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棟二層的簡易房共10個教室,帶一個50平方米的院子,就是廟李雙語小學了。
映象網訊(記者 高冬麗/文 沈翔/圖)小學無辦學資質,辦學條件也不盡如人意,隨著全國統一學籍信息管理系統的使用,中小學生學籍將“一人一號伴終身”,沒辦學資質的學校也無法為學生辦來學籍。盡管這樣,這些“黑學校”仍然有源源不斷的生源。在這些學校就讀的都是哪些學生?是什么讓家長選擇了這些無辦學資質的民辦學校?
【調查】
無證學校最受外來務工子女青睞
28日上午,記者來到鄭州市張魏砦東街一所無證民辦學校,這所由廠房改造的學校,只有兩層樓,低年級學生主要在一樓,高年級學生在二樓上課,沒有操場,唯一可以讓學生活動的地方就是校園中間,只是立在中間的大柱子將其分成了好幾塊。二樓的欄桿有些矮,為了防止學生發生意外,學校專門用繩編織的網加在欄桿上。
其實,這所學校只是鄭州市區無證民辦學校的一個縮影。記者調查發現,在這些學校就讀的孩子,幾乎都是外來務工子女。送孩子上這些學校,一方面是為了“省錢”,另一方面就是希望孩子能跟在自己身邊,不做留守兒童。
來自湖北的斌斌,爸爸在工地上幫人干活,媽媽在家里帶妹妹,斌斌就在家附近一所沒有辦學資質的小學讀一年級。
來自周口太康的劉敏,爸爸在鄭州幫人修家電,媽媽擺攤賣東西,劉敏隨父母轉學來到鄭州,在一所沒有辦學資質的民辦小學讀書。
來自許昌的周聰聰,此前隨父母在廣東上小學,父母來鄭州打工后,他又隨著父母來鄭州上學,上的也是沒資質的民辦小學。
……
據業內人士透露,正是因為有這些生源,無證的民辦學校才長期存在著,盡管已從高峰時期的三四十家萎縮到了現在的不到10家,但它們仍頑強地生存著。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