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考之變
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
脫貧攻堅,蘭考成功交卷
是什么
激發出了驚人的意志
和源源不斷的力量?
殷殷囑托猶在耳
敢教日月換新天!
——系列微專題《蘭考之變》
帶您感受此刻最真實的蘭考
【編者按】
蘭考,作為焦裕祿精神的發源地,習近平總書記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聯系點,在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下,扶貧干部和當地群眾擼起袖子,以扎實的工作作風和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斗志,撲下身子大干了三年!2017年3月27日,蘭考縣經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評估,并經河南省政府批準,宣布率先脫貧。
他們怎么做到的?究竟下了哪番"繡花"功夫?現在是什么面貌?脫貧之后的路又該怎么走?河南廣電全媒體推出六集系列微專題《蘭考之變》,為您講述蘭考脫貧背后的故事,給正走在脫貧路上的干部和群眾以參考。
今天是第三篇章:面貌之變(上、下集)。
▼蘭考之變面貌篇(上集)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蘭考,風沙、鹽堿、內澇。
2002年,蘭考被評定為國家級貧困縣,從“外出要飯”到“向國家要飯”,“貧窮”似乎成了蘭考人擺脫不了的標簽。半個多世紀過去,昔日的蘭考只存在于這些泛黃的舊照和老人們的記憶當中……三年大干,蘭考巨變,曾經的風沙鹽堿地,如今已是瓜果連片,企業林立。
面貌之變
財富在路上
交通的便捷,從來就是決定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
就像蘭考縣的曹莊村,依靠省交通廳定點駐村幫扶的優勢,先鋪了水泥路,這可是比“村村通”更高級的“戶戶通”。
蘭考縣曹莊村第一書記 葛占偉
扶貧攻堅,交通先行。
如今的蘭考,正在努力繪制著一張多元立體交通網:隴海鐵路橫貫全境,鄭徐高鐵駐站停靠,106、240、310三條國道在縣城交匯,連霍、日南兩條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成為中原經濟區“半小時交通圈”的重要組成部分。
蘭考縣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局長 陳坤志
9縱12橫的大交通格局,全縣450個行政村,已經全部實現了路路通,村村通。
一條條暢通的道路串聯起來的,是一個個發展的機遇。截止2016年底,全縣貧困發生率降至1.27%,如期兌現“三年脫貧”的承諾。
行程萬里,不忘初心,從“貧困樣本”華麗轉身為“脫貧榜樣”,這是一諾千金的答卷,“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這里,正在以昂揚的步伐向人們展示著“蘭考速度”。
昨日,河南省各民主黨派助力脫貧攻堅工作推進會在鄭州召開。會上公布了我省2017年脫貧工作計劃,各民主黨派就以往的扶貧經驗與未來工作方向進行了交流。會上透露,2017年,我省計劃對10萬貧困群眾實施異地扶貧搬遷,1700個貧困村達到脫貧標準,退出貧困序列,固始縣、光山縣、新縣、潢川縣、沈丘縣、新蔡縣等6個國家級貧困縣和伊川縣、葉縣、舞陽縣、方城縣等4個省級貧困縣脫貧摘帽,全省實現100萬農村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蘭考縣王玉堂村幾十位年輕的小伙子和老人、駐村工作隊的同志、鄉里的領導干部在醫院里含淚陪伴曹紅彥整整5天,盼著他能好起來。然而41歲的曹紅彥從11月5日上午因腦干出血被醫生宣布為腦死亡后,就再也沒有醒來。
省九次黨代會以來,我省脫貧攻堅交出亮麗答卷:582萬農村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顯著改善,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發展后勁不斷增強。今年我省計劃實現110萬農村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蘭考、滑縣兩個國定貧困縣率先摘掉貧困帽子。
把脫貧攻堅作為一號工程。
帶著這些問題,在“10·17”中國扶貧日這個特殊日子來臨之際,東方今報·猛犸新聞記者專訪了新華社高級編輯、央視特約時政評論員吳學蘭。作為央視特約時政評論員,吳學蘭認為現在打這場脫貧攻堅戰的意義,是功在中國,利在全球。
通過此次考察學習,考察組成員對貧困村九大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對精準扶貧工作有了新的認識,彼此間通過交流,理出更多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同樣在這個地方,50年多前,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戰風沙、斗洪澇、治窮魔,“敢教日月換新天”,走向一條“脫貧致富”路;50年后的今天,蘭考人民再次凝心聚力,奏響“脫貧攻堅戰”的沖鋒號角。
9月26日上午,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張廣智作了《關于全省脫貧攻堅情況的專項工作報告》,就河南的脫貧攻堅戰進行了詳細報告。
昨日下午,省脫貧攻堅第二督導組在我市召開反饋會,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脫貧攻堅第二督導組組長王慶就第二季度對我市脫貧攻堅工作督導情況進行反饋。市委副書記、市長徐衣顯出席反饋會并講話,副市長王建修參加會議。
此次《河南省脫貧工作成效考核辦法》中明確,考核采取日常督查、年度核查、第三方評估相結合的方式。日常督查將由省委、省政府組織的10個脫貧工件督導組實施;年度核查將由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來進行。
脫貧,作為未來4年多時間里,舉國上下最大的“民生工程”,已經到了攻堅拔寨的時刻。
脫貧,作為未來4年多時間里,舉國上下最大的“民生工程”,已經到了攻堅拔寨的時刻。
寶豐縣趙莊鎮袁莊村420戶人家1800多口人,十多年前一直是個窮村、亂村,2004年9月,一直在外做生意的袁軍國回到村里當起黨支部書記,他帶領村民強支部、扭村風、拔窮根,2011年袁莊成為全國文明村。
時長:29秒
特色支柱產業已經發展多年,助農增收、幫農致富的效果很明顯,但仍有部分貧困人口需要脫貧怎么辦?今天,我們的記者帶您走進光山縣涼亭鄉的4萬畝茶園尋找答案。 信陽是產茶的好地方,光山縣涼亭鄉更是當地有名的產茶之鄉,貧困戶任本全的家就在涼亭鄉畢店村的茶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