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趙遺址發掘現場
昨日,“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結果公布,河南的鄭州東趙遺址和河南隋代回洛倉與黎陽倉糧食倉儲遺址雙雙入選。據悉,全國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以學術價值、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為最主要標準,是中國考古學界設置的國家級最高級別和最權威的獎項。
至此,我省獲此殊榮的項目總數已達42項,位居全國首位。而鄭州東趙遺址成功入選,也是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繼大師姑夏代城址、新鄭唐戶遺址、滎陽娘娘寨遺址、新密李家溝遺址、新鄭望京樓夏商城址、鄭州老奶奶廟遺址之后第七次獲得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殊榮。為此,記者也在第一時間采訪了鄭州市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
特殊遺存為新砦期
或夏代早期的首次發現
鄭州東趙遺址由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合作發掘,位于鄭州市商城遺址附近,遺址面積100多萬平方米。自2012年發掘始,迄今已有龍山文化晚期、新砦期、二里頭時期、早商二里崗期、兩周時期等重大發現。
新砦期城址是嵩山以北地區發現的第一座新砦期城址,從地層學角度確認了新砦期與二里頭文化一期之間的早晚關系。在新砦期城址南墻外,集中發現了40余座灰坑,此類遺存的性質,專家或認為是倉儲類遺存,或認為與祭祀有關。這類特殊遺存為新砦期或夏代早期的首次發現。
在二里頭時期的城址中,發現一座非常罕見的二里頭文化二期的卜骨集中埋藏坑,是目前發現的二里頭時期單個遺跡出土卜骨最多的單位,對研究殷墟甲骨集中埋藏現象的形成乃至先秦時期的占卜制度具有重要意義。在二里頭時期城墻基槽內還發現一兒童骨架,應與祭祀活動相關,這一現象系同時期遺址首見,對于研究延續至很晚的世界范圍內的以嬰幼兒、圣嬰祭祀神靈的巫術行為頗具學術價值。
2015年5月至8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鞏義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位于鞏義東區的一處項目進行鉆探,發現了西晉至宋代24座墓葬,隨后進行了發掘清理。
“鄭州東趙遺址內發現三座先秦時期城址,分別是新砦期、二里頭時期的城址以及商代二里崗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隋代黎陽倉遺址位于河南省浚縣城關鎮東關村,大伾山北麓,目前完成發掘面積3000平方米,發掘清理3座隋代倉窖,探明儲糧倉窖84個。
我省獲此殊榮的項目總數已達42項,位居全國首位。
新華社記者 明星 攝 這是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漢木槨墓出土的漆木耳杯(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這是河南洛陽新安漢函谷關遺址的關城東墻馬道及排水渠(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這是陜西西安西漢長安城渭橋遺址的廚城門一號橋(資料照片)。
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日前揭曉。初評由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成員、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和理事、全國73家考古發掘資質單位共同參與投票。在遺址類型上,也堪稱豐滿,包括史前聚落、城址、帝王陵墓、貴族墓地、窯址、佛寺遺址等各個時代的多個遺址類型,也有冶鑄遺址、鹽業遺址、關隘、橋梁等以往少見的遺址新類型,豐富了學科內容。
考古人員在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第八次發掘現場工作。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第八次發掘、新安縣漢函谷關遺址、漢魏洛陽城宮城四號建筑遺址、洛陽衡山路北魏大墓、禹州神垕建業鈞都新天地鈞窯址當選。
2011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在鄭州揭曉。鄭州老奶奶廟舊石器時代遺址、淅川坑南史前遺址、淅川龍山崗新石器時代遺址、洛陽漢魏故城北魏宮城西南角遺址、滑縣宋代古船入選。
其中,海昏侯劉賀墓與遼寧“丹東一號”清代沉船水下考古調查等項目在2015年度曾引起公眾高度關注。始建于曹魏時期的漢魏洛陽城太極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建中立極”的宮城正殿,是漢魏洛陽城乃至中國古代建筑體量最大的建筑群之一。
昨日,記者從許昌市有關部門獲悉,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活動于近日啟動,靈井許昌人舊石器遺址被推薦參評。
至此,我省共有40個項目入選歷屆“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錄,總數居全國第一。今年下半年,新安漢函谷關遺址將和漢魏洛陽故城遺址、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陜縣崤函古道石壕段遺址一起,作為絲綢之路河南段,接受世界遺產大會的申遺表決。
3月1日,省文物管理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2011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 經領隊公開報告等評審環節,鄭州老奶奶廟舊石器時代遺址、淅川坑南史前遺址、淅川龍山崗新石器時代遺址、洛陽漢魏故城北魏宮城西南角發掘、滑縣宋代古船發掘5個項目正式入圍。
19日,“海昏侯墓考古發掘專題講座”在北京舉行。”5月19日,海昏侯墓考古發掘項目領隊楊軍表示,這件文物此前曾被認為是“屏風”,但現在看來是“衣鏡”。而說到公眾對海昏侯墓的關注,楊軍認為,這是“一次對公眾考古的有益實踐”。
19日,“海昏侯墓考古發掘專題講座”在北京舉行。”5月19日,海昏侯墓考古發掘項目領隊楊軍表示,這件文物此前曾被認為是“屏風”,但現在看來是“衣鏡”。而說到公眾對海昏侯墓的關注,楊軍認為,這是“一次對公眾考古的有益實踐”。
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發布6項“2014年中國考古新發現”,西藏阿里地區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成功入圍。故如甲木墓地位于西藏阿里地區噶爾縣,共發掘11座大小不等的墓葬,包括8座象雄時期墓葬和3座吐蕃時期墓葬,其中8座象雄時期墓葬的年代距今有1800-1700年。
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發布6項“2014年中國考古新發現”,西藏阿里地區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成功入圍。故如甲木墓地位于西藏阿里地區噶爾縣,共發掘11座大小不等的墓葬,包括8座象雄時期墓葬和3座吐蕃時期墓葬,其中8座象雄時期墓葬的年代距今有1800-17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