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項目
昨日,備受矚目的“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京揭曉。經過層層審查評選,我省有兩個項目入選,分別是鄭州東趙遺址和河南隋代回洛倉與黎陽倉糧食倉儲遺址。縱觀“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會發現河南是此次評選中唯一有兩個考古項目入選的省份,這再次印證了我省文物大省的地位。至此,我省獲此殊榮的項目總數已達42項,位居全國首位。
我省兩項目入選 全國獨此“一家”
自1990年開評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被譽為是“文物界奧斯卡”,評選以學術價值、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為最主要標準,主辦方希望通過十大考古評選這個展示和交流的平臺,全國各地的考古工作在互相學習、借鑒和合作中不斷進步,使得重要考古發現的地域更加均衡、種類更加豐富、學術性更強。
據介紹,此次評出的十項考古新發現,是從去年全國經審批的688項考古發掘中,經過審查獲得初選資格、入圍25項進入終評,再經過現場演示和評委會投票后脫穎而出的。經過這復雜嚴謹的審核程序,我省最終有鄭州東趙遺址和河南隋代回洛倉與黎陽倉糧食倉儲遺址兩個項目入選,入選數量之多居全國首位,它們的成功入選不僅是國家文物局對我省考古工作的認同,也是2014年度我省考古工作成果的集中體現。
身處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河南是中國傳統文物大省,不可移動文物數量之多位居全國第二,可移動文物數量也處于全國前列。迄今為止,我省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考古項目累積已達42項,位居全國首位,鄭州市入選的項目總數為7個,位居全省前列,文物資源之豐厚可見一斑。
據悉,此次我省入圍“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有4個考古項目,居全國首位,除入選的兩個項目外,洛陽運河一號、二號古沉船發掘與漢唐漕運水系調查,河南濮陽戚城龍山時代城址也入圍。這些遺址類型豐富,囊括建筑類遺址、大型國家糧倉、沉船和水系調查等類型,均具有較強的歷史學術價值。
東趙遺址 文明史上的明珠
由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合作發掘的鄭州東趙遺址成功入選“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是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繼2003年大師姑夏代城址、2007年新鄭唐戶遺址、2008年滎陽娘娘寨遺址、2009年新密李家溝遺址、2010年新鄭望京樓夏商城址、2011年鄭州老奶奶廟遺址之后第7次獲得“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殊榮。
“鄭州東趙遺址內發現三座先秦時期城址,分別是新砦期、二里頭時期的城址以及商代二里崗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三城’相連,集中分布在鄭州城郊一處100余萬平方米的遺址內,這對中原地區夏商周時期考古學文化體系的完備建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支撐,再一次證明鄭州在中華民族早期文明史中擁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鄭州市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夢”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首先是文化的復興、文化自信心的建立,如果說中華文明發展史是一條完整的項鏈,過去這條項鏈有所缺失,而東趙遺址的考古發掘則使這條項鏈更為完整,也為大眾再拾文化自信、促進民族文化復興奠定了基礎。
顧萬發介紹,東趙遺址自2012年開始發掘,迄今為止已有龍山文化晚期、新砦期、二里頭時期、早商二里崗期、兩周時期等重大發現,有望推動一系列重大學術課題研究的進展。值得一提的是,東趙遺址內發現有二里頭時期的兒童骨架,專家們判斷應與祭祀活動相關,是同時期遺址首見,對研究世界范圍內的以嬰幼兒、圣嬰祭祀神靈的巫術行為,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
市文物局局長任偉提出,東趙遺址的發掘與鄭州地區之前發現的王城崗、新寨、古城寨、商亳都、敖都等其他夏商時期的重要遺址一起,形成一個有機整體,表明鄭州在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早期國家形成過程中處于核心位置,對中華文明的形成起著不可替代的時代引領作用,其文化規模及內涵在當時中國、整個東亞地區乃至北緯30°世界早期文明區都具有非常突出的作用和地位。“這些重要的考古遺址是一種資源,也是一種責任。如何保護好、利用好這些文化遺產,使它‘活’起來、為民作用,是我們下一步應該思考和行動的。”任偉透露,作為國家大遺址保護片區之一,鄭州遺址保護工作正在有序進行之中,“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將有效發揚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使鄭州的文脈更加清晰、使我們的城市更為宜居,在社會教育、市民休閑、學術研究、促進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等方面也將發揮獨特的作用。”
兩大隋代糧倉 考古成果豐碩
為配合中國大運河“申遺”,在國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文物局的支持和指導下,自2011年以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首次對隋代黎陽倉遺址和回洛倉遺址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取得了極為豐富的考古成果。通過細致、嚴謹、科學的考古工作,基本上掌握了兩處倉城遺址的范圍、道路、倉窖、管理區等總體布局以及漕運相關的情況,清理出的主要遺跡有倉城城墻、護城壕溝、夯土基址、倉窖遺跡、道路、漕渠和大型建筑基址等。
隋代黎陽倉遺址位于河南省浚縣城關鎮東關村,大伾山北麓,目前完成發掘面積3000平方米,發掘清理3座隋代倉窖,探明儲糧倉窖84個。隋代回洛倉遺址位于隋唐洛陽城外的東北部洛陽市瀍河區瀍河鄉小李村、馬坡村西一帶,在已經完成考古鉆探的約8萬平方米范圍內,已確定的倉窖數量達到220座,已發掘清理出完整的倉窖4座、倉城內主要道路2條、倉城外北部道路4條。
那么隋代黎陽倉遺址和回洛倉遺址的考古發掘有何價值?專家們認為,作為代表隋代不同類型的大型國有糧倉——回洛倉遺址和黎陽倉遺址的同時發掘,以豐富的考古新資料全面揭示了我國古代地下儲糧技術完備時期的特大型官倉的概貌和儲糧技術水平以及儲糧的種類。兩處倉儲遺址的發掘相互補充地提供了隋代地下儲糧技術的各個環節新的考古資料,對于研究和復原隋代大型糧食倉儲全過程具有前所未有的豐富價值。兩處倉儲遺址的考古發現也為中國大運河成功“申遺”提供了隋代運河開鑿和利用的珍貴實物證據。目前,兩處倉儲遺址考古公園的建設也在同時進行之中。(記者 秦 華 左麗慧)
2015年5月至8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鞏義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位于鞏義東區的一處項目進行鉆探,發現了西晉至宋代24座墓葬,隨后進行了發掘清理。
我省獲此殊榮的項目總數已達42項,位居全國首位。
昨日,“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結果公布,河南的鄭州東趙遺址和河南隋代回洛倉與黎陽倉糧食倉儲遺址雙雙入選。
新華社記者 明星 攝 這是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漢木槨墓出土的漆木耳杯(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這是河南洛陽新安漢函谷關遺址的關城東墻馬道及排水渠(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這是陜西西安西漢長安城渭橋遺址的廚城門一號橋(資料照片)。
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日前揭曉。初評由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成員、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和理事、全國73家考古發掘資質單位共同參與投票。在遺址類型上,也堪稱豐滿,包括史前聚落、城址、帝王陵墓、貴族墓地、窯址、佛寺遺址等各個時代的多個遺址類型,也有冶鑄遺址、鹽業遺址、關隘、橋梁等以往少見的遺址新類型,豐富了學科內容。
考古人員在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第八次發掘現場工作。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第八次發掘、新安縣漢函谷關遺址、漢魏洛陽城宮城四號建筑遺址、洛陽衡山路北魏大墓、禹州神垕建業鈞都新天地鈞窯址當選。
2011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在鄭州揭曉。鄭州老奶奶廟舊石器時代遺址、淅川坑南史前遺址、淅川龍山崗新石器時代遺址、洛陽漢魏故城北魏宮城西南角遺址、滑縣宋代古船入選。
其中,海昏侯劉賀墓與遼寧“丹東一號”清代沉船水下考古調查等項目在2015年度曾引起公眾高度關注。始建于曹魏時期的漢魏洛陽城太極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建中立極”的宮城正殿,是漢魏洛陽城乃至中國古代建筑體量最大的建筑群之一。
昨日,記者從許昌市有關部門獲悉,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活動于近日啟動,靈井許昌人舊石器遺址被推薦參評。
至此,我省共有40個項目入選歷屆“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錄,總數居全國第一。今年下半年,新安漢函谷關遺址將和漢魏洛陽故城遺址、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陜縣崤函古道石壕段遺址一起,作為絲綢之路河南段,接受世界遺產大會的申遺表決。
3月1日,省文物管理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2011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 經領隊公開報告等評審環節,鄭州老奶奶廟舊石器時代遺址、淅川坑南史前遺址、淅川龍山崗新石器時代遺址、洛陽漢魏故城北魏宮城西南角發掘、滑縣宋代古船發掘5個項目正式入圍。
19日,“海昏侯墓考古發掘專題講座”在北京舉行。”5月19日,海昏侯墓考古發掘項目領隊楊軍表示,這件文物此前曾被認為是“屏風”,但現在看來是“衣鏡”。而說到公眾對海昏侯墓的關注,楊軍認為,這是“一次對公眾考古的有益實踐”。
19日,“海昏侯墓考古發掘專題講座”在北京舉行。”5月19日,海昏侯墓考古發掘項目領隊楊軍表示,這件文物此前曾被認為是“屏風”,但現在看來是“衣鏡”。而說到公眾對海昏侯墓的關注,楊軍認為,這是“一次對公眾考古的有益實踐”。
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發布6項“2014年中國考古新發現”,西藏阿里地區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成功入圍。故如甲木墓地位于西藏阿里地區噶爾縣,共發掘11座大小不等的墓葬,包括8座象雄時期墓葬和3座吐蕃時期墓葬,其中8座象雄時期墓葬的年代距今有1800-1700年。
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發布6項“2014年中國考古新發現”,西藏阿里地區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成功入圍。故如甲木墓地位于西藏阿里地區噶爾縣,共發掘11座大小不等的墓葬,包括8座象雄時期墓葬和3座吐蕃時期墓葬,其中8座象雄時期墓葬的年代距今有1800-17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