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劉紅濤)7月12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今年我省夏糧產量出爐,總產量達695.36億斤,比去年夏糧總產量702.36億斤少了7億斤,減產約1%。夏糧產量雖略有減少,但仍處于歷史第二高位,屬于豐收年。
數據顯示,今年我省夏糧平均畝產量達422.02公斤,比去年的429.4公斤減少7.38公斤。
2016年夏糧減產主要是因為單產下降。河南農業大學教授、小麥專家郭天財分析,今年小麥減產,主要有以下原因:
小麥生長前期農業氣象條件總體較上年差。去年麥播時間比常年偏晚3到5天,后期又遭遇強降溫降雪,導致小麥個體生長發育較弱,分蘗偏少,畝穗數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
在小麥抽穗揚花和灌漿期,我省有效光照不足,赤霉病較常年偏重發生,小麥灌漿受到影響。在小麥收獲期,我省遭受強降雨,影響小麥產量形成,小麥品相下降。5-6月份,我省大部分地區連續降雨,不利于收割,部分地區小麥出現萌動,不完善粒偏高。
相關鏈接
今年全國夏糧產量減少1.2%
國家統計局12日公布的全國夏糧生產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夏糧總產量2785.2億斤,比2015年減產32.42億斤,減少1.2%。這一產量為歷史第二高位,屬于豐收年。
根據對全國25個夏糧生產省份的調查,2016年全國夏糧播種面積27632.4千公頃(41448.7萬畝),比2015年增加7.1千公頃,微增0.03%。其中谷物播種面積24008.2千公頃,比2015年減少26.3千公頃,減少0.1%。
2016年,全國夏糧單位面積產量5039.7公斤/公頃(336.0公斤/畝),比2015年減少60.0公斤/公頃,減少1.2%。其中谷物單位面積產量5358.3公斤/公頃,比2015年減少59.6公斤/公頃,減少1.1%。 (據新華社7月12日電)
7月12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今年我省夏糧總產量再創新高,達647.04億斤,比上年的637.2億斤增加9.84億斤,增幅為1.54%;平均畝產799.8斤,比上年的791.6斤提高8.2斤,增幅為1.04%。
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日前公布,今年河南夏糧畝產量首次突破400公斤大關,表明河南夏糧生產水平已實現中高產到高產的跨越。從2003年至今,河南夏糧產量已實現“十二連增”,占全國總產量的近四分之一,并成為全國夏糧唯一超過300億公斤的省份。
昨天,我省15萬臺聯合收割機啟動,全省7990萬畝小麥,已“由南至北”陸續開鐮。省農業廳總經濟師魏仲生認為,只要不出現大范圍嚴重自然災害,今年我省小麥產量有望在連續九年增產的基礎上再創歷史新高。
記者7月24日從市統計局了解到,據對全市夏糧產量的抽樣調查并經省地調隊認定:今年平頂山市(不含汝州市)夏糧播種面積達到243.01萬畝,比2013年增加0.97萬畝,增長0.4%;夏糧畝產達到327.3公斤,比2013年的318.4公斤增加8.9公斤,增長2.8%;夏糧總產達到79.54萬噸,比2013年的77.06萬噸增加2.48萬噸,增長3.22%,夏糧產量再創歷史新高。
7月12日,國家統計局發布公告:今年夏糧總產2638億斤,比2012年增產39億斤,實現了創歷史的“十連豐”。河南等17個省(區、市)的夏糧數據,由國家統計局各調查總隊組織在抽中的400多個國家調查縣(市)開展抽樣調查,得出夏糧產量。
7月12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今年我省夏糧總產量再創新高,達647.04億斤,比上年的637.2億斤增加9.84億斤,增幅為1.54%;平均畝產799.8斤,比上年的791.6斤提高8.2斤,增幅為1.04%。
5月20日,新鄉市平原新區韓董莊農民在麥田查看小麥長勢。預計“三夏”期間主要天氣過程有5次:5月24日前后、6月4日前后、10日前后、14日前后和18日前后;其中:5月24日前后、6月4日前后和18日前后全省大部分地區有小雨,6月14日前后全省有小到中雨,局部地區大雨。氣象專家分析說,麥收期間基本沒有連陰雨過程;6月14日前后的降水,有利于玉米順利出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