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最高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副庭長王旭光來到河南,跟鄭州中院、洛陽中院等7個中院和中牟縣法院等4個基層法院的環資庭庭長、副庭長坐到一塊兒,聊起了這兩年為了“碧水藍天”咱環資庭都做了哪些工作。□東方今報記者 劉羽/文 李新華/圖
涉環境資源類犯罪 鄭州去年260人被判刑
省高院對鄭州兩級法院的環資審判工作十分關注,省高院張立勇院長、劉曉云副院長、袁永新副院長和王韶華專委(審委會專職委員)多次到鄭州法院調研指導環境資源審判工作。
鄭州中院的于東輝院長,對中院和基層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專門機構的組建和工作開展也多次作出批示。按照鄭州市編辦的批復,鄭州中院環資庭已經組建完成并開始受理案件。繼中牟縣人民法院率先成立了全省首個環境資源審判庭之后,近日,新鄭市和登封市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機構也已獲批準。鄭州中院還專門下發通知,要求基層法院積極向當地黨委和政府匯報,爭取今年年底全部設立環境資源專門審判機構。
2015年以來,鄭州全市各級法院共受理環境資源刑事案件127件,審結120件,判處犯罪分子260人。
2015年以來,全市法院共受理環境資源民事案件312件,包括相鄰環境權益糾紛,自然資源使用權糾紛,供用電、水、氣、熱力合同糾紛以及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等,共審結216件,其中審結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糾紛19件。全市法院還受理環境資源行政案件244件,審結161件。
污染糾紛每年增速超20% 通過司法解決的不足1%
由于缺乏相關的專門審判機構和審判人員,環境資源保護司法相對滯后,目前,我國環境管理的模式仍是以行政機制為主,手段過于單一,法律手段應用不足。我國環境污染糾紛以每年超過20%的速度遞增,但真正通過司法訴訟渠道解決的不足1%。
在座談會上,幾位發言的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都提到,想天天見到藍天白云,那就要“強化司法機構的作用和地位”。
“生態資源、環境資源保護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如今扭轉環境惡化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良好的生態環境已成為人民群眾的核心訴求。”省高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徐哲曾表示,成立環境資源審判庭是推動河南法院司法改革的重大舉措。
目前,鄭州中院、信陽中院等成立的環境資源審判庭,多實行對環境資源類案件民事、刑事、行政“三審合一”的審判模式。
信陽中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馮琦在座談會上說,環境資源審判庭辦的案子,咱不求數量得求質量。“辦一個要成一個,不是搞多而是搞好。特別是環境公益訴訟的案子,不僅要在社會上有影響,還得讓大家有反思”。
環境資源審判要專門化 構建協同審判工作機制
最高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副庭長王旭光說,加大環境資源保護力度,就要推進環境資源審判機構的專門化。 2014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設立環境資源審判庭,開始集中推進專門審判機構建設,系統的環境資源審判專門化改革由此開始。2015年11月,第一次全國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牢牢扭住審判專門化這一“牛鼻子”,著力鍛造現代環境資源司法理念,構建環境資源審判專門化體系。
王旭光說,環境資源審判專門化改革,核心是理念規則的專門化,方法是機構機制的專門化,關鍵是法官團隊的專門化。“環境資源審判專門化就是工作重心從形式專門化逐漸向內容專門化轉換,而且是不斷提升法官團隊專業化素養的過程”。
環境資源案件涉及環境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案件,涉及礦產、林業、草原、河流、湖泊、灘涂、海洋等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案件,涉及碳排放、能源節約、綠色金融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等與氣候變化應對相關的案件,以及環境公益訴訟案件和省級政府提起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案件。
王旭光指出:“環境資源案件點多面廣,類型多元,數量眾多,需要各級法院積極探索構建協同審判工作機制。刑事、民事和行政三大審判之間要相互配合,形成環境資源審判的整體合力。”
■盤點
全國各地環境資源審判法庭設立情況
最高人民法院
2014年7月3日,最高法成立環境資源審判庭。
河南省 2014年4月22日,中牟縣人民法院成立了全省首個環境資源審判庭。
2014年6月23日,信陽中院環境資源審判庭揭牌。
2014年9月3日,洛陽中院環境資源審判庭掛牌成立。
2015年12月,孟津縣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正式成立。
2016年3月29日,省高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成立環境資源審判庭。
2016年6月1日,南陽中院環境資源保護第一、第二合議庭正式成立,并于當日開始受理案件。
福建省 2014年5月23日,福建省高院林業審判庭更名為生態環境審判庭,是中國首個省級生態環境審判庭。
山東省 2010年4月,青島城陽區法院成立環保法庭。
2016年6月,山東省高院成立環境資源審判庭。
云南省 2008年12月,昆明中院率先成立環資庭。
2016年2月,云南省編辦批復省高院設立環境資源審判庭。
湖南省 2016年6月3日,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揭牌。
經審查,洛陽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促進中心符合相關法律關于環境公益訴訟原告主體資格的規定,屬于洛陽中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記者查詢了解到,本案則是首例由河南省內社會組織提起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也是我國第一起涉及跨省固體廢棄物損害環境公益訴訟案件。
2012年起,市檢察院二分院轄區建立了橫跨三峽庫區9個區縣的跨區域環保檢察工作機制,集中審查起訴環保刑事案件。 身處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的市檢察院二分院,正試圖以成體系的刑事司法組合拳,打一場生態涵養持久戰。
據中國政府網消息,國務院日前印發《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環境保護部牽頭,教育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等參與) 我國正處于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水污染防治任務繁重艱巨。
“她”,被人稱為母親、姐妹、女兒、妻子……,“她們”的身影活躍在社會各個領域。 【故事】由于孩子尚在哺乳期,經申請,85后大學生“村官”朱虹帶著4個月的寶寶和丈夫一同來京。
4月2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以高票贊成通過了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這是環保法實施25年來的首度大修,同時也首次對環境公益訴訟作出了規定。新的環保法明確鼓勵投保環境污染責任險、環保稅將取代排污費、第三方環評機構違法需承擔連帶責任等一系列新規。
環保國策入法固然必要,但國策的貫徹施行還得落實在具體制度中。“環保國策入法”的重要意義,必須要通過給社會更多法律賦權來實現。依2012年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第55條,“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從社會輿論看,生態文明建設應置于重中之重的位置,已經成為社會共識,然而,從政府治理方面來看,中央各部委之間、各級政府之間、各個部門之間還沒有達成政治共識。從現實看,這種政治共識是否達成,還取決于違法代價和環保標準的高低。
3月29日,河南省高院的新聞發布會上,省高院新成立的環境資源審判庭首次亮相。徐哲說,水、空氣等環境介質往往跨行政區域流動,跨行政區劃的環境資源審判機構對于環境資源案件實行集中管轄,能有效克服地方保護主義。
“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布局的戰略高度,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維度,強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引領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記者12月10日從省政府辦公廳獲悉,我省日前出臺《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實施方案》,推動建立排污者付費、第三方治理的治污新機制,不斷提高我省污染治理水平。
數據顯示,近年來環保部門對違法排污企業的打擊力度在不斷加大。2013年,最高法最高檢司法解釋出臺后,環保部門向公安部門移送的案件有700多起,超過了以往10年移送案件總數。2014年上半年,環保部門向公安移送案件達800多起,超過了2013年全年的總數。
在20個月中,草案經歷4次審議,最終定稿。
昨天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審議通過環保法修訂案。新環保法還明確:國家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嚴格保護。
德州晶華集團振華有限公司因污染大氣被訴訟索賠3000萬元。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新環保法今年開始實施,首次明確了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年初,針對公益訴訟條款的兩高司法解釋出臺,詳細規定了如何進行公益訴訟。昨天,環保部主管的環保組織中華環保聯合會向山東省德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交訴狀,對德州晶華集團振華有限公司污染大氣的行為提起公益訴訟,索賠近3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