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經費獲取不公平且使用效率低下、科研管理過細過死甚至“重物輕人”、 經費資源分配過度行政化、科研體制“九龍治水”……科研創新領域存在的種種問題不禁讓人擔心,在國家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當下,我們創新的血液從哪里來?而在一些地方高校科技工作者看來,效率低下是科研投入最大的浪費。
缺乏市場化的考核機制,不僅造成了科研經費的低效浪費,也給套取科研撥款的蛀蟲留下了政策縫隙。受國家和地方科研評價體系和評判標準的影響,絕大部分高校沒有將科研成果能否產業化、產業化后能帶來多少經濟效益作為重要評價標準。業內人士建議,激發社會各界進行科研創新的活力,需要整合資源、分類施策,加強產權保護,“該放活的放活,該管死的一定要管死”,要打造一條公開化、市場化的課題項目申報、監管、評審鏈條。
這么多項目管得了管得好嗎?
科研經費獲取不公平使用效率低下、管理和使用方面存在過細過死甚至“重物輕人”、 經費資源分配過度行政化、科研體制“九龍治水”……科研創新領域存在的種種問題已經在慢慢扼殺科研工作者的創新活力。
為支持科技創新,有關政府部門和企業可謂“蠻拼的”,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已達1.19萬億元,占全球研發投入比重達11.7%,規模居世界前列。不過,與“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形成對比的是,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遠低于發達國家。
“近八年來,我國科技研發資金投入已經接近三萬億元,但市場上叫得響的新成品、新技術仍然太少。每次看到科技、教育主管部門拿著厚厚一摞項目申報表,我都想說,這么多項目你們管得了管得好嗎?”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董事長、新松機器人總裁曲道奎說。
南京工業大學一位教授認為,產業不是靠國家規劃出來的,政府插手越多,效果越差。現在政府有形之手作用遠遠超過市場無形之手,比如各省都在搞戰略新興產業,每個省都投入幾十億搞產業研發,鼓勵銀行給企業貸款,有的新興產業出現低端化、過剩現象。光伏行業前幾年就出現了惡性價格戰,遭受嚴厲貿易制裁,有的企業破產倒閉,帶來大量呆壞賬。他說,“企業的研發絕對針對產品,攻關效率很高,直接用銷售額提成鼓勵研發,有的一個產品能賣幾十億元,研發隊伍干勁很足,這是政府項目無法比擬的。”
曲道奎建議,國家把分散的項目補貼改為建設公共、公益性研發平臺,從大產業的角度,建設大的研發創新平臺、測試平臺。平臺建設就像修路一樣,一旦用好了,企業就像賽車一樣可以在上面跑起來。現在的項目補貼像下毛毛雨,一下,地下濕了,過兩天不下了,地又干了。但平臺是一個基礎,有了這個基礎,可以一步一個臺階往上走。建議國家重點支持一些高端的研發平臺、測試平臺、創新平臺、檢測平臺。
中國科學技術研究院一位教授表示,科技創新要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技術需求,科研項目應該來自市場、來自企業,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什么就做什么。
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張曉強稱,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最迫切的不是增大科技投入,而是要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步伐,著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政府在關系國計民生和產業命脈的領域要積極作為,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及相關支持體系。
產權缺少保護扼殺創新活力
一些地方高校科技工作者表示,效率低下是科研投入最大的浪費。改革需要上下配套,特別是將廣大科技工作者從“報項目、寫論文”的無效勞動中解放出來,更多更好地與市場結合,為企業和地方經濟建設服務。
“缺少產權保護是科技人員沒有創新活力的根源”。曲道奎說,改革提出要形成創新鏈、產業鏈、金融鏈緊密結合,從扶持創新的角度來看,不能只是簡單地從產業創新角度出發,而是要統籌考慮三個鏈怎樣結合。
中國財政協會理事、南京審計學院一位教授表示,現在每個省除了幾所部屬大學外,大量高校是省屬的。省屬高校教師的精力除了教學外,應該更多用于應用型項目,為本地經濟服務。要鼓勵教師到企業拿項目,那些能從企業拿到錢的教授才是真正有本事的。
南京郵電大學一位負責人說,去年以來各地都對高校科研經費加強管理,目前最大的問題是高校與企業之間的橫向科研課題管得很死。學校與企業間的課題是合約制的,課題經費都經過企業審計,只要能夠達到企業的目標,就應該讓教授自由支配資金。但目前省內按照縱向課題的管理方式來管理橫向課題,非常嚴格。
有業內人士表示,人是最活躍的創新因子。科技改革還要改革人事制度,切實改變科技人員流動難、兼業難的狀況。實行“崗位管理”,加速人員流動,鼓勵科技人員在完成崗位任務后,兼職兼業,一人多崗,放活、用足優秀人才。要積極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科技成果與其鎖在柜子里貶值,不如加快產業化形成產品,對國家有利。
建立市場化的考核機制
“缺乏市場化的考核機制,不僅造成了科研經費的低效浪費,也給科研‘蛀蟲’留下了政策縫隙”。東北某省教育廳負責人表示,受國家和地方科研評價體系和評判標準的影響,絕大部分高校沒有將科研成果能否產業化、產業化后能帶來多少經濟效益作為重要評價標準。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目前科研經費管理使用出現違規違法現象,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引入公開透明、市場化的評審機制。只要項目立項了,經費就能拿到手,往往疏于對科研過程的管理和科研結果的評測,難以保障科研經費的產出效率,大量科研項目不了了之,或者僅僅停留在論文上,成果無法轉化造成了經費流失。
業內人士建議,在省級層面,要建設統一公開的申報、評審機制,接受社會監督。湖北省科技廳副廳長鄭春白介紹稱,為了公平遴選出優質項目,湖北省對同類申報項目進行集中評審,評審過程以專家答辯的方式向社會公開,去年集中評審145個重大科技項目,按照評分排名淘汰20%,保證了公開和公平性。在項目成果鑒定環節,利用互聯網公開透明的便利條件,建設“盲選”體系。湖北省組建了2000多人的省級專家庫,其中有很大比例是省外的專家。省級科技獎勵全部由外省專家評定,由計算機編排專家代碼隨機抽取,再由計算機根據抽到的代碼發送邀請,整個過程都由機器完成。2013年湖北實行這個做法后,湖北評選出的科技成果沒有出現“實質性異議”的情況。
新松機器人總裁曲道奎表示,對于應用型的項目和課題,尤其是企業參與的,應該改變由專家驗收的現有方式。要制定更加市場化的考核評價機制,通過市場認可度、市場效益來評判驗收項目成果。
(本版除署名外,均由記者鄧華寧、俞儉、許祖華、趙孟卓、丁靜、楊寧、吳晶晶采寫)
堵住科研經費漏洞,除加強審計,公開財務信息外,必須改革科研管理和評價體系。所謂縱向科研經費,是指來自政府部門的課題項目;橫向經費則是來自企業、社會機構的課題項目。
當學術界也和“打虎”、“整改”這些字眼掛鉤的時候,知識分子一貫的斯文形象未免掃地盡失。針對中國科研領域效率低下、科研蛀蟲比比皆是的現象,中國政府目前正在從兩方面入手整治:科研經費改革,以及“打虎”。
當學術界也和“打虎”、“整改”這些字眼掛鉤的時候,知識分子一貫的斯文形象未免掃地盡失。針對中國科研領域效率低下、科研蛀蟲比比皆是的現象,中國政府目前正在從兩方面入手整治:科研經費改革,以及“打虎”。
而南京師范大學科技處副處長顧中鑄在接受人民網采訪時表示,這個項目的合同書是江蘇省教育廳、南師大及沿江化工三方簽訂。白敬宇制藥辦公室一位高姓負責人告訴人民網,他們從未向顧正桂本人及其所在的南京沿江化工有限公司出具過“經濟效益狀況表”。
而南京師范大學科技處副處長顧中鑄在接受人民網采訪時表示,這個項目的合同書是江蘇省教育廳、南師大及沿江化工三方簽訂。白敬宇制藥辦公室一位高姓負責人告訴人民網,他們從未向顧正桂本人及其所在的南京沿江化工有限公司出具過“經濟效益狀況表”。
近日,多名院士、大學教授因陷科研經費腐敗丑聞被查,科技投入問題再次成為社會熱議話題。面對觸目驚心的科研經費貪腐案例,不少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認為,一方面是科研經費在監管上存在漏洞,另一方面則是體制滯后迫使科研人員不得不違規操作。
根據全國政協的一份統計材料:2013年,全國公共財政科技支出超過5000億元,而1978年這一數據僅為52億多元,不到40年,我國的財政科技投入增長了近100倍。
巨額支出卻鮮見成果,科技資金到底流向了何處?
根據全國政協的一份統計材料:2013年,全國公共財政科技支出超過5000億元,而1978年這一數據僅為52億多元,不到40年,我國的財政科技投入增長了近100倍。
據媒體報道,有些“殼”企業甚至挪用科研經費用來投資房地產項目和購買奢侈品、收藏藝術品,簡直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
不少科研經費都成了課題負責人“中飽私囊”的財源。
據媒體報道,有些“殼”企業甚至挪用科研經費用來投資房地產項目和購買奢侈品、收藏藝術品,簡直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
利益輸出方法花樣百出、令人咋舌,科研經費腐敗頻發。
針對這種現象,熊丙奇建議,應該將由行政部門主導科研經費配置,改革為由公益的科研基金會負責國家課題、項目資助。在缺乏有效機制約束的情況下,科研項目的進程更繞不過人情紐帶,使得經費的使用本身發生異化,在各個環節發生流失。
昨日,中紀委監察部官網發布駐教育部紀檢組監察局消息稱,繼去年上半年第一批科研經費專項檢查后,教育部今年第二批專項檢查面向30所直屬高校。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要求科研經費管理情況專項檢查對75所高校完全覆蓋。在近期召開的直屬高校科研經費管理情況第二批專項檢查動員部署會上,教育部還通報了4起科研經費使用違規違紀典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