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爵獎獲得者上臺領獎
5月20日,為期三天的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鄭州開幕。這是中國考古學會1979年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大會。來自國內高校、科研院所及美國、英國、埃及、印度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00名專家學者聚集一堂,就中國考古學和世界考古學的發展、考古學領域重點和前沿課題進行深入探討。□東方今報首席記者 梁新慧/文 記者 邱琦/圖
【自豪】中原文化底蘊深厚 為考古提供了豐富養料
此次大會由中國考古學會主辦,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承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鄭州嵩山文明研究院協辦。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王偉光,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省委常委、鄭州市市長馬懿,副省長張廣智等出席并致辭。
“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創建至今已將近一個世紀,中國現代考古學開創期的許多重要工作都是在河南完成的,中原大地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為中國考古學的發展和進步提供了豐富養料。”王偉光說。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認為,中國考古學從上個世紀20年代初引進以來已有近百年歷史,發展到今天雖歷盡波折,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當下,考古學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要以這次大會的召開為契機,總結經驗、尋找不足,正如這次大會的主題一樣,努力“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大獎】河南考古獲得了哪些獎項?
在當天的大會上,中國考古學會田野考古獎、考古研究成果金鼎獎、青年學者金爵獎一一公布。
作為大會首位演講嘉賓,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研究員、鄭州東趙遺址考古發掘項目的領隊顧萬發詳細介紹了東趙遺址的基本情況,生動形象地講述了遺址發現過程及發掘方法等,并從文化遺產保護、公眾考古學傳播等方面進行了系統闡述。
顧萬發說,鄭州之所以被確定為“中原腹心地區早期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的重點區域,有兩大原因:一是大量文獻記載顯示,鄭州周邊古城眾多;二是此前幾十年,鄭州陸續發現了大量古城址。而東趙遺址的最終確定,則是1938年德國為當時的中國國民政府拍攝的航片。
◎河南考古發掘獲得了啥獎?
我省有五項考古發掘獲中國考古學會田野考古獎。
一等獎:鄭州市東趙遺址考古發掘
洛陽市漢魏故城北魏宮城四號建筑遺址考古發掘
三等獎:欒川縣孫家洞舊石器遺址考古發掘
安陽市殷墟同樂花園北區2011~2012年考古發掘
伊川縣鳴皋鎮徐陽墓地考古發掘 ◎誰獲得了中國考古學終身成就獎?
獲獎者是我國著名考古學家、中國考古學會名譽理事長、北京大學教授宿白先生。
【解讀】首屆考古學大會為啥選擇鄭州?
“河南是中華文明發祥地,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自從1990年評選以來,河南共有43個考古項目入圍,全國第一,其中鄭州共有13個考古項目入圍,也是全國第一。另外,鄭州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也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最多的城市,且多數是地下的重要遺址。選擇鄭州召開這個會議,得益于河南、鄭州在中國的考古地位。”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說,鄭州無論從文化積淀、久遠的歷史、古都地位,還是鄭州對文物考古工作的重視和支持,特別是近幾年鄭州新開展的考古工作,都讓大家意識到鄭州的考古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
王巍說,鄭州是夏商考古的核心區,是中國考古不可替代的地區。在夏商時期,沒有哪個地區像鄭州這樣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最近幾年來,關于現代人的起源等課題,鄭州的考古項目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心聲】河南有很多佛教古跡 早就想來看一看
第一次來河南的印度考古調查局考古所所長桑杰·庫瑪爾·曼紐爾說,他信奉佛教,而河南有很多佛教古跡,早就想來看一看。“印度人對中國人的印象非常好,兩國有歷史和文化淵源,中國唐朝僧人玄奘、義凈到印度之前,中印兩國就有密切交往,而這種交往正是通過考古發現的。”
曼紐爾說,河南歷史資源豐富,無論是對中國考古還是世界考古,意義都非常重大,希望通過考古學和這次考古學大會,把古代絲綢之路帶來的兩國友誼傳承下去。
德國考古研究院歐亞考古研究所所長Mayke Wagner對中國很有感情,她還有個中文名字——王睦。30年前她曾在中國留學,學的是考古學。她認為河南作為中華文明的搖籃地區之一,在考古學上有很高的地位。她對新石器時代的歷史遺跡非常感興趣,特別是河南偃師的二里頭遺址。
“古代多種文明之間的交流,帶來了融合和共榮,而如今的考古學更應該跨越國界和語言障礙,進行國際合作和交流,讓考古像紐帶一樣進一步增進各文明之間的對話和交流。”王睦說。
■小貼士
兩場重要講座今明登場
23日、24日兩天,還有5場講座等著您,其中包括備受關注的關于“西漢海昏侯劉賀墓”的兩場講座:
5月23日上午9:00,鄭州師范學院公共教學樓C122,《發現海昏國——西漢王侯的地下奢華》。
5月24日下午7:00,河南大學老校區歷史文化學院,《親歷江西西漢海昏侯劉賀墓葬實驗室考古》。
【漲姿勢】
“中國”的稱謂從何而來 首屆考古學大會的一大亮點,就是面對市民舉行的16場公共考古講座。從21日下午至23日,這16場講座將分別在河南博物院、鄭州大學、河南大學、鄭州師范學院、鄭州博物館、鄭州商城遺址保護管理處等多個場所舉行。 在河南博物院舉行的《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講座中,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兼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宏認為,“何以中國”是對最早的中國如何產生的追問。
何以中國?
許宏說,中國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最早的“中國”就在河南,早在他的另一著作《最早的中國》中,他就以偃師二里頭遺址為切入點,系統地闡述了東亞歷史上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即早期“中國”形成的過程。
“二里頭遺址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城市干道網、中國最早的中軸線布局的宮殿建筑群、中國最早的青銅禮樂器群、中國最早的青銅器鑄造作坊、中國最早的綠松石器作坊、中國最早使用雙輪車的證據、中國最早的具有明確城市規劃的大型都邑。”許宏說,二里頭遺址宮城城墻,則是中國最早的紫禁城。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研究員周春水,2015年底,到彭山實地查看時也曾建議“先圍堰,再發掘”。
隨后,四川省文物局向國家文物局請示,請求2016年對江口沉銀遺址進行水下考古發掘工作。”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研究員周春水,2015年底,到彭山實地查看時也曾建議“先圍堰,再發掘”。
5月21日,在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上,中國考古學首個終身成就獎、田野考古獎、考古研究成果金鼎獎、青年學者金爵獎公布。我省有五項考古發掘獲“中國考古學會田野考古獎”。
5月21日,在鄭州召開的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上,中國考古學首個終身成就獎、田野考古獎、考古研究成果金鼎獎、青年學者金爵獎一一公布。我省有五項考古發掘獲“中國考古學會田野考古獎”。
今天(5月23日)下午,歷時3天的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2016·鄭州),在鄭州黃河迎賓館圓滿閉幕。
據洛陽市文物部門介紹,2015年,該市考古發掘遺址面積達2萬平方米,除1000余座古墓外,還包括其他文物遺跡100余處,其中伊川徐陽墓地考古調查與發掘……
今年以來,“南海I號”考古發掘已經出土小件器物瓷器標本900多件(套),漆木器11件,銅錢95組共5000多枚,金器120多件,殘損標本2100多件,還有少量動物殘骸、錫壺、銅鏡、銀鋌等。
近日,國內許多專家質疑南京棲霞區獅子沖兩座大墓的考古發掘活動。對此,南京市文廣新局今日回應表示,依據目前的考古發現,南京市博物館考古隊還不能確認此次進行考古的兩處墓葬是陳文帝陳蒨的永寧陵。
日前,有著“水下龐貝城”之稱的泗州城,經過南京博物院考古所一年多的考古發掘,在因洪水肆虐而被深埋水下330多年后,其西南角部分重見天日,并出土了大量文物。圖為7月10日,江蘇省盱眙縣淮河鎮城根村,考古人員發掘出的古泗州城一角。
6月9日是第七個世界文化遺產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公布了秦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考古發掘成果,秦兵馬俑軍陣排列、兵馬俑的彩繪保護、遭遇水淹火燒破壞的年代順序等謎團,隨著考古發掘的推進逐步揭開了神秘面紗。
“2011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3月1日揭曉,鄭州老奶奶廟舊石器時代遺址、淅川坑南史前遺址、淅川龍山崗新石器時代遺址、洛陽漢魏故城北魏宮城西南角發掘、滑縣宋代古船發掘等五項考古發現入選。
2015年4月12日,人稱“中國考古第一船”的“中國考古01號”“停靠在文昌清瀾碼頭。8年前,全程參與西沙華光礁一號沉船打撈工作的趙嘉斌,再度以隊長的身份出現在2015年度西沙水下考古隊的隊員名單之列,無疑為此次沉船發掘帶來了更大信心。
“南海一號”考古發掘現場。孫鍵認為,從“南海一號”已經發掘的船型分析,“南海一號”屬于“短肥”船型,更符合福船的特征。孫鍵認為,目前能看到的還只是“南海一號”的表面,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船舷的多重板搭接。
甘肅毛家坪遺址2013年度考古發掘接近尾聲,記者從考古現場了解到,今年共出土千余件周代器物,為研究早期秦文化提供了重要考古資料。參與現場考古發掘的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侯紅偉介紹,在今年歷時9個半月的考古發掘中,共發掘墓葬、房址、陶窯、灶址、灰坑、灰溝等各類遺跡735處,出土銅器、陶器、玉石器、骨角器、鐵器等各類遺物1000余件。
此次發現的古代遺存為研究遠古社會發展提供了珍貴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