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一旦加上個“洋”字,有時便成為某些人眼中的“稀罕貨”,這不,河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下簡稱河南檢驗檢疫局)郵檢辦事處近期在對進境郵件現場查驗時,連續截獲3批來自澳大利亞的破碎手機屏幕,共計133個。
據了解,因廢手機屏所附著的電子元器件可用于手機維修翻新,個別國內收件人在經濟利益驅使下,采取瞞報謊報的方式將這些國家明令禁止進口或限制進口的廢舊電子產品郵寄進境。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包括各種廢舊電腦、通信設備、電視機、電冰箱、空調以及被淘汰的精密電子儀器儀表等“電子洋垃圾”試圖通過“闖關”進入國門。河南檢驗檢疫局相關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電子垃圾中含有大量如鉛、鎘、汞等重金屬在內的有害物質,如果簡單掩埋會導致大量有害物質滲入地下,造成地下水污染。如果進行焚燒,也會釋放大量有毒氣體,造成空氣污染。同時,從廢舊產品中拆解出的電子元器件質量不穩定,存在嚴重質量安全隱患。
針對這批“電子洋垃圾”,河南檢驗檢疫局已依法開具《入境郵寄物截留與處理通知單》,待對收件人進行約談后再做進一步處理。另據了解,今年以來,河南檢驗檢疫局從進境郵件中截獲了各類廢舊工業品,其中廢手機屏9批次,其他廢機電產品1批次,廢塑料2批次,廢橡膠制品1批次。(記者 陳駿)
除了正規的拆解企業將電子垃圾作為原料,拆解后再轉賣,有很多非正規的回收渠道也爭著要得到這些電子垃圾,原因就是它們所含的貴金屬。專業人士介紹,每噸廢舊電腦可以提取300克黃金,每年全球廢舊電腦提煉黃金的總量已經超過黃金的開采量。
在人們眼中,亂砍亂伐、排污、過度放牧之類才是環保危機的最大渠道。許多環境保護主義者,跑到海外優山美地感嘆,要保護環境哦云云。其實電子垃圾的環境污染越來越重,而且非常隱蔽。
隨著家用電器、數碼產品普及度不斷升高,更新換代速度不斷加快,生活中產生的“電子垃圾”也在與日俱增。在被丟棄的電子垃圾中,小型電子設備位列被丟棄的垃圾種類之首,達到1280萬噸;除此之外還包括1180萬噸大型設備,700萬噸轉換設備,630萬噸是顯示屏,300萬噸小型配件以及100萬噸照明設備。
據外媒報道,聯合國研究報告指出,世界各國制造的電子垃圾越積越多,去年達4180萬噸,但只有不到六分之一獲得再循環。聯合國副秘書長兼聯合國大學校長馬龍說:“全球范圍內的電子垃圾是有價值的‘城市礦產’,是可再循環材料的龐大儲藏庫。
在廣東汕頭貴嶼鎮一家拆解電子垃圾的廠房里,工人們手工拆解電子廢品。曾先后任貴嶼鎮黨委書記、貴嶼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管委會主任的張楚豐告訴記者,人工拆解工序不僅熟練,而且回收率高達99.5%。“普通百姓對電子垃圾回收拆解企業還很陌生,居民廢舊電器的處理大多交給走街串巷的‘游擊隊’。
記者日前在河北、廣東等地調研發現,潛在的高額利益促使一個以拆解和提煉廢舊電器電子為生的地下產業迅速膨脹,形成一條完整成熟的地下產業鏈,產值每年至少可達千億元。由于在上游實行“多渠道回收”,高額拆解利潤導致大部分電子廢棄物流向地下產業鏈,正規綠色拆解企業面臨貨源短缺、行業虧損的困境。
據外媒消息,根據聯合國15日公布的一項調查,到2017年,全世界每年產生的電子垃圾預計增加三分之一。” 根據調查,美國最多的電子廢棄產品是手機,2010年美國產生了大約1.2億只廢棄手機,很多最后被運往了香港、南美等地。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由聯合國大學與全球電子可持續倡議聯合發起的研究顯示,電子垃圾中的黃金含量比例遠超金礦平均品位,這份研究目的在于利用數據推廣電子垃圾回收的環保理念。
隨著工業化浪潮席卷全球,電子垃圾已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垃圾。從上世紀90年代初,位于粵東地區練江北岸
——信息工程學院關于電子垃圾的問卷調查
7月11號上午,由黃淮學院信息工程學院18名青年志愿者組成的“彩虹人生”社會實踐調查團走進天中廣場,開展“電子垃圾知多少”問卷調查活動。志愿者們穿梭在人群中,向晨練的市民們宣講電子垃圾的危害,回收和正確處理電子垃圾的方式等相關問題,市民們也積極響應,紛紛表示以后會多關注這方面的問題,以正確的方式處理電子垃圾。
對于圍繞在電子回收拆解產業鏈上的生態企業來說,這些電子廢棄物更常見的稱呼不是“垃圾”,而是“城市礦山”。
在當今社會,電子產品廣受喜愛,嶄新的電子產品尤其如此。碩大的屏幕、高速的芯片、輕巧的手感,無不令人愛不釋手。可是,等到我們的手機、電腦和電視機更新換代時,又會發生什么事情呢?
每日郵報公布一組驚人組圖揭示位于非洲的電子產品墳墓,包括舊電腦、筆記本、微波爐、冰箱和電話。有些有毒材料例如汞、鋅和砷,極大的破壞了當地的環境,危害了居民的健康。有些有毒材料例如汞、鋅和砷,極大的破壞了當地的環境,危害了居民的健康。
記者日前在河北、廣東等地調研發現,潛在的高額利益促使一個以拆解和提煉廢舊電器電子為生的地下產業迅速膨脹,形成一條完整成熟的地下產業鏈,產值每年至少可達千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