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蔡君彥 文 許俊文 攝影
核心提示:
伏牛山深處,洛陽市欒川縣廟子鎮龍王幢村,13歲的李妮妮和爺爺奶奶的簡陋住處,最近,接連有人從山外趕來,看望,送愛心禮物,還有人操心怎么幫她盡快看病。
這位命運多舛的小姑娘,從小患有脊膜膨出,手術后傷及神經導致大小便失禁,父親意外去世,母親改嫁,和爺爺奶奶相依為命。
3年前,她的右腳被老鼠咬傷,未能及時治療,潰爛越來越嚴重,傷口成為“窟窿”,至今未愈合,一走路,傷口容易出血,腳也逐漸變形……
曲折
涉嫌濫用贊賞功能”
打賞渠道被關閉
“希望妮妮能快點兒好起來!”為幫助妮妮,多位愛心人士接力行動,從到家中送暖冬禮物,到微信轉發尋求關注,到牽線搭橋幫妮妮盡快接受治療……無論出錢出力,大家急切的心情背后,心愿都一樣。
12月5日凌晨,志愿者韓延昭通過微信公眾號“河洛鄉村”發布《李妮妮,你給我站好了》。
道路泥濘時,妮妮需要奶奶背她上學。(圖片來自《河洛鄉村》微信號)
他發布時,特意在前面加上一段話:這不是“羅一笑”,這不是營銷策劃,這兒有一個需要幫助的女孩,花一樣的年齡,承受著無法承受的折磨,我們真誠的希望你能轉發出去……”
腰脊炎癥引起部分足部神經失靈,妮妮說自己的腳,像個“鐮把”。(圖片來自《河洛鄉村》微信號)
微信中,介紹了妮妮的不幸身世,還配發了多張照片,有年邁奶奶背她趕路的,有妮妮愁容滿面的,還有她腳上讓人揪心的窟窿等。隨后,志愿者張菊、公益達人“老大笨象”等人,紛紛接力轉發。
“其實說實話,有了羅某笑的事后,真的被這種事搞得害怕了,但是看了李妮妮的傷口以后,我就想到了自己胳膊上的刀疤”,“希望微博之力,能幫到這個小姑娘。”“Mr.Wang”如是留言。
韓延昭坦言,寫李妮妮的故事時,他有意做了一次“標題黨”,想借“風口”,讓更多人關注需要幫助的妮妮,因為,現在各種求助內容太多,如果太常規,很容易被淹沒。
他也想通過妮妮的困境,讓大家知道,在這個社會上還有真真切切身處困境,需要大家伸出援手。
12月5日中午,這篇微信的閱讀量達3500多次,80人點贊,截至當天中午打賞渠道被關閉,共計打賞3948.73元,打賞渠道關閉讓韓延昭覺得“很悲劇”,隨后微信發文寫到,“目前打賞3948.73元,一分不少給妮妮,請見證。”
打賞渠道何以被關閉?
他轉發了“關于違規導致文章被處罰的通知”,其中顯示:“經用戶舉報,你的文章涉嫌濫用贊賞功能,已取消贊賞標識,違反規范《微信公眾平臺運營規范》3.7條規定,違規內容:你妮妮,你給我站好了。”
忙活一番后見事態如此發展,多位轉發或參與打賞的愛心人士不免有些失落,有人感嘆了一個字:唉。
記者查詢發現,《微信公眾平臺運營規范》3.7 條規定,如下情形不得對文章使用贊賞功能,一經發現將永久收回贊賞功能使用權限,導致嚴重影響的還將對違規公眾帳號予以一定期限內封號處理:3.7.1 用贊賞進行募捐;3.7.2 用贊賞進行賭博抽獎; 3.7.3 售賣商品(任何實物或虛擬商品)等,包括但不限于在文章中說明會給贊賞金額最多的用戶提供粉絲見面會的門票、進入某個粉絲群的權限等。
韓延昭表示,這篇微信被針對的應該是“用贊賞進行募捐”,他聯想到那篇刷屏朋友圈網帖《羅一笑,你給我站住》,該貼引起各界關注,但劇情一度出現發轉,有人爆料羅家有三套房等,更有人指出這是營銷事件……隨后發微信慨嘆:羅爾“讓多少公益人因你舉步維艱”。
進展
志愿者再次登門,接妮妮進城求醫
這篇微信的打賞渠道被關閉的曲折,并未影響大家幫助妮妮的熱情。
12月6日上午,當地志愿者韋擁軍等人,來到妮妮家,送來了4床大紅棉被,兩袋米、一桶油,還有愛心人士捐的100元善款。
第二天,“河洛鄉村”微信公眾號發布了幫助妮妮的新設想,幫她學習和外界聯系,學習自媒體和寫作……
張菊等志愿者也在奔忙。12月6日,她和志愿者邵駿飛、鄭巖一起,開車在到妮妮家,準備接她去漯河,因為在漯河辦廠的愛心企業家唐滿柏通過張菊的微信得知妮妮困境后,要幫孩子檢查身體、接受治療。
“孩子的病情已經被耽誤了,我真擔心再耽誤下去會惡化、癌變,甚至下肢癱瘓,到那個時候,這個家情況會更困難。”張菊說,到妮妮家走訪后,他們已把妮妮的相關材料準備好,提交給“9958”兒童緊急救助中心申請救助,期待著通過專家會診后,能盡快確定醫院做治療,至今還沒等到進一步的消息,現在有好心人對孩子伸出援手,她很感激。
“太感謝了!”12月6日傍晚,見好心人來接孫女看病,妮妮的爺爺奶奶紅著眼圈說,他們早想給孩子治療,可條件所限,干著急沒辦法。他們沒想到,大山外有這么多愿意幫他們的好心人。從未走出過大山的妮妮更是興奮,臉上露出難得的笑容……
探討
規則在變,
如何使困難者及時得到幫助?
目前,張菊在志愿服務路上已經奔忙了19年,韓延昭等人也已忙了多年,微信朋友圈里都有對他們特別信任的好心人,可大家也越來越意識到,要及時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需要注意的規則越來越多,在沉下去尋找困難者的同時,還要注意怎么幫更符合規范。
韓延昭說,之前為幫助困難者,他們曾和有公募資質的平臺合作,有的周期太長,有的籌集的善款要被扣一部分,相比之下,通過微信朋友圈發布困難者的情況來幫助對方,更及時,也注意發布明細,公開透明。
根據今年9月1日起施行的《慈善法》,國家民政部通過了首批13家慈善互聯網募捐平臺,其中并不包括微信贊賞,但《慈善法》并未禁止個人求助,也未禁止以營銷的手段進行個人求助。
“問題是,像妮妮這樣的情況,一家人在偏遠山區,有的地方連信號都沒有,也不認識外面的人,不可能自己求助。”有志愿者表示,自己通過個人微信或微信公眾號幫忙發布信息,是眼下比較高效便捷的一種方式。
我省慈善領域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面對民間涌動的愛心,需要做的是如何引導到更需要的地方,而對于助人者來說,也需要在如何高效助人和如何合乎規范之間,尋找平衡。
“作為一個公益人,我會怎么捐款呢?”11月30日,阿拉善see的副秘書長張媛,發文分享了幾點:
留個人賬戶救助的,一般不會捐,因為個人賬戶看不到實時捐贈的情況;
少看動人的文章,多看真實的證據,比如,說天價醫藥費、家庭困難,要有相關證明,最好還要實地走訪;
要有限額、必須要求定期反饋錢的用途等等。
妮妮似乎很久沒笑過了。(圖片來自《河洛鄉村》微信號)
你怎么看待救助妮妮時遇到的曲折?
“其實說實話,有了羅某笑的事后,真的被這種事搞得害怕了,但是看了李妮妮的傷口以后,我就想到了自己胳膊上的刀疤”,“希望微博之力,能幫到這個小姑娘。”“Mr.Wang”如是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