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春風化雨潤中原,堅定信心謀發展。7月12日至14日,省委中心組舉行集體學習研討(擴大)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深入研究未來五年河南經濟社會發展和黨的建設等重大問題。省委書記謝伏瞻指出,全省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一定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需要中原更加出彩”的殷切期望,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堅定信心、增強定力,著力破解制約我省發展的最突出矛盾、最困難問題,變壓力為動力,變被動為主動,變挑戰為機遇,努力實現經濟較高速度、較高質量發展。
本立而道生,綱舉則目張。“希望河南建成連通境內外、輻射東中西的物流通道樞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多作貢獻”,“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殷切期望傳遞重托,有力鞭策催人奮進。無論是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清醒判斷,還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力推進;無論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統籌推進,還是“五大理念”的深刻詮釋,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我省改革發展穩定指明了方向、明確了任務、提供了遵循。
當前,我省正處于蓄勢崛起、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也處于爬坡過坎、攻堅轉型的緊要關口,雖然經濟發展新常態帶來許多趨勢性變化,但我省作為發展中大省的地位沒有改變;發展的基礎日益夯實、優勢日益積累、相對地位日益提高,總體向好的態勢沒有改變。發展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當此之時,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把思想統一到中央對形勢的分析判斷上來,統一到中央關于牢固樹立并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等決策部署上來,牢牢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確保我省與全國一道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準。當前,我省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比較突出,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任務十分緊迫。解決這個突出矛盾,就要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提高我省工業化水平。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加快新舊產業動力轉換作為中心任務,以需求特別是消費升級趨勢為導向,以新理念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為引領,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大省、高成長服務業大省、現代農業大省、網絡經濟大省。
統籌兼顧促協調,齊頭并進快發展。要做強工業,推動河南制造向河南創造、河南速度向河南質量、河南產品向河南品牌轉變,不斷提升我省工業的總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做大服務業,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轉變、向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提升,把服務業培育成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柱;做優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拓展網絡經濟空間,推進互聯網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搶占發展制高點。
潮起海天闊,揚帆正當時。我們要切實把思想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上來,增強加快發展的責任感、緊迫感,振奮精神,轉變觀念,發揮優勢,選準方向,狠抓落實,推動河南產業向中高端邁進,把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宏偉事業推向前進。
通知指出,支持洛陽大力發展文化旅游、信息服務、科技研發、健康養老等產業,打造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和區域性生產服務基地。支持開封大力發展文化旅游、商貿物流、健康養老等產業,強化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定位,打造與鄭州緊密銜接的現代服務業協同發展區。
記者從南水北調中線建設管理局了解到,截至8月10日,北京市累計接受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來水超過15億立方米,供水水質均符合或優于二類水質標準。
至8月10日,北京累計接受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來水超15億立方米。
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增長8.0%、12.6%和11.5%,分別高于全國2.0個、3.6個和1.2個百分點。上半年,全省第三產業……
當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態勢良好,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富民強省呈現光明前景。
1-4月,服務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6538億元,同比增長12.4%,增速高于第二產業5.1個百分點;占全部固定資產投資比重57.7%,高于第二產業17.9個百分點。一季度,戰略性新興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7.0%,營業利潤增長19.8%;科技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2.2%,營業利潤增長10.4%。
今天,已試點4年的營改增全面推開,昔日地方第一大稅——營業稅退出歷史舞臺,將這場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來中國最深刻的財稅改革推向高潮。營改增的全面推開,成為重塑中國財稅制度的新起點。
劉曙光代表:主動“瘦身健體”,才能讓發展質量更優、效率更高、更可持續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做產業規劃時,什么新鮮上什么,導致風電、光伏、海洋工程等朝陽產業很快又陷入過剩。
必須看到,盡管中國制造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但仍處于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加快制造強國建設,不僅是時代賦予制造業的歷史使命,更是適應中國國情的戰略抉擇。要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必須進行重大戰略和政策安排:第一,做強傳統優勢產業,提升核心競爭力。
在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發表重要講話,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作了系統闡述。與此同時,進入新常態后,后發優勢的內涵、供給和需求條件發生變化,經濟結構和增長動力等也將相應轉變。
在做減法的同時,各地紛紛出臺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扶持政策,加快布局相關項目,在調結構上努力做加法。” 這個成功案例是近年來各地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力促經濟升級的典型“縮影”。
新常態的中國經濟,挑戰與機遇并存,壓力與動力同在,“一降一升”詮釋出鮮明特征: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主要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一是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調整,外部需求出現常態萎縮。
記者從財稅部門獲悉,目前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正在積極研究包括生活服務業在內的相關行業的“營改增”試點方案。一位接近財政部的專家表示,接下來有可能幾個行業一起推進,財稅部門已經開始著手對房地產業、金融業等行業進行營改增調研。
日本實力強大的汽車零部件產業在全球都居于壟斷地位,牢牢把控半導體、集成電路等高附加值的汽車核心零部件市場。 在澳大利亞,今年6月份,日本精工就因同另外兩家日本軸承制造商組建卡特爾聯盟,密謀在澳大利亞市場對軸承產品的價格進行操縱,日前在澳大利亞被處以300萬美元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