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省委、省政府《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實施意見》正式發布。這份文件,是2016年省委發布的第一份文件,也是我省自2004年以來第13個全省“三農”政策性文件,凸顯了我省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
實施意見明確,到2020年,我省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
樹立五大發展理念
農業也要“去庫存”
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省委、省政府明確了“三農”工作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具體來說,就是堅持創新發展,完善農業農村發展體制機制;堅持協調發展,加快推進產業融合和城鄉一體;堅持綠色發展,促進農業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堅持開放發展,統籌利用國際國內農業市場和資源;堅持共享發展,提高廣大農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值得關注的是,實施意見首次提出了農業供給側改革,也要“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
具體來說,就是要加快消化過大的農產品庫存量;積極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降低農業生產的直接、間接成本;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等農業供給的薄弱環節,增加市場緊缺農產品的生產。
河南農民收入
要比2010年翻一番
此前,我省糧食產量實現了“十二連增”,農民收入直線增長,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853元,是2010年的1.86倍。
按照實施意見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我省現代農業建設將取得明顯進展,糧食產能進一步鞏固提升;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部分領域和區域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53個貧困縣全部摘帽,“三山一灘”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有效解決。
到2020年,農民錢袋子鼓起來,農民素質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也將顯著提升;農村基本經濟制度、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農村社會治理制度、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也將進一步完善。(東方今報首席記者 梁新慧)
而通過對與“三農”互聯網金融相關的各個平臺2015年發展情況進行整理,藍皮書課題組指出,2015年,全國“三農”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總體業務規模為120億~130億元。對此,藍皮書指出,很多從事“三農”互聯網金融的平臺,缺乏進行個性化產品設計的理念,導致產品難以規范,隱藏著較大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小崗村召開的農村改革座談會上強調,解決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根本靠深化改革。
記者從河南省發改委獲悉,今年,該省累計獲得145億元中央預算內資金,重點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三農”建設、教育醫療文化等社會事業、節能環保和生態建設等涉民生關鍵領域薄弱環節。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多發頻發的自然災害,中央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正式發布。這是新世紀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13次聚焦“三農”。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葉興慶認為,今年一號文件強調要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提出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1月18日,落實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和省委六號文件年終督查會議在鄭州舉行,承擔重點工作任務的相關廳局對照工作臺賬,匯報年度任務完成情況,副省長王鐵出席會議并講話。
農村電商能有多大功效?以安徽省績溪縣為例。當地于2014年3月推出全國首例私人定制農場項目——“聚土地”,用戶只要提前訂購一定數量的土地份額,每個月能夠收到土地產出的蔬菜水果,并免費到當地住宿旅行。
黨的強農富農惠農政策持續發揮作用,農村改革深入推進,現代農業加速發展,糧食產量“十一連增”,農民收入增長“十一連快”……“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謀事要實。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就是河南在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進程中,順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務實謀劃,是符合農業產業化經營新階段情況的創新決策,更是讓農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收益的改革舉措。
— 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科學方法論思想 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至為重要的是結合工作實際,學好用好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所體現的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底線思維和法治思維。
農業可謂是傳統產業中的傳統產業,當“互聯網+”的時代日益靠近,這樣的產業也注定會改變。事實上,有些變化已經發生了。一段時間以來,在部分地區發展得如火如荼的農村電商,就是這種變化的代表。
農業可謂是傳統產業中的傳統產業,當“互聯網+”的時代日益靠近,這樣的產業也注定會改變。事實上,有些變化已經發生了。一段時間以來,在部分地區發展得如火如荼的農村電商,就是這種變化的代表。
建設小康社會,基礎在農業,難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民。張冬平:近些年,通過持續推進強農、惠農、富農、利農政策,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惠及農村居民,河南農民收入增長實現“十一連快”。
對于“三農”大省河南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短板在于,農業現代化一直滯后于快速推進的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進程,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具體而言,就是農業大而不強、農民多而不富、農村散而不美。建設小康社會,基礎在農業,難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民。張冬平:近些年,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