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路桐柏路交叉口保通路上“坑連坑”
紫荊山路與隴海路交叉口的保通路出現大面積破損
農業路沙口路交叉口東側保通路上的大坑
□記者田育臣文圖
核心提示|在鄭州市政項目施工時,市民通行大多依靠保通路。這種市民出行的“方便路”咋樣?連日來,大河報記者隨機走訪鄭州多條市政項目的保通路,大多存在路面“坑連坑”現象,不少市民稱出行很“鬧心”。“方便路”為何成了“鬧心路”?如何避免保通路上“坑坑不斷”?
探訪1
保通路上“大坑連小坑”
1月5日,記者來到鄭州農業路與桐柏路交叉口附近,該處有農業路快速通道工程。其中,該工程的保通路是一個雙向兩車道,私家車、電動車和行人共用一個車道行駛。一條寬約2米,長約100米的道路路基被碾軋破損,每隔1米就出現一個大坑。因天降小雨,大坑積水,讓本就狹窄的道路上車輛通行更加緩慢。其中,一部分大坑上面鋪有鋼板,但私家車經過時碾軋鋼板,濺出1米多高的水花。
鄭州農業路與沙口路附近的保通路上,交叉口東西兩側各有一處較大的深坑。西側一處深約20厘米,不少電動車主行至坑邊,不敢涉水通過,只能擠進快車道行駛,非常危險;東側一處大坑面積約60平方米,水坑最深處可達30厘米,私家車從此經過,濺起一片水花。該大坑正處一個丁字路口正中央,且沙口路、農業路的車輛僅有此處一條通道,因車輛通行緩慢,路面私家車排起一條長龍。
鄭州快速公交B2車長劉先生說,近半年來,上述兩處保通路上一直都有“大坑連小坑”的情況。因路口四個方向均有圍擋,經常堵車,“坑太多太深,車走得慢,也經常出交通事故,100米遠的路口,經常得等半個小時。”
回應
修得太好,過兩天還得拆
中鐵大橋局該項目部負責人楊先生稱,他們每天派出4人對保通路維護,一旦發現破損,將用泥沙、石子等暫時填充,有些大坑暫時放上鋼板,以保證道路暢通。“但這條路車流量太大,沒幾天,大坑就又出現了。”
為何不用混凝土補坑?楊先生說,該路段施工只是短期的,過幾天,這條保通路就要封起來設圍擋,另一側另辟保通路,“現在修得太好,過兩天還得拆,重復施工。”但他表示,他會立即派人對大坑進行填補,盡量協調用水泥混凝土填充。
負責農業路沙口路附近工程的中鐵七局項目部負責人稱,對該路段,他們剛用瀝青進行了修復,有些大坑還用鋼板覆蓋,“天一下雨,保通路破壞會更快。”他表示,因瀝青路的技術工藝,對瀝青溫度、路面材質等要求嚴格,因此只能等雨天過后才能派人用瀝青填補修復。
截至昨日,記者再次來到上述路段發現,保通路上積水沒了,坑內墊了一些磚石,但“大坑連小坑”的現狀仍未有較大改觀。
探訪2
1個月“坑”壞出租車保險杠
1月5日,記者在紫荊山路與隴海路交叉口附近發現,該處紫荊山路下穿隴海路隧道工程的保通路長1000余米,多處出現大面積破損,其中一處長約100米的破損路段格外顯眼,大坑最深處約20厘米。
據該路口交通指揮員劉女士介紹,該處大坑已有兩個多月了,“這么大的坑,車都不敢走”。當天,大坑內積水較多,不少車輛行至坑邊,臨時打方向繞行通過,加劇了保通路的通行壓力。
搭載記者的出租車司機張師傅稱,他經常在附近跑車,每次走這段路就“心疼”。“出租車底盤低,每次從這兒經過,總要磕到底盤和保險杠上”。據他介紹,去年12月剛換的保險杠,今年1月初就又壞了。
回應
混凝土攪拌站停工無法填充
紫荊山路下穿隴海路隧道工程項目部負責人韓經理稱,2015年承擔該項目以來,他們一直有人在路上巡視,一旦發現路面出現破損,他們就用水泥混凝土填充。但是,從去年11月以來,因大氣防治需要,鄭州周邊不少混凝土攪拌站停工,因此才無法對破損路面填補。
為何不能用瀝青填補?韓經理說,按瀝青的工藝技術,它與水泥混凝土無法有效粘合,更容易破損。“若用瀝青必須全部用瀝青填充,那就得把混凝土全部鏟掉。”他稱,路面大坑都是局部的,填充時對瀝青需求量小,而工地小批量的瀝青,也沒人愿意供應。
昨日,記者再次到此探訪發現,該處路面破損未見修復。
原因
技術工藝難達標與節省成本
其實,保通路出現“坑連坑”,并非這兩年才出現。記者查閱發現,2013年至今,南三環、花園路等10余條保通路被媒體曝光“出現大坑沒人管”的情況。曾有公交司機透露,兩年內,他駕駛的公交車被“坑”得換了6個氣囊、4塊鋼板。
為何“坑連坑”常出現于保通路?紫荊山路下穿隴海路隧道工程項目部負責人韓經理稱,交警部門對保通路要求嚴格,不能斷行、不能影響交通。而他們每次修補保通路,只能等到晚上,“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質量對硬化時間和工藝要求十分苛刻,一般的保通路修補均達不到市政道路的標準,因此才會出現‘路脆脆’”。
他舉例說,最簡單的是時間要求,拿混凝土路面修復來說,一般要求冷凝24小時以上,但為保持道路不中斷,最長只能達到6個小時就要恢復通行,不可避免造成強度達不到,這也是經常被碾軋壞,只能臨時修補的原因。
昨天,一名長期從事工程項目建設的張先生介紹,高質量的保通路一般成本也高,對他們而言,只要保證道路暢通即可,對保通路的質量和技術沒過多的要求,這可以為項目節省成本,這也是項目部不愿在保通路質量上花心思的原因之一。
建議
保通路質量問題納入追責范疇
昨天,鄭州市市政工程管理處相關負責人稱,按照住建部發布的行業標準《城鎮道路養護技術規范》,城鎮道路一般分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與支路等類別,而不同類別的養護標準與技術規范也有所不同。但該規范卻未對臨時性的保通路制定相應的技術標準,因此保通路的建設與維護規范由各項目承建方自行把關。
記者了解到,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曾發文要求,凡占用道路施工對道路交通產生較大影響的工程項目,必須按照要求編制保通方案;保通要做到“逢占必補、占一補一、先補后占”。對因組織不力致使保通方案中各項保通措施未能落實,造成道路交通出現嚴重擁堵,社會影響較惡劣的,對項目主管單位、施工單位予以媒體曝光和通報,并追究相關領導責任。
但對保通路該建成啥樣,達到怎樣的標準等,鄭州市沒有相應的規定。對此,紫荊山路下穿隴海路隧道工程項目部負責人韓經理稱,施工方一般只負責承接項目的施工,項目結束則由市政部門專門修路,屆時保通路也會全部破拆。“如果一開始就把保通路按照市政道路來修,就存在一個重復投資建設問題。”他說,這也限制了保通的高質量、高標準。
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鄭志龍表示,保通路的質量與技術雖無標準,但既然是保通路,就不能影響正常交通,更不能讓它變成“鬧心路”。他建議,鄭州市對保通不利的追責應細化,將路面質量問題納入追責范疇,這樣才能讓建設單位真正對保通路“上心”,保通路才能真正成為“暢通路”。
市民出行請繞行三全路、國基路及北四環,不要隨意占用保通路,更不要把路面當做停車場,影響北環暢通。交警部門提示,在北環修路的特殊時期,大家盡量繞行三全路、國基路及北四環,呼吁市民珍惜保通路資源,不要隨意占用保通路,把路面當做停車場,影響北環暢通。
從長江路駛入南三環,剛開始路況還不錯,從連云路開始,南三環里面到處都是石子兒,部分路段還存有積水。目前南三環(行云路—碧云路段)南側保通路面出現13處不同程度損壞,共計約500平方米,過往車輛通行不暢。
10月18日,鄭州市公交三公司四車隊的幾位車長在群里商量,把南四環快速工程保通路、鄭平公路南四環保通路路面“補一補”。天上午9點,幾名公交車長從附近拉來石塊,準備補路。
一陣火力急襲過后,我們工兵分隊迅速前出,駕駛掃雷車清除障礙。通路只有5米寬,坦克碰到啞彈準“報銷”,如果通路被堵死,后繼梯隊就將全部暴露在藍方火力之下。
大腦神經細胞間信號傳遞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中美科學家通過體外人工膜重組技術,探索大腦神經信號傳遞新通路,為進一步解開大腦之謎提供了幫助。大腦神經細胞間信號傳遞的過程離不開蛋白質和磷脂分子的共同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