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業集聚研究專家 楊建國
“產業升級”可謂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在新常態下,談產業升級早已不具有新意。尤其是包括十三五規劃在內的一系列政策導向中,“注重質量、效益,促使中國經濟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級”也已成了普遍共識。
但新常態下,資源型城市如何轉型升級這個話題,似乎談的還不夠多。尤其是資源型城市普遍面臨著資源枯竭、經濟結構失衡、替代產業發展乏力等特點,在經濟新常態下,這些城市對于產業升級的要求,要更加的緊迫、急切。
近兩年,筆者先后考察過大慶、濰坊、銅川、鞏義、焦作等一系列資源型城市。從具體操作來看,資源型城市轉型,并沒有一種所謂的通用模式,每個地區、每個城市基于資源類型、產業結構等狀況的不同,在轉型過程中,也呈現出了不同的特點。
但從宏觀上看,新常態下資源型城市轉型這個母命題下,各地的做法中,還是能梳理出一些值得參考和借鑒的經驗。
比如,以“黃(黃金)、白(鋁土礦)、黑(煤炭)”著稱的資源型工業城市:三門峽。
今年9月,中國共產黨三門峽市第七次代表大會上,三門峽市委書記劉南昌向大會作題為《堅定不移加快轉型發展 為決勝全面小康而努力奮斗》的工作報告。在這份報告中,“以轉型為主線,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被列為了今后五年三門峽發展核心主線之一。為應對新常態時,三門峽提出了一整套系統的產業轉型升級方案,其中有不少讓人眼前一亮的做法。
首先,正確認識經濟新常態帶來的轉型新機遇。
中國有句老話:危中尋機,困中求變。而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下,各地發展也迎來了新一輪的“危機”與“改變”。一方面,投資和要素驅動力有所減弱,環境約束加劇、各類風險累積疊加,企業經營面臨需求不足、競爭加劇的嚴峻挑戰;另一方面,“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帶來了內陸開放的新機遇;互聯網、電子商務等新業態,讓中西部地區可以借助后發優勢、后來居上;在承接產業區域性轉移方面,內陸仍然有很強的競爭力;以及當前正值對外高端人才技術合作的機遇期……
在上面這種背景下,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轉型發展的大邏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大思路;區域經濟、不同行業、不同企業分化加劇,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更好地實現資源優化組合,是經濟發展的大趨勢。
而在劉南昌所做的報告中,則將未來五年視為“轉型發展的窗口期”、“重要戰略機遇期”,堅定不移地把轉型作為發展的主線、根本和重中之重,并努力將其轉換為“黃金發展期”。
其次,培養產業內生動力是轉型升級根基。
由于資源稟賦的優越,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普遍單一、產業鏈條過短,專業性分工很強,而且接替產業尚未形成、或者羽翼未豐,內生動力嚴重不足。如何加速完善資源產業鏈條,向高端環節轉換,如何鏈引領產業鏈走向價值鏈頂端,如何優化產業選擇和結構,就成了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必須解決的根本問題。
當然,轉型升級也不意味著要對傳統產業搞“一刀切”, 一哄而上去追逐新興高端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應該是是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質量、低效益轉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產出、高質量、高效益的產業。
圍繞資源型現代產業體系構建,三門峽市給出的解決方案是“三量并舉”的轉型路徑:堅持“做大增量、優化存量、主動減量”,科學把握增量與存量的關系,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強化傳統優勢產業升級、接續替代產業培育雙輪驅動,真正走出一條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轉型發展新路子。
第三,抓住區域均衡發展大勢。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專門提到,“促進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升級”。實際上,從去年兩會開始,到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區域協同”成為一條越來越清晰的發展主線。
“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先后出臺,開始全面布局,更是這種理念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的體現。隨著三大戰略的相繼落地實施,中國的區域發展戰略也將從原來注重以地域板塊劃分格局,向更注重地域之間聯系、更注重區域均衡、多點支撐的發展理念轉變。
圍繞這條主線,三門峽市提出了“三管齊下”,加快打造省際中心城市的系統方針,著重提高吸引能力、輻射能力和綜合服務能力,力爭成為引領區域發展的商品流通、交通運輸、金融服務、信息交流、科教文化等關鍵節點,推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加速聚集,不斷增強對區域發展的輻射力、帶動力、影響力,不斷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
第四,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戰略,推動對外開放邁向更廣、更深層次。
近年來,我國內陸省市雖然在承接產業轉移上碩果累累,但無論是經濟開放水平、廣度和深度,與沿海地區相比都有著較大的差距,而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階段及競爭優勢的轉化,加快內陸省市開放的必要性日益突出。而在“一帶一路”戰略下,內陸省市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和發展格局,具有全新的發展定位。
這方面,三門峽市提出了要打造“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而且“走出去”成為了融入戰略的重點之一:培育壯大“走出去”主體,支持企業開展境外資源開發、承攬海外工程,提升國際化經營能力。鞏固和保持對外貿易大幅增長的強勁態勢,進一步提升優勢產品國際市場份額。加強文化對外交流合作,推動三門峽特色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剛剛過去不久的河南省黨代會上,河南省委書記謝伏瞻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兩次提到了三門峽:“三門峽等資源型城市要突出轉型發展”以及“支持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更為關鍵的是,三門峽應對新常態的一系列做法,是對“四個強省”戰略的重要實踐。一方面是現有產業的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則是把過去相對較弱的現代服務業、網絡經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位上。
正所謂:有中生新、無中生有。對于資源型城市而言,引進鮮活的“血液”固然重要,但也應該謹記“喜新不厭舊”,努力鞏固強化傳統優勢產業,進而形成科學多元的產業生態。三門峽市轉型升級之路正是如此。
(作者系中國產業集聚研究專家楊建國)
12月3日,國務院正式發布《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首次界定了262個資源型城市,河南占15席,我市名列其中。至2020年,資源型城市的發展目標:包括資源枯竭城市的歷史遺留問題要基本解決,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轉型任務基本完成。
這份規劃將資源型城市分為礦業城市和森工城市以及成長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類。
3日公布的《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首次確定全國262個資源型城市2020年發展目標。資源型城市分類:為幫助資源型城市擺脫“因礦而生、因資源枯竭而衰”的魔咒,這份規劃將資源型城市分為礦業城市和森工城市以及成長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類。
國務院發布的《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3日正式公布。” 根據《規劃》,目前中國已確定了262個資源型城市,并依據其可持續發展能力和資源狀況,分成成長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種類型。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我國將出重拳強化污染防治、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變革以及推進生態保護與建設。
2013年12月30日,記者從全省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上獲悉,我省15個城市被列入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數量居全國第二。規劃列出了資源型城市重點旅游區,焦作市云臺山風景名勝區被列入自然風光旅游項目;平頂山市堯山——中原大佛景區列入人文歷史旅游項目。
2013年12月30日,記者從全省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上獲悉,我省15個城市被列入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數量居全國第二。規劃列出了資源型城市重點旅游區,焦作市云臺山風景名勝區被列入自然風光旅游項目;平頂山市堯山——中原大佛景區列入人文歷史旅游項目。
12月3日,國務院正式發布《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首次界定了262個“資源型城市”,河南占15席,其中我市被界定為再生型資源城市。
歷時兩年多的調研和起草,《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昨日發布,并首次確定了262個資源型城市。從目前看來,資源型城市迫切需要建立長效發展機制,未來還將通過深化資源稅、環境稅改革,以及資源要素價格形成機制、資源開發利益分享機制、生態環境補償機制三大機制的建立,實現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面向未來,面對挑戰,全黨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這是號召,也是承諾。生態文明建設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盛夏之初,河南省委向全省發出了打贏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動員令!我省各地的真實情況怎樣?困難和壓力在哪兒?有無好的經驗?帶著這些問題,河南廣電全媒體派出多路記者,東西南北,多個市縣走訪、調研、座談,用他們沾著泥土、帶著露珠、冒著熱氣的觀察、思考、判斷為決策者提供參考,為人民福祉用心建言。7月25日起河南廣電全媒體推出“堅決打贏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系列評論,共18篇,今天(刊)播出第十二篇:《資源型城市的進與退》。
2014年全省18個省轄市GDP增速中,周口名列第一,濮陽排第二。
根據省統計局和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公布的《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數據》,2014年全省18個省轄市GDP增速中,周口名列第一,濮陽排第二 ,許昌排第三。除了周口,濮陽的經濟發展也很快:2014年GDP總量為1253.61億元,增長10.89%,增速在全省排第二。
根據省統計局和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公布的《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數據》,2014年全省18個省轄市GDP增速中,周口名列第一,濮陽排第二 ,許昌排第三。除了周口,濮陽的經濟發展也很快:2014年GDP總量為1253.61億元,增長10.89%,增速在全省排第二。
國務院新聞辦今日就《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情況召開新聞發布會,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介紹,《規劃》首次在全國確定了262個資源型城市,并分為成長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類。
據中國政府網消息,為統籌推進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國務院近日印發了《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要求,各有關省級人民政府要切實負起總責,加強對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工作的組織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