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糧食豐產,都來之不易,2014年河南糧食的“十一連增”,更是跌宕起伏。
先是夏糧生產質、量俱佳,讓人一喜:全省夏糧總產量達667.80億斤,穩居全國第一,創下“十二連增”佳績;小麥容重增加,水分穩定,不完善粒降低,總體質量為近3年來最好。
接下來的秋糧生產又讓人一緊:在玉米抽穗的關鍵時期,我省遭遇63年來最嚴重夏旱,農民稱作“卡脖子旱”,局部地區出現絕收現象。全省迅速掀起抗旱保供水、保秋糧生產高潮,最終秋糧減產幅度較小,全年算賬,全省糧食生產仍實現了“十一連增”。
“喜”和“憂”的背后,是河南干部群眾的追問:糧食增產因素的邊際效應不斷遞減,各種風險卻相對增加,要讓河南糧食生產這張“王牌”更亮,優勢更強,該向何處尋找潛力和希望?
誰來種地?新型職業農民擔綱糧食生產農業似乎成了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領域。
一方面,大批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逃離”農村,“逃離”農業,“誰來種地”的追問一天比一天迫切。另一方面,資本大腕爭相進軍農業,“褚橙柳桃潘蘋果”等成功案例讓人們眼見為實——農業也能掙錢。
其實,“農業是朝陽產業”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種糧不僅僅是責任和擔當,也同樣“有利可圖”。
在我省,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正在形成和壯大。他們頭腦靈活、理念先進、敢想敢做,給我省的糧食生產帶來生機和活力,也演繹著一個又一個種糧致富的故事。
原陽縣南趙莊村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董事長趙鎮玉是個“80后”。在城里做生意攢下了“第一桶金”后,他回村辦起了種植合作社,流轉、托管土地近3000畝。通過統一供種、統一病蟲害防治,測土配方施肥,專家指導加上規模化經營,合作社創造了畝產比普通農戶高100多斤的好成績。
濟源市黑土地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衛小琦,則覺得在農業領域,現代經營管理理念同樣重要,“比如合理安排人力、盡量控制成本、堅持質量保證等,都與現代企業的理念一脈相承。”今年夏天,他的合作社承包的1500畝土地,畝產1100斤以上,因為提前與種子公司簽下了協議,每斤種子麥比普通麥價格高出10%至15%。
這些新型職業農民通過成立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形式,有的直接投身糧食生產,有的為農業生產提供農機、植保、土地托管等社會化服務,共同推動著我省的農業現代化。
在我省,像趙鎮玉、衛小琦這樣的新型職業農民將會越來越多。政府部門將投入大量補助資金,為他們的成長提供肥沃“土壤”。
今年是我省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的第一年。按照《河南省2014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實施方案》安排,我省將以三門峽市和蘭考縣、夏邑縣等13個國家級示范市(縣),正陽縣、民權縣等14個省級示范縣作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重點示范區,今年將投入1.16億元補助資金,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骨干為重點培育對象,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不久的將來,我省將又有6萬名左右農民變身為新型職業農民,成為糧食生產的一支“生力軍”。
種啥樣地?高標準糧田打造“永久糧倉”
在秋糧遭遇63年來最嚴重旱情的情況下,我省全年糧食生產仍實現“十一連增”,除了“政策好”、“人努力”之外,高標準糧田功不可沒。
秋收過后,滑縣白道口鎮西河京村種糧大戶黃國興打電話向記者報喜,他家的50畝玉米又獲得豐收。旱情對玉米沒啥影響嗎?面對記者的關切,黃國興自豪地說:“高標準糧田里50畝地一眼井,刷一下卡,水就從地埋管里流出來了。”
“有好地才能多打糧,建設高標準糧田就像在土地里蓋起了‘永久糧倉’,促豐產、保豐收。”省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主任龐學孟說。
通過打井挖溝、硬化田間道路、規劃電網林網,高標準糧田建設改善了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實現了旱能澆、澇能排、田成方、路成網,減弱了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再加上高標準的管護、服務和連年實施的糧食增產科技支撐行動計劃,“軟件”與“硬件”相得益彰,最終形成糧食增產增效的強勁合力。
今年高標準糧田建成區內,小麥、玉米平均畝產達到1000斤以上,均比非建成區高200斤。
“目前全省已累計完善和新建3457萬畝高標準糧田,為糧食抗災奪豐收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省農業廳副廳長魏蒙關說。
旱情是面鏡子,照出了高標準糧田的好處,也照出了我省農田建設的一些不足之處。
“村里共有千把畝地,但目前能出水的只有這一眼井。”在汝州市廟下鎮呂莊自然村采訪時,記者曾看到村民守著一眼井,排隊給玉米澆水。村民李光朝著急地說,井里水位低,抽上一個小時水,得歇上兩個小時才能再出水。
像這樣的情況,在今夏抗旱過程中并不鮮見。無論是建設還是管護,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或走樣,都會成為制約糧食生產的一塊“短板”。
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高標準糧田建設的意義,就是要把“短板”補齊,把大量貧瘠低產、設施落后的普通土地,升級為平整肥沃、配套先進的“聚寶盆”,使中原糧倉的根基愈加牢固。
今夏的旱情,再次向我們昭示了高標準糧田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目前,我省正加快制定出臺《河南省高標準糧田保護條例》,屆時,高標準糧田建設將納入法治軌道,依法規劃、建設和管護,糧食安全將更有保障。
咋種好地?農業機械化助力高產高效
收獲季節到基層采訪,新鮮事挺多:以往砍玉米稈、掰棒子、剝籽粒的繁重收獲過程,正被機械化收割“一站式”搞定;而傳統的“手把青秧插滿田,退步原來是向前”的插秧場景,也正在被“直播”式的水稻種植替代。
在科技創新、農業機械化的威力下,千百年來的農業生產方式正在逐漸被“顛覆”。
我省是農業大省,也是農業機械化大省,目前全省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已經達75%。
玉米的機械化收獲卻是長期的“瓶頸”。由于玉米粒含水量高,機收脫粒時籽粒易破碎、損失率高,難以實現收割、脫粒同步,機收率一直較低。
今年,這個難題也有了突破,在商丘、鶴壁等地,玉米機收籽粒開始起步:機械收獲、脫粒一畝玉米,僅需五六分鐘。而人工收獲一畝玉米則需要一天,還不包括后期的運送、剝皮、晾曬、脫粒。在不久的將來,房前屋后成串晾曬的玉米將成為一種美好的回憶。
僅僅作為記憶留存的,還會有傳統的水稻播種方式。
水稻是我省第三大糧食作物,僅次于小麥和玉米。然而,傳統的移栽水稻生產,需歷經諸多環節,勞動強度大,生產比較效益低,不利于水稻的現代化、規模化種植。為突破這一瓶頸,省農科院開展了現代直播水稻技術研究,不需要育秧移栽,可以直接進行機械化種植。
今年,開封市祥符區杜良鄉尚寨村村民邵義的直播水稻獲得了豐收。他掰著指頭算了一筆賬:每畝大田可節約育秧田1分地,能增收小麥50斤以上;省去育秧生產,節約農資和用工50多元;減少拔苗移栽,能節約用工150元以上……
農業機械化的普及,推動著農業生產方式的深刻變革:許多傳統的農機具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越來越多的“農把式”借助機械的力量變成了“甩手掌柜”。更重要的是,農業機械化為糧食的集約化生產提供了有力支撐,為農業的高產高效提供了強大保障。
河南的農業正處在變革和創新的時代,傳統農業正悄然向現代農業“涅槃”:生產主體不斷變化,生產方式接連創新,科技創新源源不斷,這一切,都將給河南糧食生產,帶來無窮的潛力和嶄新的希望,也將把河南糧食生產這個“王牌”越擦越亮。
(記者 方化祎 黨文民)
數據顯示,今年河南糧食生產實現三突破:夏糧總產量第一次超過700億斤、秋糧總產量第一次超過500億斤,全年糧食總產量第一次超過1200億斤。
汪洋強調,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是保障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必然選擇和緊迫任務,從今年春季開始就要有行動、有舉措。要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要向新型經營主體傾斜,鼓勵他們擴大生產規模,采用先進技術,提高農業競爭力。
3月20日,全國春季農業生產暨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會議在河南省漯河市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出重要批示。目前,漯河已經累計建成108.7萬畝畝產噸糧的高標準糧田,30萬畝高標準糧田臨潁和郾城示范方、舞陽泥河洼16萬畝方,已經成為全省高標準糧田建設的樣板工程。
正陽縣真陽鎮李通村黃磊“家庭農場”正采用半機械化為小麥噴撒控旺藥劑。土地流轉帶動了農業生產方式的深刻改變,糧食生產正由傳統的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向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經營轉變。
糧食安全已經成為國家戰略,并將由省長全面負責。
《責任意見》在糧食生產、儲備、流通等方面對如何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做了全面闡述。會議提出盡快將城鎮周邊、交通沿線現有易被占用的優質耕地優先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將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優先劃為永久基本農田。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畝均化肥用量21.2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1倍,糧食生產依然難以擺脫“大農、大水、大肥”的明顯特征。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改良障礙性土壤、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深耕深松……一系列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努力正在進行。
高標準糧田打造“永久糧倉” 在秋糧遭遇63年來最嚴重旱情的情況下,我省全年糧食生產仍實現“十一連增”,除了“政策好”、“人努力”之外,高標準糧田功不可沒。目前,我省正加快制定出臺《河南省高標準糧田保護條例》,屆時,高標準糧田建設將納入法治軌道,依法規劃、建設和管護,糧食安全將更有保障。
11月30日,《河南省高標準糧田保護條例(草案)》提請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草案就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投入高標準糧田建設作出規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高標準糧田建設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措施。
7月6日,記者從唐河縣農業局獲悉,根據預測產調查,今年該縣210萬畝小麥,預計單產469.7公斤,總產達到9.85億公斤。唐河狠抓糧食生產,強根固本打基礎,依靠高標準糧田引領糧食核心區建設的步子走得鏗鏘而又扎實。
5月20日,全省“三夏”生產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召開。會議要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托,全力以赴抓好“三夏”生產各項工作,確保夏糧顆粒歸倉,種足種好管好秋作物,努力在高基點上實現糧食生產新突破。
據朝鮮《勞動新聞》消息,朝鮮新溪郡2000多名婦女近期自愿下放到郡內各農場新組建的上百個分組,以加強農業建設和糧食生產。報道稱,郡內規定了各分組的規模并安排基層干部領導,同時,還采取措施保障耕作所需物資和農具。
加大良種推廣力度,全面實施良種化工程,全縣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達100%。加大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主體扶持力度,推進糧食生產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發展。
河南黃泛區農場機器轟鳴,麥田里奏響了豐收曲。該農場是國家現代農業示范農場。
昨天,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發言時稱,中國的糧食損失浪費令人觸目驚心,每年浪費達到1200億斤以上,浪費的糧食足可以養活兩億人口。任正曉進一步解釋,我國的糧食從生產出來到擺上餐桌過程很長,每一環節都存在損失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