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企業是創新的主力軍,那政府就應該是創新的后勤兵,企業創新需要政府提供平臺、創造環境。在河南,由政府引導建立的創新平臺就正在把創新從想法變成現實。
筆記本大小的踏板,加上四個輪子,利用體感就能操作的代步車,在這個月底,“它”就將面世。這款產品的研發人,河南小伙李威,正在和他的團隊進行最后的測試準備。李威,80后,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理工男,學習自動控制專業的他在學校就有一個夢想,要研發一款能隨身攜帶的代步工具,但是把夢想變成現實的過程卻很曲折。
最初,李威的想法只是設計一款獨輪車,體積小,易攜帶。可是大半年過去了,獨輪平衡車的研發依然沒有成果,這讓李威有些灰心。眼看著夢想就要破滅,這個時候,為向李威這樣的創客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眾創空間在河南紛紛成立,李威的母校也成立了眾創空間,這個創新平臺給他的技術研發帶來轉機。
隨著技術力量的充實,李威的獨輪平衡車核心技術終于在3個月后取得突破。但研發成功只是第一步,如何把技術轉化為產品?誰來投資呢?
不僅如此,河南省還為眾創空間引入投資機構、會計事務所、法律咨詢等無償的對接服務,這些舉措讓李威的夢想離現實更近了。
現在李威的公司已經占得全國獨輪平衡車市場近15%的份額,年銷售額超過2000萬。而年底即將發布的這款體感代步車更是引領了行業潮流。這回,李威的夢想變成了現實。
——企業創新搶占市場,政府搭臺點燃夢想,創新正在成為中國經濟的關鍵詞,也是中國發展的大勢所趨。要想以創新激勵經濟增長,就必須培育適合創新的生態體系,以企業為種子,以改革體制機制為陽光雨露,摒棄拔苗助長的短視思路,最終靠市場的力量涵養創新、助力經濟成長。當前我國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只有創新,才能積蓄發展的持久動能;放眼全球,產業更新換代日趨加快,也只有創新,才能讓中國經濟站上世界前進的潮頭。敢為天下先,唯創新者贏!據央視《新聞聯播》
從7月份開始,河南開始打響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河南廣電全媒體推出“堅決打贏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系列評論,到8月13日已經推出了16篇。
從7月份開始,河南開始打響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河南廣電全媒體推出“堅決打贏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系列評論,到8月13日已經推出了16篇。實際上,央視關注的河南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河南廣電全媒體也推出了系列評論,助力“堅決打贏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
8月14日晚上,央視《新聞聯播》,關注了河南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
8月8日晚上19:19至19:21分,中央電視臺一套新聞聯播“時代先鋒”欄目,以《王鋒:幾進火海舍身救人》為題,對河南省方城縣青年王鋒南陽火海救人的英雄壯舉,進行了時長3分鐘的報道,使王鋒見義勇為的英雄事跡傳遍中華大地。
2014年離開《新聞聯播》退居幕后以后,央視新聞主播李瑞英便很少在公開場合露面。這兩年多時間里,她更多的是到地方電視臺,與當地同仁交流、指導。
4月10日晚,央視《新聞聯播》重點播發《巡察全覆蓋 拍蠅無死角》,河南省委書記謝伏瞻接受采訪時表示:“我感覺老百姓是既要看到打老虎,也不能容忍身邊的蒼蠅亂飛。河南首創巡察制度“拍蠅”效果顯著,廣受關注。
19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演播室、導播間,同編播團隊互動交流。《聯播》創辦38年,是央視歷史最久的欄目。總書記走進導播臺,觀看導播操作,鼓勵他們把工作做得更好。
12月10日晚央視新聞聯播關于“因重污染天氣應急不到位 環保部約談德州市長”的新聞顯得很特別。
在“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活動中,我市突出問題導向,各級領導干部拼在一線,對影響發展的各類問題及時整改。10月12號晚,河南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在頭題位置播發《無死角查“病根” 下基層保發展》,介紹我市的經驗做法。
《新聞聯播》的第一位男播音員趙忠祥當上了面館老板。
作為中國影響力最大的電視新聞欄目,《新聞聯播》每一個細微變化,都會引發關注,其主持人更是全國關注的焦點。
作為中國影響力最大的電視新聞欄目,《新聞聯播》每一個細微變化,都會引發關注,其主持人更是全國關注的焦點。
繼2014年5月李瑞英、張宏民退出《新聞聯播》后,昨日另一元老級的播音骨干李修平也告別播音一線,退居幕后,主持人郎永淳微博發文證實了此消息。目前《新聞聯播》播音組剩下7位主持人,分別是王寧、康輝、郭志堅、郎永淳、海霞、歐陽夏丹、李梓萌,除了51歲的王寧外,其他均為70后。
3月25日報道24日晚,康輝向新京報記者證實,李修平
3月25日報道24日晚,康輝向新京報記者證實,李修平將因為臺里規定的主播滿52歲要退居到二線,就此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