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犸新聞記者董彩紅/文 邱琦/圖
關于雜技,一直有“天下雜技看中國,中國雜技看中原”的說法。位于中原的河南,雜技藝術更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在新上任的河南省雜技家協會主席閆敬彩眼里,河南的雜技藝術發展面臨著哪些突破,有哪些亮點?她又與雜技藝術有著什么樣的緣分?近日,猛犸新聞記者第一時間專訪了河南省雜技家協會主席閆敬彩。
談緣分:藝術的熏陶早在小時候已悄悄開始
高挑的身材,溫暖的笑容,嫻靜的語調,這位新當選的雜技家協會主席,舉手投足都很有“藝術范兒”。她一再強調自己是帶著“對藝術的敬畏、忐忑的心情,帶著更多的使命和責任來擔任主席的職務。”雖然她一再說自己不是藝術科班出身,但其實,她與“藝術”的緣分從很早就開始了。小學、高中、大學,閆敬彩一直是文藝委員,愛唱愛跳的她對藝術有一種天生的喜愛和追求。
小學與高中期間,都參加過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并在農村的土臺子上演過現代豫劇。
1977年高中畢業后,當了兩年的小學音樂教師。
閆敬彩記得很清楚,當時學校里沒有鋼琴,只有一臺腳踏簡易琴。每到上課,三五個學生一起幫忙,咿咿呀呀一起將簡易琴搬到教室,一旁的黑板就是閆敬彩抄寫樂譜的地方。
閆敬彩帶著孩子們一起唱國歌、唱《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
除了音樂,閆敬彩還對村里舞臺上偶爾來表演的雜技班子很感興趣,在她眼里,舞臺上的雜技演員,那都是有本事的人。沒事兒的時候,閆敬彩還會跟小伙伴兒們比誰下腰下得好。
或許,藝術的熏陶早在那個時候已悄悄開始了。
談追求:藝術的滋養,對價值觀、道德觀形成帶來了很大影響
兩年后,帶著對更高文化藝術的追求,她決定參加高考繼續學習,并于1981年順利考上了鄭州大學中文系。她說,當時報考中文系,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原來,閆敬彩上高中時非常愛看小說,老師發現后鼓勵她:“這么愛看小說,以后報考中文系吧,考上大學后,可以在圖書館里看更多的小說。”閆敬彩回憶起那段美好的學生時光,臉上滿是笑。
到了大學校園,有了更多的時間去圖書館看小說。當然,大學也給她開啟了更多扇藝術之窗。
大學期間,除了文學,她還是班里、戲里的文藝積極分子,愛唱豫劇的她曾經代表院系、學校與其他高校聯歡,她演唱的豫劇多次成為大家印象深刻的節目。
大學畢業后,雖然學的是中文,但閆敬彩的畢業論文則一如既往與藝術掛鉤,寫的是藝術美學——《藝術的再現與表現》。
閆敬彩回憶,藝術的滋養對她的價值觀、道德觀的形成等,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幸運的是,她畢業后,也一直從事的是與藝術相關的工作。
“干著自己喜愛的工作,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閆敬彩說。
談基層:更清楚老百姓對文化藝術的需求
1985年,閆敬彩大學畢業后到河南省群眾藝術館工作,從事的也是文藝調研,促進群眾文藝的發展等工作。
2002到2004年,閆敬彩還有兩年的基層工作經歷。
當時她到河南省延津縣掛職任副縣長、縣委副書記,協助分管文化、衛生等方面的工作。
她說,這兩年,更多了解到文化工作在基層的生存狀況,也了解到了老百姓對文化藝術的需求,以及很多基層文藝院團的酸辣苦甜,他們對一些政策的期盼等。
從縣里回來后,曾擔任河南省電影學校校長,河南省藝術職業學院常務副院長、黨委副書記。
2007年,閆敬彩開始擔任河南省文化廳文藝處處長至今。
她感嘆道,這么多年一直從事文藝工作的組織、管理、服務等工作,深知演員、劇團非常不容易,知道他們的甘苦,也愿意為藝術事業出一份力。
談影響:河南雜技已從民間走向國際
提起雜技,很多人腦海里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走鋼絲、頂壇子、跟頭把式、倒立等街頭表演,其實,雜技藝術通過力與美的結合,早已進行了純美觀感的升級,已從民間走上舞臺、甚至世界,給人帶來了全新震撼之美。
12月14日,剛剛結束的上合組織成員國總理第十四次會議歡迎晚宴上,有一場30分鐘時長僅7個節目的精品演出。因歡迎宴會為國宴規格,文藝演出必須具有國家級的水平。其中,就有一個雜技節目——《肩上芭蕾——東方天鵝》,雜技演員帶來了足尖站肩、站頭頂,“360度轉體”、“單腳站頭轉體”、“單腳踹燕”等一系列高難度的動作,他們將中國傳統雜技與芭蕾舞完美融合,給人帶來了耳目一新的視覺沖擊,被各國領導人稱贊為“中國之美”。
徐學龍的高徒徐永威,現已是黑龍江冰上雜技團的“高齡演員”。“我與國內頂尖的新蔡縣籍冰上雜技演員一起,投資8000萬元在家鄉辦起了冰上雜技培訓學校,發展冰上雜技產業。
頭頂托盤正在送餐的鐘大姐。鐘大姐頭頂托盤從路人讓出的道路中穿過。
遼寧省委組織部日前發布公告,沈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鳳波,擬任中共遼陽市委委員、常委、書記。由于王鳳波曾在沈陽雜技團當過演員,消息引發熱議。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39歲的準媽媽米歇爾已懷有8個月身孕,卻依然堅持雜技表演訓練。
《聊齋遺夢》,這部唯一一部沖擊十藝節“文華獎”的雜技劇,由山東省雜技團選拔的92名演員,歷經70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