村“兩委”換屆,他高票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可讓他意想不到的是,也就在這一年,他被確診患了晚期膀胱癌。給他做手術的醫生悄悄告訴他老婆:“全力治,好好養,也許還能活5年!”可令醫生意想不到的是,張東堂既沒“全力治”,更沒“好好養”,除了需要化療不得不去醫院外,他幾乎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工作上;令醫生更意想不到的是,既沒“全力治”,更沒“好好養”的張東堂不僅挺過了5年,而且,還在這近8年的時間里,拖著病軀帶著鄉親們打了不少硬仗勝仗漂亮仗。
與癌魔抗爭,向貧困開戰,他誓言讓貧困戶50年不返貧
“說實話,當時,手術做了4個鐘頭,住院住了40多天,身體上、精神上,我都有些扛不住?!?2月8日,剛從洛陽市第三人民醫院化療完回到村里的張東堂很真誠地說。
“但一回到村里,看著圍了一屋子來看我的鄉親,一想到村里還有那么多活兒都等著我去安排,我的心就定下來了,就想著不能就這么一下子趴下了!”
“我想,焦裕祿同志可以忍著肝病查風口、探流沙,可以做到不怕苦、不怕死,不為名、不為利,我也要向他看齊!”張東堂說。
他是這樣想的,更是這樣做的。他一邊化療,一邊絞盡腦汁想著四龍廟村脫貧致富的辦法。經過認真思考,他想通了一個道理:這么多年四龍廟村沒有真正脫貧,是因為群眾手中沒有賺錢的“抓手”,沒有找到脫貧致富的產業。經過深入調查,他發現種植經濟作物是一個適合大多數村民勤勞致富的好門路。于是,他就自己帶頭,在流轉出來的荒山上,帶頭種下了5畝牛心柿、100畝連翹、100畝花椒。然后,他忍著癌細胞轉移擴散帶來的痛苦一戶一戶做工作,有時突發心跳異常,他便吃一粒隨身帶的速效救心丸,等心跳穩定了繼續工作。
妻子李文榮心疼他:“你不要命了?別干了!你不干,玉米照樣種,小麥照樣收,你得專心養病!”張東堂不同意:“你能不能讓俺活得有點尊嚴,死前為老少爺們兒干點實事,不然這村支書算是白干了!”李文榮很無奈,又不能和他太較真,只能偷偷抹眼淚。
他走進貧困戶張靈云家,對他說,咱山村是窮,可咱要挺直腰板活,不能總盯著國家救濟,咱得有自己的致富產業,張靈云看他得了癌癥還為鄉親這樣拼,深受感動。去年,張靈云主動種植了60畝花椒、10畝牛心柿和10畝連翹,今年他種的花椒已有了兩千多元收入?!霸龠^兩年,俺種的花椒、牛心柿、連翹都到了盛果期,每畝收入萬把塊,不僅能脫貧,還能致富!”談及將來的生活,張靈云有些小激動。
為了讓四龍廟村88戶貧困戶和低保戶轉變觀念,張東堂組織他們外出參觀學習,開闊眼界,從他們的思想深處打開了一扇窗。今年9月,張東堂又組織他們到村里產業致富典型家里參觀學習,在讓他們找差距的同時,也以活生生的例子堅定了他們脫貧致富的決心。在張東堂的帶領下,四龍廟村群眾種了1000畝牛心柿、1000畝花椒、1000畝連翹,使全村經濟林面積達到人均2畝。
“這3種植物收益期是50年。只要管理好了,光靠這一項,就能保證咱村50年不會再返貧!”疼得按著肚子的張東堂笑著說。
今年9月13日,澠池縣委書記、縣長楊躍民專程到四龍廟村看望張東堂,鼓勵他戰勝癌魔,并給他留下了2000元慰問金,讓他買些營養品。接過慰問金,張東堂眼角濕了。他用這些錢買了88把剪枝刀,給村里的貧困戶和低保戶各送了一把,張東堂說這是要“讓他們靠產業剪斷窮根”。
癌細胞時刻侵蝕著他的肌體,他和死神搶時間,讓村里興起了旅游業
四龍廟村地處韶山腹地,周圍群山環繞,風景宜人,旅游資源豐富。
“黨中央和省委都說了,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不能懷里頭抱著金娃娃,還找國家去要救濟糧!”張東堂說,搞牛心柿、花椒、連翹連片種植,這叫“特色富民”,和這四個字一塊兒提的,還有更響亮的四個字——“旅游興村”。
“我們搞‘旅游興村’,靠山吃山,靠景養人,就是在向黨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看齊!”這是張東堂的認識,更是村里的行動。
早在2008年,經縣里牽線搭橋,四龍廟村與鄭州市一家公司聯合投資了石門河漂流項目,2009年建成運行。開業那天,張東堂忘記了自己的癌痛,興奮地從洛陽市第三人民醫院趕回村參加“開漂儀式”。誰知,剛開業兩個月,一場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將石門溝漂流設施全部沖毀,不僅讓投資商近3000萬元的投資打了水漂,也讓四龍廟村村民們已經看到的希望成了泡影。
面對這一突發狀況,張東堂很心疼,可他沒被擊垮,他對村民說,我連死都不怕,還怕這點洪水?漂流沒了再建,我就不信這個邪!他找曾經在四龍廟村扶過貧、駐過村、“結過親”的工作單位,極力推介四龍廟村的豐富資源。2013年,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北京力農綠化有限公司決定投資近4000萬元重建“漂流旅游”。重建期間,張東堂帶病堅持在第一線。2014年夏天,赤日炎炎,張東堂在工地和村民一樣揮汗如雨趕工期,因勞累過度,他突然臉色發紫,昏厥不醒。村民們急忙把他送到段村鄉衛生院,經緊急搶救才算保住了性命。醫生告誡他:“你不能再這樣勞累了,一定要專心養病,否則,會出人命的!”
但張東堂沒有聽從醫囑,他要和死神搶時間。因為,這個項目不僅能給四龍廟村每年帶來20多萬游客,還能讓45個村民有固定的職業和穩定的收入。2014年夏天,重建后的漂流項目盛大開業,四龍廟村因此開始活躍起來,全村發展小商小販30多戶、農家樂賓館3戶,每年村集體有了2萬元的收入。在采訪時,做了漂流管理員的4組村民王松林說:“俺一天工資100塊,拿到第一個月工資時,第一個想感謝的就是東堂支書!沒有他,俺哪有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呀?”
靠著“旅游興村”戰略開路,河南青山綠水有限公司被四龍廟村吸引過來了。2014年10月,投資2000多萬元的澠池縣黃金山萬畝采摘觀光園在村里落地,當年種下的3000畝櫻桃、5000畝核桃、1000畝葡萄,如今已是碩果滿枝,吸引了縣城及周邊市縣游客采摘、游玩,有200多名村民到園里工作,每人每年收入2萬多元。
今年9月,在洛陽市第三人民醫院化療的張東堂結識了北京贏利國際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可瑋,他不顧病痛,連續幾天向趙可瑋推介“四龍廟村古村一條街開發項目”。他告訴趙可瑋,項目已在縣發改委立項,村里正在尋找合作伙伴。談話時,張東堂幾次體力不支,但他仍一絲不茍、鍥而不舍地做著趙可瑋的工作。望著和死神賽跑的張東堂,趙可瑋被深深地打動了,果斷拍板并很快就與村里簽了合作意向書。按照協議,這項總投資1.7億元的項目明年將開工建設。建成后可使村集體增加收入10萬元,讓全村家家戶戶都有活干。
革命老傳統不能丟,他在倒計時的生命里,帶出了一支過硬的黨員隊伍
四龍廟村是革命老區,早年,中共澠池縣委在這一帶開展對敵斗爭,革命的老傳統在這里早已落地生根。
“中央要求我們都要做‘四講四有’合格黨員,我們是革命老區,咱們的老傳統不能丟,凡事都要領導帶頭、以上率下,我是四龍廟村的黨支部書記,村里的黨員可以向我看齊!”在今年5月召開的一次四龍廟村“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黨員大會上,張東堂向村里的46名黨員這樣表態。
四龍廟村的黨員們都知道,張東堂的“向我看齊”可不是應應景兒,更不是吹牛皮、說大話。
2013年,張東堂帶病奔走,籌資28萬元新建了四龍廟村組織活動場所,當年8月底投入使用后,他便堅持帶頭落實村干部24小時值班制度。今年12月,又到了張東堂每年去洛陽市第三人民醫院化療的日子,正好輪到他的村委會值班日,村主任陳保松說你安心去化療吧,我替你值班,張東堂不允,說:“干部值班是制度,不能因為我病了就搞特殊,我是村支書,必須帶好頭!”
2014年4月,他多方籌資12萬元,新建了長40米、寬3米、高3.5米的漫水壩,解決了羊角嶺村民組70戶群眾的出行難問題。2014年12月,經過他多次協調,縣水利局投資15萬元實施了安全飲水工程,解決了王溝、羊角嶺、丁陽溝、四龍廟、下院5個村民組210戶群眾的吃水問題。
四龍廟村的村民都說:“東堂書記工作起來不要命!”
妻子李文榮說:“東堂成天忙工作,從來不顧家!芝麻大點的村支書,弄得比國家總理都忙!明知自個兒是晚期癌,還一個勁兒去工作,還死犟不聽勸,攔都攔不住!”
12月8日,在四龍廟村因媳婦心臟病復發而返貧的李貴鎖家,正在修理磨面機的他說,他家是張東堂包的結對幫扶貧困戶,“他三天兩頭往俺家跑,給俺送花椒苗,幫俺栽連翹、種牛心柿,給俺講管理技術。俺知道他的病很重,看他為俺受累真的不忍心!為了不讓他老為俺操心,俺也得盡快脫貧!現在俺種了55畝花椒、6畝牛心柿、10多畝連翹,等賺了錢,俺也去幫扶其他貧困戶!”
在張東堂的示范帶動下,在四龍廟村,“有困難找黨員”已成了群眾的口頭禪。村主任陳保松年輕有活力,因跑運輸,生活已實現小康。去年9月的一天,村民王茹燕上山采藥,被群蜂蟄咬,中毒昏迷。村民發現后,第一時間打電話給陳保松,他就用自家的面包車將王茹燕送到了澠池縣人民醫院,因治療及時,王茹燕轉危為安。事后,陳保松想,全村雖然通了水泥路,但離縣城畢竟40多公里,沒車不方便,他就宣布:村民以后有事可以免費用他的面包車。他看到每年村民因辦低保、身份證等還要到縣城去復印,費時費工又費錢,便買了一臺復印機,義務為村民服務。
今年6月,村民李三財買小麥收割機錢不夠,陳保松拿出8000元支持他。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他每年還義務為全村村民放12場電影。張東堂曾給陳保松算了一筆賬,說他一年義務服務投入1萬元以上,夸他“講黨性、肯奉獻”。
在村支書和村主任的示范帶動下,為民義務服務在四龍廟村黨員中蔚然成風。村委委員宋點軍把自家三輪車當公車使,免費為村民運送化肥等物品;村委委員王保云開著自家三輪車送村民看病辦事,隨叫隨到,分文不取。目前,四龍廟村有能力幫扶貧困戶的27名黨員,結對包了78家貧困戶和低保戶,而且戶戶幫扶到位,家家有產業支撐,每戶平均達到了2畝經濟林,到盛果期,至少每戶年收入2萬多元。
張東堂說,縣委讓每一名黨員都佩戴黨徽,讓黨員牢記使命和責任,在四龍廟村,黨員每做一件好事,黨支部就給他記1分,這個分直接納入黨員評先考核標準。
據了解,這些年,四龍廟村黨員每年為群眾辦的實事好事都不下百余件。截至目前,四龍廟村已連續20多年沒發生過一起刑事、治安和上訪案件,四龍廟村黨支部也多次被三門峽市委和澠池縣委評為“先進黨組織”和“優秀黨支部”。
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群人,看似平平無奇,卻在各個領域做出非同一般的成績,看似樸實無華,卻為我們的生活做出巨大的貢獻。5月15日,由中共河南省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的“我為中原出彩做貢獻”大型采訪活動正式啟動。
以前茶農靠天吃飯,而現在完全可以依靠自身所學的專業技能,還可以通過技術平臺來不斷充實,為可持續性的技能提供了支持。
潘萍表示,她愿意一如既往,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希望憑借世旺生態園的平臺,為家鄉父老盡一份綿力?!爱吷鸁o所愿,惟愿遍覽天下書。
富裕起來的王鐵柱,沒有忘記生他養他的父老鄉親,2009年當選為第一任公選村主任,之后又兼任村黨支部書記。
就是這個普通人,從事電氣自動化工作20余年,曾主持編寫PLC程序43項,主持完成自動化設備設計、改造、技術革新47項;為企業技術革新與改造,累計創造價值幾千萬元,助力企業在技術水平上走到全國前列。他,就是中國平煤神馬集團開封炭素有限公司職工——王旭東。
2017年3月22日——29日,李廷懷大師隨李克強總理出訪澳大利亞、新西蘭兩國,利用經貿代表團身份傳播汝瓷文化。汝瓷和他本人,再次引起了世界注目。
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群人,看似平平無奇,卻在各個領域做出非同一般的成績,看似樸實無華,卻為我們的生活做出巨大的貢獻。
在趙曉東的帶領下,中國已經通車的時速350公里的28條高鐵中,大森團隊服務了16條。公司共申請專利29項,獲得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8項。
5月15日,由中共河南省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的“我為中原出彩做貢獻”大型采訪活動正式啟動。
經過孟衛生的努力,一期項目四季采摘園建設進展順利,基礎建設包括流轉土地370畝、硬化盤山路3000米、平整荒山6000畝、建溫棚采摘園13個。
工作近二十年來,她兢兢業業、對工作沒有絲毫懈怠,潛心探索,為企業節省大量資金。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工匠精神”掀開了嶄新的一面。
2014年底,周銀明和段全龍開始設計、制作、推翻、重來,一次次的修改、一遍遍的實驗,經過3個月的努力,制造出了依靠機械傳感的第一代鐵鞋架。
譚志強和張東亮等大工匠一道,受到李克強總理的親切接見和殷殷囑托,勉勵大家要發揚工匠精神,勇于創新、不斷創新,讓中國的裝備走向世界,在世界上打出中信重工的金字招牌。
范國強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村前村后滿是莊稼、野花和一排排高大聳立的泡桐,打小他就愛看這些植物,他迷戀大自然的神奇,渴望知曉這些植物開花結果的奧秘。
上午9時,采訪團一行19人走進鄭州供電公司勞模黃浩軍的工作室,一張張榮譽證書和一排排整齊的新型專利設備仿佛訴說著他四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