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上街區千年古村7處珍貴文物僅剩倆
映象網訊(東方今報記者 邱延波/文圖)在鄭州市上街區峽窩鎮,有一個千年歷史的古村落——馬固村。馬固村不僅歷史悠久,還有眾多精美的古代建筑,文物遺存豐富,大量的雕刻、書法精品散存于碑碣、匾額之上,廟宇之中,著名書法家趙東階、魏聯奎、汜水知縣潘思光的書跡均有留存。河南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中,馬固村有7處。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村落,如今已被拆得蕩然無存,僅剩兩處文物,其中一處隨時可能被拆掉。
志愿者發微博呼吁保護文物
3月23日,鄭州文物保護志愿者彭保紅發出一條“十萬火急”的微博:三朝樞密、大宋世家,千年古村、鄭州名村上街區峽窩鎮馬固村一片廢墟,列入河南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名錄鄭州卷的7處不可移動文物,現在僅剩兩處,其中一處隨時有可能被拆掉,在全國重視文物保護的今天,上街區還如此對待文物?
彭保紅是一個志愿者,醉心于文物保護,曾多次呼吁保護鄭州周邊的文物、古樹。馬固村她以前就去過,對那里保留的七處古建筑贊嘆不已,如今這個村已被拆掉了,僅剩兩處不可移動文物還有可能不保,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趕緊在網上呼吁。
三塊清代匾額被盜
馬固村自宋初王氏二世祖士安定居至今,已有一千余年歷史,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和豐富的精神財富。珍貴的書畫藝術,精美的古代建筑,蘊含著哲學思想的宗教文化、祭祀文化、神文化,風格紛呈的民間藝術,遠近聞名的武術,門類齊全的醫學等。其中,刻于宋治平二年(1065年)的王田墓志,由宋代文學家、科學家蘇頌撰文,書法名家陸謂書丹,文風嚴謹,書法樸茂方正,為墓志文化珍品。王氏家廟浮雕為我國存世不多的精品。在大宋王朝,馬固王氏先祖幾代都為柱國重臣,曾創造“三朝樞密”“九子進士”之輝煌。
3月25日,記者在現場發現,整個馬固村已不見蹤影,空留王氏家廟和馬固大廟兩處建筑。
王氏家廟建于明朝萬歷41年(1613年),完工于萬歷43年(1615年)前。家廟坐北向南,單進三口雙院落。60多歲的村民王海生帶領記者走進王氏家廟,門樓正中的匾額書曰“三朝樞密”,表明馬固王氏的祖先曾三代在樞密院掌職。登上臺階,站在門外向里看,正對著的是一座影壁,影壁上的磚雕,其主體是吉祥瑞獸角端,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王海生說,在家廟中留有這種影壁的,目前全國僅剩這一處了。王氏家廟的正殿不僅是明代建筑,而且是一座無梁殿,整個大殿沒有一根梁,這種建筑如今十分罕見。大殿正中立有一通清乾隆二年的石碑。
正帶領記者查看這些珍貴文物時,王海生卻發現家廟中三塊清代匾額不見了。看到文物被盜,王海生心急火燎地撥打了110,然后又向鄭州市文物稽查大隊匯報。目前,上街區公安局已經立案。
一處文物隨時可能被拆
在僅存的兩處建筑里,另一處是馬固大廟。馬固大廟坐北向南,東西寬38米,南北長55米,占地約3.13畝。主廟系關帝廟,東西長10米,南北寬6米。關帝廟年代久遠,馬固村的人也說不清。但是,從院中的石碑中可以看到,關帝廟主殿重修于明萬歷二年,墻厚一米。門由青磚券成,拱形外邊有磚雕麒麟兩只,口銜牡丹,花枝相連,莊重美麗,栩栩如生。
馬固村的村民們說,村子被拆了,村民們被安置到其他地方還能接受,如今連這些文物都要拆了,他們心里受不了。70多歲的王宏業說,前段時間上面規劃了一條路,這條路如果修下來,正對著馬固大廟,如此一來,這里的文物就不復存在。村民們不愿意,不讓對方施工。
“這都是政府確定的不可移動文物,把老祖先留下來的東西都毀了,對不起老祖先啊,修路為啥不能繞開?”王宏業說。
文物局稱方案還不確定
3月25日下午,在上街區文物局,一名工作人員說,馬固村確實有不少文物,最重要的是王氏家廟和馬固大廟,目前可以確定的是王氏家廟一定會保留;馬固大廟受修路影響可能會被拆掉。但是,工作人員強調,目前方案還沒有最終定下來,因此,馬固大廟的命運還未可知。
就在當天,鄭州市文物局轉發河南省文物局《關于進一步規范文物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鄭州市各地各單位切實維護全市文物安全形勢平穩。
“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這是落實習總書記重要指示的迫切要求,也是新時期文物工作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要求。
習近平指出,近年來,我國文物事業取得很大發展,文物保護、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斷提高。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近日,河南省政府公布,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共有329處,其中,位于鄭州的有33處。
1994年就來到臨潁一高的老教師王志根回憶說,會館西側當時是學校的印刷室,大殿是學校的會議室和辦公室,東側是學校財務室,后面的四合院是老師的宿舍。
盡管法院才正式受理此案,民間環保組織能否勝訴還是未知之數,但不少人尤其是民間環保人士,已經將此次法院立案受理界定為推進我國人文遺跡(文物)保護的里程碑。
河南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中,馬固村有7處。馬固村被譽為“中原第一文物古村落”。然而,“中原第一古村落”如今卻被拆得蕩然無存,7處文物僅剩2處文物。
國家文物局督察司司長劉銘威透露,全國各級專兼職文物行政執法人員不足萬人,平均每人負責管理近百處不可移動文物。2010和2011年,公安部和國家文物局連續兩年在全國部署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共偵破文物案件109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849人,追繳文物7000余件(套)。
近日,在公安部直接組織指揮下,遼寧公安機關會同河北、內蒙古、山西等6省區公安機關同步開展集中行動,一舉破獲公安部督辦的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案,打掉盜掘犯罪團伙10個,抓獲犯罪嫌疑人175名,追回涉案文物1168件,收繳一大批作案車輛、手機、銀行卡。
近年來,宜興民間盛行修訂家譜、修建祠堂,尤其是很多名人之后熱衷于搜集整理家族歷史,以期將祖先的精神發揚光大。對于這樣一位歷史名人,他留下的楠木廳本該充分開發利用,但吳陸康等吳氏后人表示,祖先留下的這棟建筑一直沒有得到妥善使用。
位于哈爾濱的巴拉斯旅館舊址近日遭違法施工,這處不可移動文物內部結構被破壞。巴拉斯旅館舊址建于1930年,折衷主義建筑風格,最早作為旅館使用,是哈爾濱保存下來的老建筑的一部分。
文物部門資料顯示,目前除新發現的該段老城墻,漢中城區還有一段發現較早的土結構老城墻,但破壞嚴重,2000年用新磚重新修葺。據左湯泉介紹,抗戰時期,日軍戰機轟炸漢中,當地開挖城墻數個缺口,以便民眾及時疏散躲避轟炸,1949年后,城墻陸續在城市擴建中拆除。
泗水是泗河的發源地,古代居民大多沿河居住,所以留下了大量的遺址、古墓群,全縣登記在冊的文物約有470余處,相比之下,文物保護力量則顯得很薄弱。
在紫禁城一片紅墻黃瓦之中,三座磚木結構的西洋小樓顯得獨樹一幟,這正是當年北洋政府為存放23萬件珍貴文物在咸安宮舊址上建造的庫房——寶蘊樓。今天上午,故宮博物院舉行文物保護綜合業務用房工程啟動及故宮寶蘊樓修繕保護工程開工儀式。
2013年國際文物保育研討會29日在香港大學開幕,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在致辭時表示,中國在建筑遺產保護上仍存在不夠與不當的問題,解決時要遵循保護與利用有機結合、突出建筑遺產公益屬性及尊重多樣性等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