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構機前盾、中盾、后盾及設備橋工作原理模型
目前,我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4家。長期以來,這些實驗室因其專業性、相對封閉性往往不為太多人知道,但他們的科研成果卻是所在領域創新發展的驅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雖然是個高大上的所在,但工作在這里的每個人,卻也普普通通。他們的辛勤工作,需要更多人知道。今天,東方今報“發現河南創新力”開篇,帶您走進我省第一個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盾構及掘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我們的城市在建的地鐵及很多工程都需要隧道施工,這離不開有“工程機械之王”“移動式掘進工廠”之稱的盾構機(又名隧道掘進機)。這些被專業人士稱為“土撥鼠”的盾構機的研發、生產、使用和維護,都離不開位于鄭州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學大道上,依托中鐵隧道集團有限公司建設的盾構及掘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技術支持。
國字頭的重點實驗室有多牛
如果不真正走進盾構及掘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盾構實驗室)的話,這個坐落在鄭州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學大道99號的地方,和一般工廠看起來沒有什么區別。主要研究刀盤刀具、系統集成與控制技術、盾構施工控制技術,有幾十個固定研發人員生活工作的普普通通辦公樓、實驗廠房,正是中國研究“工程機械之王”“移動式掘進工廠”盾構機及掘進技術的核心之地。
這個國字頭的重點實驗室有多牛?給你看一組數據你就知道了,截至目前,這里共承擔科研項目52項,共有35項科研成果獲得科技成果獎勵。
實驗室研究的是動輒售價幾千萬的盾構機,他們的研究成果,讓“洋盾構”控制中國市場的局面已成歷史,讓曾經售價6000多萬的“洋盾構”,被迫跟隨國產盾構大幅度降價。
這里如今每天進行的是盾構機關鍵部件的研發,比如盾構機刀具數字化設計、自動化系統控制,還有就是基于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的智能掘進基礎理論方面的研究,并聯合山東大學、武漢大學、天津大學和浙江大學,做了相關科學問題研究,研究成果入選了中國中鐵新技術推廣項目名錄。
實驗室都在攻克哪些難題
盾構掘進技術使用起來非常方便,但研發生產卻是個實打實的技術活。比如土壓平衡盾構技術,盾構機在不同壓力下作業時的土壓力平衡非常重要,盾構技術實驗室黨工委書記、執行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陳饋告訴東方今報記者,施工過程中土壓力大了會對地面產生影響,比如地面凸起,但如果土壓力小了,四周的土就會往隧道流,會發生塌陷。這就像做豆腐時放水一定要把握到位,水放多了做成了豆花,水放少了就成了豆渣。
除了土壓平衡盾構,盾構實驗室還突破了泥水盾構和復合盾構的關鍵技術,以及盾構施工過程中的失穩、失效、失準等世界難題,據了解,盾構實驗室根據中國隧道集團掌握的全國地質大數據,可以將盾構施工過程中的失準誤差控制在正負2厘米以內。而國外世界第一盾構公司的盾構施工,曾經誤差達到過兩米,隧道報廢的都有。
另外是實驗平臺取得突破,研制出多臺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儀器設備,部分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在同一個城市,國外的盾構競爭力已遠不如從前。” 陳饋說,比如在成都地鐵競標過程中,我們就競爭過了德國海瑞克世界第一的盾構。他們的盾構機滾刀,掘進80米就要更換,我們的盾構能跑500米不換刀,“因為我們對國內的地理環境比他們熟悉,知道什么樣的地質用什么樣的刀比較合適。”
其實,不光在地鐵施工建設時使用盾構機這種高大上的物件,過街隧道施工也經常使用。2014年,鄭州中州大道與紅專路交會處的紅專路下穿中州大道的隧道工程施工時,地下大施工,地面交通基本暢通,這全歸功于“盾構機”。這背后還隱藏著一個世界之最——當時世界上掘進斷面最大的矩形盾構機(頂管機)。這和盾構及掘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有著密切的聯系。
實驗室每年
為國家省數十億美元
說起盾構施工法的靈感,最早對其研究的是法國工程師M.I.布律內爾。他在一次乘船過程中,發現在船木中鉆洞的蛀蟲很厲害,在鉆洞后,會從體內排出一種黏液加固洞穴。受此啟發,他在1818年開始研究盾構法施工,并于1825年在英國倫敦泰晤士河下,用一個矩形盾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條水底隧道。后來,加入盾構研究的國家越來越多,盾構法關鍵技術也長期被德國、美國、加拿大、法國等西方國家壟斷。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隧道施工技術可以分為四個階段。20世紀50年代,人工鋼釬大錘打眼放炮,手推斗車運輸;70年代主要是風鉆打眼,軌道翻斗車運輸;80年代主要采用新奧法原理,鑿巖臺車、裝載機和襯砌模板臺車形成大型機械化配套作業;90年代才開始采用全新盾構掘進機,實現工廠化作業。
2008年,中鐵隧道集團公司總工程師、盾構及掘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洪開榮帶領他的團隊打破了西方盾構技術的壟斷地位。
如今,中國中鐵盾構占據了國內市場半壁江山,并廣泛應用于地鐵市政、水利水電、共同管溝等領域和穿江越洋工程,每年為國家節約外匯數十億美元。同時也受到國際市場的青睞,已出口馬來西亞、新加坡、埃塞俄比亞等多個國家。(記者 章衡/文 張曉冬/圖)
昨天,這個“河南造”鉆洞利器在鄭州亮相,它的刀盤直徑達12.14米,是目前應用于國內鐵路隧道最大直徑的土壓平衡盾構機。昨天上午,大河報記者見到這臺設備,它是個“大塊頭”——有4層樓高,整機全長135米,重2800噸,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重量級選手”。
據了解,該盾構機具有我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是世界首臺馬蹄形盾構機,不僅為我國盾構機高端設備家族增添了新成員,也填補了相關領域的技術空白。中鐵裝備集團設計研究總院頂管所所長范磊說,這個馬蹄形盾構機在“變形”過程中面臨不少困難。
云集盾構行業領域研發、生產、施工“三巨頭”,如今,河南已成為引領“盾構”這一智能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風向標”。
記者昨日從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獲悉,該公司計劃在鄭州建造全球首個盾構施工工藝的地下停車場。
世界最大直徑單管雙層公路隧道——揚州瘦西湖隧道10日順利貫通。揚州瘦西湖隧道下穿素有“園林之盛,甲于天下”美譽瘦西湖風景區核心區段,全長3.6公里,設計為單管雙層雙向四車道。
相關部門在當晚7時08分就趕到現場,對事故路段實行封閉。
昨日21:25,河南電視臺衛星頻道播出《群眾路線大講談》第十三期節目,東方今報今日刊發播出臺本,以饗讀者。請南水北調工程見證者、河南日報報業集團主任記者趙川,工程親歷者、河南直管局石惠民,焦作市委副秘書長、焦作市南水北調城區辦主任寧繼學為我們詳細講述。
昨日21:25,河南電視臺衛星頻道播出《群眾路線大講談》第十三期節目,東方今報今日刊發播出臺本,以饗讀者。請南水北調工程見證者、河南日報報業集團主任記者趙川,工程親歷者、河南直管局石惠民,焦作市委副秘書長、焦作市南水北調城區辦主任寧繼學為我們詳細講述。
應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秘書處邀請,6月12日至14日,來自波蘭、捷克等中東歐16國的50名主流媒體記者訪問了我省的鄭州和洛陽兩地,近距離感受我省經濟、文化的發展。
昨日,我國自主研制的世界最大矩形盾構機在鄭州下線。
5月18日凌晨4時16分,金水東路至鄭州東站區間右線順利貫通,是地鐵5號線全線首條貫通的盾構單線區間,標志著地鐵5號線盾構施工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對引領全線實現洞通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5月18日凌晨4時16分,金水東路至鄭州東站區間右線順利貫通,是地鐵5號線全線首條貫通的盾構單線區間,標志著地鐵5號線盾構施工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對引領全線實現洞通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河南新聞廣播組織聽眾和網友走進中國中鐵裝備集團車間,感受高科技裝備制造業的神奇魅力。
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近年來,一大批河南企業走出國門拓展發展空間。作為河南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企業“走出去”工作一直以來成績斐然。作為世界規模最大、工藝技術條件最先進的大中型客車生產基地,宇通客車目前已覆蓋全球六大洲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市場占有率超過10%。
為地鐵修建讓道,方案已多次優化 9月4日下午5時,鄭州市綠化工程管理處外宣負責人楊勇青澄清說,該段花園路法桐被移栽,是為了給省重點工程——鄭州市地鐵建設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