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丁豐林
核心提示丨“這就是藥!”,一款名叫“福達平”的保健品在銷售經理的口中,變成了救命良藥。8月16日,鄭州市民詹女士向本報投訴稱,她的大伯被人“忽悠”,購買了一萬的“心臟病救命藥”,但在服用后沒多久就心臟病復發住院。事后她發現,大伯高價購買的“藥品”都是保健品。
記者調查發現,這個銷售“福達平”的公司其實是一家企業管理咨詢公司。因涉及虛假宣傳和超范圍經營,昨日,轄區工商部門已經介入調查。
投訴丨買來心臟病救命藥,吃后心臟病犯了
“說是治心臟病的藥,竟然都是保健品!”前日,市民詹女士向本報投訴稱,7月份,她大伯被人以“免費領雞蛋”的名義,召集到桐柏路上小崗劉新城的一處民居里聽講座,在那里先后購買了一萬多元的“心臟病救命藥”。詹女士說,她大伯的心臟病犯了,并倉促轉院到北京治療,她趕回來之后才發現這些藥都是保健品。
詹女士給記者展示了她大伯購買的“藥品”,名為“福達平”磷酸果糖膠囊,在包裝盒上,明確標注該產品是衛食健字的保健食品,有耐缺氧,抗疲勞的保健功能,生產單位為南京圣諾生物科技實業有限公司。但在該產品附贈的一本《健康導讀》上,很多地方都寫有“防治”、“治療”某些疾病的功能。
“明明是保健品,卻忽悠老人說是藥,他們就是在欺騙”,詹女士稱,大伯出事之后,她聯系了該產品的一位銷售經理,提出要把藥品退掉,對方一開始同意,隨后卻又反悔。
現場丨包裝盒上寫明保健品,銷售經理咬死是“救命藥”
8月16日下午,記者和詹女士一起來到小崗劉新城1號樓1單元13樓的民居內。走進房間,客廳擺放著一個長桌子,桌子旁坐著四位頭發花白的老人,桌上擺放著四五種不同名稱的保健品,一名中年男子正忙著跟老人講解。在客廳一側的墻壁上,懸掛了一個條幅,上寫著“救命的良藥,養生的極品”。在房間的一個角落里,堆放了七種保健品。
正在跟老人介紹產品的中年男子自稱姓康,是這里的負責人,也承認向詹女士的大伯銷售過“福達平”。隨后在康經理和詹女士的交談過程中,現場的一位楊姓銷售經理還一直堅持稱“福達平就是藥品”。康經理解釋稱,福達平確實是保健品,但因為福達平膠囊中含有一種成分,在醫院臨床上有針劑使用的情況,把福達平說成是藥品,并無不妥。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規定,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藥品,更不能宣傳有疾病治療、預防的作用。記者隨后又提出看一下該公司的營業執照,康經理也拿不出。16日下午,詹女士和康經理經過單獨協調,最終康經理同意為詹女士退費,并于當晚7時許退還了詹女士大伯的買藥費用。
查處丨涉及虛假宣傳和超范圍經營
昨日下午,在接到投訴舉報后,中原區汝河路工商所的工作人員來到現場,對詹女士反映的問題進行核實,對該公司存在的問題進行現場詢問,并要求相關負責人在規定時限內進行答復。工商人員來到現場時,房間墻壁上懸掛的“救命的良藥,保健的極品”的條幅仍在,房間里堆放著的保健品和包裝盒也沒變動。但康經理并未露面,只有一名苗姓女工作人員出現。苗女士稱,她無法提供公司的營業執照,而對于墻上懸掛的條幅,苗女士說她“來公司兩個月了,來的時候就已經有了”。
工商人員陳忠心現場查詢后獲知,苗女士所說的公司名稱為“鄭州奧索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登記地址在“金水區紫荊山路8號2單元”一高層房間內。記者隨后登錄工商企業查詢平臺查詢到,該公司的經營范圍并不包含食品和保健品銷售。
陳忠心告訴記者,“鄭州奧索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登記地址不在此處,如果在該房間內存在銷售行為而未辦理相關的證照,則屬于無證經營。陳忠心表示,將保健品宣傳為“救命良藥”,并用“極品”來形容的宣傳方式涉及虛假或夸大宣傳,工商部門會要求其進行整改并處罰,而營業執照等問題還需要進一步調查。隨后,工商人員對房間內的其他保健品包裝盒及辦公物品進行登記,并下達詢問通知書。在“福達平”的包裝盒上記者看到,該產品主要原料為1,6-二磷酸果糖、維生素B1、維生素B6等。
公開資料顯示,1,6-二磷酸果糖,被用于冠心病、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病癥的輔助治療,并且,該品尤其忌與堿性溶液、鈣鹽混合使用。對本品過敏者、高磷酸鹽血癥及嚴重腎功能不全者禁用。有心力衰竭者用量需減半。但在福達平的說明書里,該產品的不適宜人群只列了一個“少年兒童”。
在調解后的第二天,消費維權協調員和王老先生再次來到位于聯盛大廈的今易生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見到了負責人盧志勇。可沒想到,盧志勇卻不愿協商解決問題。那么,王老先生遇到這種情況,到底該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10月30日,長沙市中心醫院,醫生展示周師傅泡水喝所用的“藥材”。10月28日晚,因為嗜睡、嘔吐加重、全身乏力,女兒將周師傅送到長沙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丁寧詢問周師傅家屬后,得知周師傅用某類“藥材”泡水喝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老年人適當的吃一些養生保健品對于身體健康是有幫助的,但是有不少老年人卻把保健品當飯吃,這樣的話不僅不會對身體有好處,反而還會帶來負擔。以上就是關于老年人正確看到養生保健品的幾個方面的介紹,希望大家能夠正確認識到保健品的真正功用。
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能調節人體的機能,適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能治療疾病。近兩年,國家有關部門大力整頓保健品市場,不斷曝光違法行為,但市場中魚龍混雜的現象仍十分嚴重。
家住福田區梅林的易奶奶今年80歲,她的老伴古大爺也已是90歲高齡了,除了一些小毛病,平日里二老身體還算硬朗,本以為能幸福安穩地度過晚年,誰知從2012年開始,二老開始被人忽悠購買各類保健品,并逐漸沉迷其中。4年間,他們將這些年辛苦積攢的60余萬元退休金花費殆盡,換來的是一屋子”沒什么作用”的保健品。
每克售價高達千元的“極草”,日前被國家相關部門從保健品中“除名”。騙人的 與“極草”相似,近年來保健品“忽悠”式營銷不斷升級,特別是炒作高科技概念,部分消費者對此偏聽偏信。
每克售價高達千元的“極草”,日前被國家相關部門從保健品中“除名”。
老年人口呈逐步上升的趨勢,人口老齡化已成為我國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子女一般都是在外打拼,留下老人獨自在家。
聽信電話推銷,漢中81歲退休教師王大媽迷上了保健品。近半年來,花16萬元買回一堆保健品。
21歲的廣西女孩小麗為了美麗,平時常吃一些具有美顏、瘦身等功效的產品,還經常多個保健產品一起吃,2年多從未間斷。后患上嚴重胃潰瘍。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騙子將目光鎖定到老年人身上,其中用保健品忽悠老年人成為主要模式。
72歲的王大媽,平時省吃儉用,為了健康,偏愛購買各種保健品,在她家里大大小小13個紙箱子里裝滿了這幾年買的部分藥品,總共有30多個品種,投資近40萬元。
據央視3·15晚會報道,老年人成為最易被騙人群。王大媽在健康產品上投資40多萬元,還從親戚那里借了幾十萬。不 法商家忽悠老人四大招:第一招,洗腦營銷。打著免費體檢的幌子,在體檢報告上做手腳,嚇唬老人掏錢治病。
當你興高采烈地買上一大堆“美國生產”的保健品準備回家饋贈親友時,一份針對相關保健品的調查報告會讓你大跌眼鏡。
“他說能治好老伴髖關節的病,我就相信了。”今年1月初,施先生出門遛彎時被一位熱情的男子搭訕,沒想到對方竟是個騙子,所幸他及時報警追回了損失。男子和施先生攀談中,得知施先生老伴患有髖關節疾病,便馬上說有一種特效保健品,專治這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