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全省破獲食品犯罪案件2078起,搗毀窩點696個,判決4214人。“辣條”成為重拳整治的對象,全省召回問題產品70余噸。
昨天,省人大常委會召開座談會,聽取省政府及相關部門關于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報告。副省長王艷玲稱,我省下一步將重點打擊農村市場、城鄉接合部、校園周邊等銷售假冒偽劣食品和“三無”食品等違法違規行為,突出治理學校食堂、農村集體用餐、建筑工地食堂等薄弱環節。
【體制改革】
力爭9月底基本完成
市縣食品監管機構改革
國家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改革推行后,我省完成了省級層面改革,組建了新的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完成了與省質監局、工商局的職能整合與人員劃轉,對生產、流通和消費環節食品安全實行集中統一監管。
王艷玲介紹,目前市縣鄉三級監管機構改革正在推進之中,不過仍有5個省轄市的新食藥監局領導班子沒有配齊,多半縣級機構改革沒有實質性進展。
王艷玲稱,市縣機構改革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力爭在9月底前基本完成市縣監管機構改革,年底前把鄉鎮監管派出機構全部組建到位。
【整治力度】
召回問題辣條70余噸
保障食品安全是我省今年的“十項重點民生工程”之一,對危害食品安全的不法行為查處力度有多大,王艷玲昨天列出了一組數據。
今年,全省共安排食品檢測任務7.9萬批,是去年的2.6倍。2014年以來,全省公安機關破獲各類食品犯罪案件2078起,搗毀窩點696個,法院系統共受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4270人,生效判決人數4214人。
省政府副秘書長、省食安辦主任、省食藥監局局長朱長青介紹,僅今年上半年,全省就查處各類食品違法違規案件4586起,案值494萬元,搗毀制假售假窩點13個。
中小學生的摯愛——辣條,安全問題一直堪憂。國家食藥監總局近期組織專項監測發現,“辣條”存在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及菌落總數超標等問題。朱長青介紹,我省重拳整治調味面制品(俗稱辣條),集中約談企業64家,監督召回問題產品70余噸。
【進口食品】
加強監管
確保進口乳品安全
近年來接連曝出的進口奶粉、豆制品等食品安全事件,讓人們對進口食品也產生疑慮。
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副局長李峰介紹,我省重點加強對乳品、植物油、葡萄酒等大宗、敏感進口食品檢驗監管,開展進口嬰幼兒配方乳粉和進口蜂蜜重點項目專項檢驗工作。根據質檢總局的要求,我省規范了進口乳品檢驗工作程序,確保了進口乳品安全。
針對進口食品安全風險的防范,李峰稱,我省強化進口食品風險預警,針對進口葡萄酒、日本核輻射食品、尚無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預包裝食品等發布風險預警通報,防范有關問題產品入境。同時,采取有效措施及時處置了新西蘭奶粉“投毒威脅”事件、日本進口食品風波、臺灣問題豆制品等食品安全突發事件。
【風險防控】
解決激素濫用、
非法添加等問題
王艷玲表示,下一步我省將加快建立預防為主的立體式風險防控體系,嚴把從農田到餐桌每一道防線。深入開展農畜產品清源行動,下大力氣解決高毒劇毒農藥違規使用、抗生素激素濫用、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質等突出問題。
對于危害食品安全違法違規的行為,王艷玲稱,我省將重點打擊農村市場、城鄉接合部、校園周邊等銷售假冒偽劣食品和“三無”食品等違法違規行為,突出治理學校食堂、農村集體用餐、建筑工地食堂等薄弱環節,嚴防群體中毒事件發生。對存在風險的產品,責令企業及時召回;問題嚴重的,立即立案調查,停產整頓。(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趙強)
圖為賀某偷竊的辣條。賀某多年前來紹興打工,由于嗜賭欠了債,為填平“窟窿”干起盜竊的勾當。據賀某供述,在小超市行竊比較方便,作案以來“百發百中”;選擇辣條、飲料等下手,是因為不易被發現,盜竊煙、酒等則很容易被發現。
從科學角度看待“食品安全事件”,才發現那些所謂的食品安全危機,原來不是那么回事。
片中,倆英國老頭在街上買了幾包零食,有魷魚絲啊鳳爪啊什么的,還有辣條。其實這次辣條真的是冤枉的,因為在BBC的片子里……
“辣條”是孩子們特別是中小學生愛吃的休閑零食,但安全問題一直堪憂。5月27日,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出加強調味面制品等休閑食品監管通知,“辣條”將迎來專項整治,被納入“方便食品”實施許可。
針對近期備受關注的“辣條”(調味面制品)食品安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近日發布《食品藥品監管總局關于嚴格加強調味面制品等休閑食品監管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將其納入“方便食品”實施許可。
在此次活動期間,河南省食藥監局還向社會公示了12331投訴舉報電話,希望人們能一起積極行動,共同維護調味面制食品質量安全。
日前,北京市食藥監局發布最新期抽檢信息。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到,上述開胃絲產品由河南省汝州市湘汝食品廠生產,在本次抽檢中不合格項目為,檢出了不得含有的糖精鈉、環己基氨基磺酸鈉(甜蜜素)、檸檬黃等。
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網站消息,食藥監總局組織抽檢“辣條”,抽檢結果顯示部分產品存在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防腐劑、色素以及菌落總數超標等問題。鑒于部分“辣條”鹽分、糖分、油脂含量較高,建議不要過量食用,特別是兒童、老人及腸胃不適者,應根據自身身體狀況適量食用。
近日,因媒體曝光生產環境臟亂差而備受輿論聲討的辣條,就是劣質“五毛零食”的代表。
24歲的石蕓(化名)躺在泌尿外科病床上。她被確診輸尿管結石及雙腎結石,之前,她曾把辣條當作早餐吃了七八年,醫生稱其結石病或與此有關。
一家沒有生產許可證的辣條作坊,在食品安全監管日漸加壓的背景下,從城市逃離至偏遠農村,且幾年來像“打游擊”一樣東躲西藏,負債經營,艱難求生。
“辣條”,最近被網民稱為“史上最牛零食”。從發生學的角度觀察,臟兮兮辣條的生產過程,無疑再次證明了食品問題的由來。在新華社記者的調查之后,辣條的不衛生生產狀況,或許會引發相關監督部門的深度關注。
說起辣條,你一定不會陌生。小于老師小時候在某一階段也非常愛吃,可能天性怕辣吧,吃辣條的習慣就沒能保留下來。我們知道,吃辣條的主要人群并非成年人,而是學生。所以,我們走訪學校周邊的小店時,看到各式各樣的辣條琳瑯滿目,學生們吃得津津有味。我們知道,辣條吃多了并不是一件好事情,為什么呢?小于老師來告訴你。
日前,網傳留守姐弟吃辣條亡。發生不幸的姐弟倆,姐姐小文7歲,弟弟小偉5歲(均化名),姐弟倆平時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
去年以來,全省破獲食品犯罪案件2078起,搗毀窩點696個,判決4214人。“辣條”成為重拳整治的對象,全省召回問題產品70余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