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游曉鵬王峰文李康攝影
“這次大會的學術性、開放性確實讓人耳目一新!”5月21日下午,南昌海昏侯劉賀墓發掘領隊楊軍在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鄭州黃河迎賓館會場興奮地告訴記者。
21日上午,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鄭州開幕。參會者包括來自國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美國、英國、德國、埃及、印度、韓國、日本、洪都拉斯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00名專家學者以及數百位列席學者,
幾乎囊括了國內所有頂級考古學家,可謂星光熠熠。兩天以來,這場中國考古史上最大規模的國際性學術會議已經進行了數十場主題豐富的學術討論,并開展了遺址考察和公共講座等活動。
“中國考古學現在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我們想以這次大會為契機總結經驗,發現不足,部署今后
的發展。正像本屆考古學大會主題,走向世界,走向未來。這屆大會一定會對今后考古學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著名考古學者、北大考古文博學院李伯謙教授受訪時說。
1
研究成果展示
21日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偉光在致辭中說,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創建至今已將近一個世紀,1921年安特生發掘河南仰韶村遺址拉開了我國近代田野考古學的大幕;20世紀30年代河南安陽殷墟的前后十五次考古發掘及其研究,則奠定了中國考古學的基礎,“中國現代考古學開創期的許多重要工作都是在河南省完成的”。
中國考古學會會長、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在開幕式上表示,本屆大會總計收到論文400多篇,涉及人類起源、農業起源、中外文化交流以及中國各個時段的考古研究。大會內容豐富,可以說是中國考古學界發現與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中外考古學合作交流的一次難得機會。
21日,洪都拉斯、印度等國的考古學者專程參觀了鄭州市大河村遺址博物館和東趙遺址考古發掘現場,對鄭州的文化遺跡發出贊嘆,并表示中國應與他們開展更多考古交流與合作。(本版壓底照片為外國考古學者參觀鄭州市大河村遺址博物館)
開幕式上,中國考古學大會頒發的一系列獎項引人關注,除田野考古獎外,終身成就獎和金爵獎、金鼎獎均為考古學領域首次頒發。我國著名考古學家、中國考古學會名譽理事長、北京大學教授宿白獲得終身成就獎,呂紅亮等11人獲得青年學者獎(金爵獎),11項部著作獲獎獲得了研究成果獎(金鼎獎)。在田野考古獎中,鄭州東趙遺址和洛陽漢魏故城北魏宮城四號建筑遺址考古發掘獲得一等獎。
2
專家型“段子手”
大會開幕后,隨即進入13個專業委員會的分組討論當中。這是中國考古學會首次以這種形式交流,使得議題相對集中,會議也安排了相對從容的時間,讓許多學者的發言更加放松,“段子”頻出,尤其是在公共考古專業委員會分會場。
“我講的題目叫《將翱將翔》,這個詞不是我編的,是《詩經》里的,就是飛呀飛呀的意思。”65歲的著名考古學家王仁湘邊說邊揮舞手臂,引得臺下忍俊不禁。
王老師的“肢體語言”并不跑題,他的發言是關于廟底溝文化彩陶上的鳥紋主題。在講述公共考古的意義時,他還有個更精妙的比方——公共考古就是“招魂”,“你發現了一座座廢墟,一具具白骨,它究竟是怎么回事?考古就是想讓他們還魂,你就要研究
解釋,之后去安現代人的魂。”
除了幽默,王仁湘話里更有犀利:“海昏侯墓考古為什么做得好?還沒發掘完,就把東西拿出來(展覽)了,這很了不起。過去很多考古人習慣于資料壟斷,不給外人看,或者只在考古人小范圍的圈子里分享,公眾不知道、不了解,怎么會不說考古和盜墓沒區別?”
王仁湘認為,公共考古就是要向公眾展示,多給公眾參與的機會,“再有人說考古和盜墓沒區別,你就把他找來,讓他看看考古是怎么做的,你把鏟子給他,讓他真正來了解一下!”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邊疆考古研究室副研究員仝濤很贊同:“連一個小孩都知道分享玩具,我們考古人為什么不能在更大的范圍分享資源?”
3
中國考古鏟和瑪雅文明
“中國考古學家應該更多地走出去,在世界舞臺上展現風采!”開幕式上,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發言中對中國考古人提出了殷切期望。
近幾年,中國考古人正在擁有國際視野并嘗試在國內考古任務的繁重壓力下盡可能多地“走出去”,主導國際性的學術互動,參與其他古老文明遺存的發掘。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此前接受大河報記者采訪時曾說,中國從2013年起開創性地舉辦了兩次世界考古高端論壇,而在2014年,中國與洪都拉斯簽署協議,對瑪雅文明核心區一個重要宮殿遺址進行發掘,中國考古人的考古鏟首次伸向美洲,這被認為是中國考古事業的一次標志性“走出去”。
而在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開幕式上,一批已經走向國際的中國考古人悉數亮相,帶回了烏茲別克斯坦國費爾干納盆地明鐵佩古城遺址、洪都拉斯瑪雅城邦科潘遺址、蒙古國境內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遺存、柬埔寨吳哥窟從事古跡保護與研究以及在非洲肯尼亞探尋古國馬林迪的最新學術成果。
其中,肯尼亞的項目是該國迄今最大的考古發掘,出土的永樂通寶、龍泉窯瓷器等或可作為鄭和下西洋的證據之一;科潘遺址發現了精美龍頭雕刻、人面裝飾焚香器、玉墜等高等級遺物,以及瑪雅貴族使用的祭祀工具——魚刺和黑曜石刀,將有助于破解瑪雅文明衰落之謎。
“走出去才能看到別人究竟是在怎么考古,相互交流,深入地了解外國考古情況和國際規則,反過來促進中國的考古水平。”這是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王元林的深切體會。
4
一流的考古技術
據了解,截至目前,已有至少20例中國考古人走出國門參與發掘的項目。這種往外走,背后是中國考古科技、裝備以及理念的穩步提升。“中國考古在技術上已經達到世界一流。”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科研處處長劉國祥說。
在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現場,大河報記者也看到了不少考古設備展銷商的宣傳攤位,包括文物低氧氣調保護設備,也包括高倍顯微鏡、各種款式的考古鏟等,其中不乏國貨。
中科大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金正耀教授受訪時表示,現在國際上考古應用的最新技術中國基本都掌握,水平都是一流的。“我們很多硬件不比國外差,很多裝備的型號都是最新的,所以做出來的數據也是得到國際認可的,是高質量的數據。”
5
中國現代人的獨立起源
據新華社電我們的祖先來自哪里?多年來,東亞地區現代人類的來源有“非洲夏娃說”和“多地區連續進化”兩種假說針鋒相對。記者從首屆考古學大會上獲悉,近年來在鄭州地區發現的400余處古遺址,勾勒出舊石器至新石器時代發展過渡的完整年代鏈條,全面厘清了中原地區現代人出現、發展歷史進程和影響機制,印證了中國現代人的獨立起源。
流行一時的“夏娃理論”認為,全世界的人類都是20萬年前一位非洲婦女的后裔,并稱之為“夏娃”。持此觀點的學者相信,晚更新世的末次冰期造成東亞大陸大量生物物種滅絕,起源于非洲的現代人進入中國,取代了原先生活在這里的古人類。
“‘夏娃理論’不適用于中國,近年來的考古發現揭示了東亞現代人的獨立起源。”負責《東亞現代人起源——以嵩山地區為中心的研究》課題的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王幼平介紹,在中華文明發祥的核心地區鄭州的考古發掘,清晰地勾勒出東亞地區現代人如何產生,并一步步確立旱作農業的經濟模式,從而確立整個東亞地區古代經濟形態與定居方式的鏈條。
上世紀80年代,一處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織機洞遺址”在河南省滎陽市境內被發現。考古發掘表明,距今10多萬年前,當地已出現早期現代人活動的足跡。
近年來,新密市李家溝遺址發現距今10500年至8600年左右連續的史前文化堆積,清楚地展示了中原地區從舊石器時代末期向新石器時代發展的歷史進程。
在登封市西施遺址,發現了處理燧石原料、預制石核、剝片等打制石葉的完整生產線。這是中國及東亞大陸腹地首次發現典型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石葉工業遺存。
距今3萬至5萬年期間的鄭州老奶奶廟遺址,則為進一步確定中國現代人類起源于本土提供了確鑿證據。通過發掘,發現了結構復雜的古人類居住面,多處用火遺跡,數以萬計的動物骨骼,以及大量打制石制品和骨質工具,清楚展示了當時人類在中心營地連續居住的活動細節。
“這些出自中原地區的新發現與中國及東亞現代人起源于非洲的論斷明顯相悖。”王幼平說,“鄭州地區史前遺存的完整鏈條和一系列重要考古發現,很清楚地展示了中國境內更新世人類發展的連續性特點,印證了中國現代人的獨立起源。”
這兩件器物套合出土,下葬時應為一組,外面器物傾向為鑒,里面很可能是缶了,鑒是水器,這里的缶是尊缶,為酒器。缶還有盥缶,亦稱浴缶。
這兩件器物套合出土,下葬時應為一組,外面器物傾向為鑒,里面很可能是缶了,鑒是水器,這里的缶是尊缶,為酒器。缶還有盥缶,亦稱浴缶。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說,這次大會將成為中國考古學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是中國考古學全面發展,實現騰飛的新起點。
2月19日,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活動啟動,38個發掘和調查項目參加初評。我省4個項目入圍。作為文物大省,歷年的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都少不了河南的項目。
近日,考古學家在黃海探明了一艘甲午海戰中沉船的真實身份,經初步確認為北洋水師的致遠艦。
近日,考古學家在黃海探明了一艘甲午海戰中沉船的真實身份,經初步確認為北洋水師的致遠艦。
十大考古新發現 河南兩處成新寵
稱“考古不是挖恐龍”;在室外一待就是十幾個小時。
考古發現,磨盤村山城城墻周長達4549米,城墻內部面積104公頃,在城東墻、北墻、西墻處的三座主要城門均有甕城,城內遺跡極為豐富。專家認為,山城內出土的“南京路勾當公事”之印、玉質帶式等文物,印證了史書記載的可靠性,證實了該城址就是金末元初“東夏國”的“南京”。
年代早于北京猿人的可能性極大。
24日上午,由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第一艘水下考古船“中國考古01”號在重慶舉行了下水儀式。該船船體總長56米,水線長53米,型寬10.8米,型深4.8米,設計排水量900噸,采用全電力推進動力方式,船體造價達6000多萬元,如果加上后續專業設備的裝配,總的造價將達到8000多萬元。
昨天,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今年3月12日,欒川孫家洞舊石器遺址被評為“2012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
昨天,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今年3月12日,欒川孫家洞舊石器遺址被評為“2012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
近日,記者從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文物部門獲悉,丹江庫區消落區考古勘探和搶救性清理工作已于近日結束,共發掘墓葬120余座,出土陶器、鐵器、銅器、石器、銀器等一批珍貴文物400多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