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國企改革策問之五:從“管企業”向“管資本”
國資委身份將發生什么改變
如果說國企法人治理結構完善、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并不能實時呈現在公眾面前,那么,國資管理體制改革將帶來的國資委職能的轉變,將會顯現得格外清晰。
國資管理體制從“兩層次”變為“三層次”
6月21日,河南省深化國有工業企業改革工作會議提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以規范國有資產監管為重點,推進國資監管機構職能轉變,以從“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為目標推進監管體制改革。
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在大部分地方叫做國資委,是履行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責的唯一機構。它的職能如何轉變?監管體制如何改革方能實現“管資本”的目標?此次會議并未明確。
不過,中央的一系列文件已經明確地表示,此輪國企改革不只是加強和改進監管工作,而是改革和完善管理體制。
作為國資國企改革領域的一個重磅文件,去年10月25日制定的《國務院關于改革和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若干意見》提出了改革路徑。它與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一脈相承。
具體就是,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并通過授權經營體制,實行兩級出資人制度,即:國資委對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行使出資人權利,投資運營公司對所投資的企業行使國有資本出資人權利。打破過去的“國資委—企業”兩層管理結構,建立形成“國資委—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國有投資控股企業”三個層次的新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從而實現國資委從管資產向管資本的轉變。
同時,國資委行使的投資計劃、部分產權管理和重大事項決策等出資人權利,授權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行使;將依法應由企業自主經營決策的事項歸位于企業;國資委配合承擔的公共管理職能,歸位于相關政府部門和單位。
今后,國資委將專司以監管為主,不行使政府公共管理職能,不干預企業自主經營權。
如何剔除行政管理弊端,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這將會對2003年國資委成立以來所形成的國資管理體制進行一次全面重構,實現對原有管理架構的重大突破。”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能源與戰略資源研究中心研究員董曉宇稱。
此次改革期許在國資委這個層次上,實現政資分開,即政府社會經濟管理與國有資本管理分開;在國有資產運營、投資公司層次上,實現國有資本監督管理與經營分開;在國有獨資或控股的國有企業的層次上,實現資產經營和運營管理分開。
2003年,國務院國資委成立,解決了國有資產由歸財政部、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社會保障部門、組織部和大企業工委等“五龍治水”又無人負責的積弊,使國企迅速做大規模,功不可沒。
但是,這些年來,國資委通過管人管事實現管資產,國企政企不分、權責不清的積弊仍存。
《財經》雜志報道,國資委一面站在國家高度上制定宏觀的行業政策,一面通過管住央企的高管直接介入企業管理。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鄧峰稱:國資委仍然沿用計劃經濟模式下的管理思維,直接限制和干預國有公司的具體治理、政策,要求國有公司履行各種各樣的政治性目標。
大量國資委頒布的文件涉及到對諸如高管人員職位、薪酬、職工工資發放、福利標準、教育培訓經費、職工董事聘任、女職工工作、職工素質工程、企業財務信息化等內部管理政策的直接設定;更不用說,繞過很多已經是上市公司的股東會、董事會程序直接更換高管人員、改變企業經營范圍了。
往事不可追。國資委職能轉變是一個選項,其實政策中還蘊含另一個選項:針對兩級出資人會否形成“婆婆加老板”的低效率格局,政策還開展了直接授權模式試點,即借鑒新加坡淡馬錫模式,由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享有完整的出資人權利。如果這種方式被證明有效,國資委直接轉為資本投資經營公司也未可知。(東方今報評論員 路治歐)
2016年即將進入尾聲,這一年國企改革戰果頗豐。一方面,國企改革“1+N”文件體系已完成,“十項試點”工作全面鋪開;另一方面,央企已減少至102家,“兩類公司”試點企業已有10家,央企混合所有制企業占比達68%。近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加快推進國企改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及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也將劃定明年國企改革路線圖,2017年改革大戲值得期待。
央企重組實現年度目標,地方國企改革加速探索,去產能提速,國企全年利潤有望改善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無論是地方國有企業改革還是央企兼并重組均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多位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業內專家均表示,從今年國企改革取得的成效來看,不僅改革領域正在逐步擴大,改革力度也在逐漸加碼。
截至目前,近七成央企實現混合所有制,首批7家壟斷類央企混改試點方案即將批復。業內人士指出,下一步,無論是央企還是地方國企,各項改革措施都將進一步深化,尤其在兼并重組、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去產能方面將取得實質性進展,從而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
當前社會上對國有企業改革還存在一些認識誤區,不利于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走出認識誤區、凝聚社會共識,對于順利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河南省委省政府主導的這場“打贏國企改革攻堅戰”中,這些國企究竟經歷了什么樣的考驗,還不得而知。但毋庸置疑的是,“涅槃重生”成為國企負責人口中最常提起的一個詞。
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中流砥柱,特別是一些國有大中型企業在國民經濟的關鍵和重要部門中處于支配地位,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不移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最根本的是加強黨的領導。國企改革正處于攻堅期和深水區,黨的領導只能加強,不能削弱。
國企要改革,就要求國企干部不僅能懂,還要深懂,提升整個國企的精氣神,俗話說,國企強不強,就看“領頭羊”。
深化國企改革,確保“兩個毫不動搖”,應繼續抓好國企領導人員這個“關鍵少數”的教育工作。
據了解,目前不少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原有國有劃撥土地需繳納金額較大的土地出讓金,這增加了企業改制成本,影響了改制工作的推進,國資委等部門對此已經進行了多輪調研。與此同時,包括廣東、江西、上海等國企改革重鎮,都針對改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政策支持。
關于穩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肖亞慶指出,已出臺了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見,有序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鼓勵和規范國有企業投資項目引入非國有資本。李錦指出,“批示把國企改革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聯系在一起,國企改革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抓手,治理僵尸企業又是重中之重。
業內人士指出,下半年圍繞國企改革的市場化重組大潮涌動,核電、航空、航運、軍工、鐵路等五大行業的重組預期較高。梳理各省市的國企改革政策,混合所有制改革,兼并重組、員工持股和引入戰投已成為重要舉措。
如果說國企法人治理結構完善、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并不能實時呈現在公眾面前,那么,國資管理體制改革將帶來的國資委職能的轉變,將會顯現得格外清晰。
“人到哪兒去” 從分析來看,國企的“三供一業”負擔較重,核心是社會移交改造費用巨大。
河南此輪深化國企改革,要求國有工業企業必須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產權多元化。同時,鼓勵集體資本和社會資本參股國企,從根本上改變國有獨大、國有全資這種單一的產權結構,甚至“宜退則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