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跨行政區建設32個區域中心站;農業標準化生產達到100%、無公害農產品達到100%;培養農民CEO……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關鍵在科技和機制創新。昨日下午,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上,就我市現代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情況開展了專題詢問。
專題詢問會現場,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積極發問、直奔主題;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嚴肅對待、認真回答。
鄭報融媒記者 袁帥
跨行政區建 32個基層農技推廣站
我市進一步完善提升區域中心站綜合服務功能,打造集農、林、水、畜牧、農機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整合各部門農業信息服務資源,依托農業地理信息服務系統,打造綜合性農業管理信息服務平臺,實現信息互聯互通、技術集成應用,確保新知識、新技術、新技能夠及時推廣運用。
從2009年開始,我市率先在全省建立基層農技推廣服務區域中心站,以產業為基礎,打破了行政區域的限制。目前,全市共有32個基層農技推廣服務區域中心站,每個中心站占地約1000平方米,有10名專職工作人員從事農技推廣工作。
去年投5316萬元 建設標準化“菜籃子”
“十二五”期間,我市共撥付設施農業獎補資金3.3億元,建立了一批高檔次、高質量、高效益具有鄭州特色的設施農業基地;撥付資金2.6億元,在全市規劃建設10個萬畝以上農業產業示范區,30個特色產業園和60個農業特色產業項目。
2015年投入5316萬元專項資金,建設了一批高標準可追溯標準化“菜籃子”生產基地。
涉農電商企業50家,銷售額超5億元
我市積極推廣使用信息化系統,全市95.8%的行政村可以實現寬帶上網;建設農業類相關網站12個。建設都市生態農業地理信息綜合管理系統,對農作物、土地、土壤等農業生產數據進行全面監測,進行定期信息獲取以及動態分析和診斷預測。進一步整合涉農部門平臺,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全市涉農電商企業達50家,銷售額在5億元以上。
培養農民CEO
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離不開對農民的教育培訓,在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方面,我市將采取系列措施。
在對農民的技能培訓方面,我市將加強對農業龍頭企業的企業家進行培訓;分產業、分類型對規模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和農業企業骨干進行培訓;對農村經紀人、土地仲裁調解員、測土配方施肥員等農業社會化服務進行專業培訓;探索開展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訓等。
“通過培養,形成農民CEO。這將是一個長期的工作,希望各級各有關部門相互配合,共同做好該項工作。”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正投建71個都市生態農業示范園
我市先后建立了瓜菜類和葉類、茄果類、葡萄和草莓、石榴和桃、櫻桃及水產6個產業技術體系。我市成立了鄭州都市農業研究院,聘請50多名專家為智庫專家。
在發展都市生態農業方面,2015年,我市整合資金6億余元在全市建設了119個面積1000畝到2000畝、總面積近12萬畝的都市生態農業示范園。目前,我市正在投入建設71個都市生態農業示范園,分布于全市各縣(市)區。
同時,引入全域旅游的理念,打造了濱河風光攬勝游等5條農業休閑觀光精品線路。全市擁有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星級示范企業36家。
全市培育農業產業化集群28個,實現了年銷售收入1384億元。
今年2月5日,《三門峽市人民政府關于支持農民進城購房促進住房消費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出臺。《意見》提出實施財政補貼優惠政策,明確規定了購房補貼對象和范圍、購房補貼標準、農民身份的界定、契稅補貼對象和范圍、房產契稅補貼標準、購房補貼和房產契稅補貼發放辦法等。如今距離該優惠政策結束還剩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近日,記者采訪相關部門,了解農民進城購房補貼的申請情況。
日前,信陽市淮濱縣固城鄉白布村村民董志國等人映象網記者反映,他們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的幾十畝農田被當地的一個磚窯廠占用了,多次向有關部門反映,也沒有結果。
□晚報記者王冬霞通訊員田春雨 去年,西平縣專探鄉王蘭莊農民王天才種出了24公斤重的紅薯和高達3米的“芝麻樹”,今年,他再破紀錄,種植的一株紅薯重達30公斤。
□晚報記者王冬霞通訊員田春雨 去年,西平縣專探鄉王蘭莊農民王天才種出了24公斤重的紅薯和高達3米的“芝麻樹”,今年,他再破紀錄,種植的一株紅薯重達30公斤。
今年他再破紀錄,種植的一株紅薯重達30公斤。
2015年,河南省新型城鎮化快速發展,截至年底,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6.6%,約有200萬農民變身為市民。
農民從農村走向城市的第一步,會面臨不少門檻。而首個難題是戶口問題。為解決此問題,意見出臺四大舉措。
農民從農村走向城市的第一步,會面臨不少門檻。而首個難題是戶口問題。為解決此問題,意見出臺四大舉措。
柘城縣是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的“中國三櫻椒之鄉”,已有40年的栽培史。全縣三櫻椒種植面積達40萬畝,幾乎占全縣耕地面積的40%,辣椒年交易量50多萬噸,年產干椒10萬余噸,產品銷往世界各地。
柳河鎮西部的張莊村人多地少,當地政府根據扶貧調查摸底情況,決定對張莊村實施產業幫扶脫貧。經多次溝通協調,在當地政府的牽線搭橋下,使新鵬泰塑編廠與張莊村成功“聯姻”,采取“公司+農戶”的扶貧模式,由政府牽頭,負責加工項目的組織、宣傳和實施,企業負責技術培訓,村委會優先選擇有一定勞動能力、積極性高的貧困戶與塑料編織袋廠對接。
虞城縣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核心舉措和首要任務,創新實施四大產業扶貧模式,“四輛馬車”助民奔富,成效明顯。目前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以上來自產業扶貧。
“建業足球是河南體育的一面旗幟,作為河南本土音樂人,我們也一直期待為自己的家鄉球隊寫歌。足球與搖滾,二者本身有很多相似之處。”談及創作《永不言別》的初衷,蔣立煒這樣說。實際上,前不久,農民兄弟樂隊就曾改編《手榴彈之歌》致敬建業隊長戈麥斯。
時下,網購勢頭強勁。但是,火爆的背后,消費糾紛也層出不窮,如果與賣家協商無法解決,不少消費者最終想到拿起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10萬冊圖書免費看,閱覽室里安靜舒適有茶水,還24小時不打烊。如果說這樣的“高配置”來自縣城里一個農民開起來的圖書館,你相信嗎?昨天開幕的寶豐縣首屆讀書節里,承辦活動的24小時公益圖書館成為最大亮點,而它的背后,是一個普通農民書商不普通的公益“書香夢”。
大多數考上大學的農村學生不再遷戶口了,一部分常年生活在城市的農村戶口人員,已經完全具備落戶城市的條件,卻還是選擇把戶口留在農村。而正在進行的農業產業大整合,或許可以看作是房地產業的“前十年”,經過大整合后,也許未來最賺錢的行業不是做房地產,而是做“農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