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屈芳)8月17日下午,省長陳潤兒主持召開專題座談會,聽取有關種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見建議。他強調,河南作為農業大省,要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推進種養業供給側結構調整,優化產品結構、強化加工轉化、擴大經營規模、提高資源效率,帶動種養業質量效益的不斷提升和農民增收。
座談會上,涉農有關部門負責人、科研院所、高校的專家學者結合各自領域發表意見,建言獻策。在聽取大家發言后,陳潤兒指出,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河南推進種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要、緊迫又大有可為。從適應市場需求、提高供給質量看,可以改變目前農產品“優的不多、多的不優”的現狀,擴大有效供給;從延長產業鏈條、促進資源轉化看,可以提高產品附加值,放大資源配置效力;從增加農民收入、提高勞動效率看,可以切實帶動農民經營性收入持續增長,也有利于農民素質結構的改善提高。
陳潤兒強調,推進種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障糧食安全是前提。河南糧食生產實現“十二連增”,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貢獻,為全省經濟社會平穩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口糧安全”的底線不能觸碰。改善生態環境是條件。提高更多中高端供給,做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必須治理和修復農業生態環境,積極發展循環農業,實現高效優質農業生產和生態保護的和諧發展。
對下一步改革,陳潤兒提出要把握好四個重點環節。要優化產品結構,在穩定作為口糧的小麥種植基礎上,統籌布局、合理優化種養業結構,適量調減產能過剩的玉米生產,擴大優質花生種植,因地制宜發展雜糧雜豆、特色油料作物。要強化加工轉化,推進農業科技的創新與推廣,支持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發展種養業的精深加工,
推動產品轉型升級和品牌化建設,提高市場競爭力。要擴大經營規模,引導和支持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興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擴大種養業規模效益,同時通過適度規模經營,降低經營成本。要提高資源效率,將其作為改革的根本動力與核心要素,提高市場配置資源效率、勞動生產效率、要素生產效率,改善要素配置,激發發展活力和增長潛力。
陳潤兒最后強調,要跳出單一產業發展的局限,站在“大農業”的全局高度推進改革,逐步探索完善全省種養業的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發展。要創新思維,大膽探索,在關鍵領域的科技創新、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改革土地制度、強化政策扶持等方面率先突破,引領種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不斷走向深化。
副省長王鐵出席座談會。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把農業結構調好調順調優。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三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改革的方向已明,底線已定。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20日閉幕,提出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項改革始自一年前的上一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此番再度重提,從“著力加強”到“深入推進”,砸實了今后農業農村經濟的主線。改革的主攻方向和發力點何在?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王昌林:要用改革的辦法來解決結構性矛盾,使供給更好適應需求的多元性和靈活性。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化,推動中國經濟加快轉型升級。
2016年,中國經濟穩中有進,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10月1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今年三季度國民經濟數據,總體來看,我國前三季度國民經濟喜憂互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重道遠。
繼全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出臺后,10月12日上午,省長陳潤兒主持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研究討論推進農業、制造業、服務業三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專項行動方案。
陳潤兒、葉冬松、鄧凱、尹晉華、吳天君、趙素萍、夏杰、李文慧、陶明倫、馬懿、劉春良、徐濟超、趙建才、張廣智、李亞、王艷玲、張維寧出席或列席會議。
陳潤兒、葉冬松、鄧凱、尹晉華、吳天君、趙素萍、夏杰、李文慧、陶明倫、馬懿、劉春良、徐濟超、趙建才、張廣智、李亞、王艷玲、張維寧出席或列席會議。
8月11日,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研究我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加快推進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等工作。
省委書記謝伏瞻在7月12日省委中心組舉行集體學習研討(擴大)會議上強調指出:要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體現到未來發展的思路中,以推進新型城鎮化為戰略重點,著力解決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在協調發展中拓展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后勁,努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這對于我們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新型城鎮化,具有重大的意義。
7月20日下午,省長陳潤兒主持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討論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知識產權強省試點省建設等工作。
7月12日上午,省委中心組集體學習研討(擴大)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省委黨校舉行,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
陳潤兒指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把握好“供給側”和“結構性改革”兩個關鍵點。
自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這一改革引起社會各界持續關注,特別是成為經濟理論和實際工作者研討的熱門課題。在討論中,有人認為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這一觀點顯然不能成立。
我國經濟增速自2010年以來波動下行,持續時間已有5年多,經濟運行呈現出不同以往的態勢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