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產業集聚區建設述評
9月16日至18日,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產業集聚區觀摩現場會,交流各地培育產業集群的經驗做法,通過典型示范,學習借鑒,提升產業集聚區發展水平,進一步抓好當前經濟工作,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郭庚茂在會上強調了一個概念,選準點、走對路。
近段時間以來,省內外、國內外越來越多地談論河南故事,認為河南的形象在改變、地位在上升,前景比較光明。實踐和反響說明河南的路子是選對了。
做正確的事情,比把事情做正確更重要;找到正確的方向,比提高走路速度更重要。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襲來,國內外經濟急轉直下,河南經濟形勢同樣極不樂觀:2009年1月,全省工業增速僅為1%,近900萬在沿海打工者紛紛返鄉。危機來臨,何以應對?
關于“危機與機遇”的辯證關系,郭庚茂書記有段話很耐人尋味:在外部環境寬松的條件下,各地區基本上都可以實現快速發展;在外部環境趨緊的調整期,優良強弱就很容易分化。調整期也是轉化期,在轉折的關頭,搞好了可以彎道超車,搞不好可能被甩得更遠。
從這個角度上講,每一次危機對后發地區都是一次重新調整、彎道超車的歷史機遇。
五年前的河南,已是全國重要的經濟大省、新興工業大省,但在發展路徑上面臨著兩個“走不通”:發達國家走過的高消耗、高消費的道路走不通;自身傳統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發展道路也走不通。
值得慶幸的是,河南抓住了“產業集聚區建設”這個重大機遇,2013年河南GDP突破了3萬億元大關。
這五年,我們看到,在中國的產業版圖上,河南昔日一些名不見經傳的縣(市),變得耀眼起來。
說到沈丘縣,必定和中國最大的聚酯網專業生產基地聯系在一起,其聚酯網國內市場占有量達50%以上;說到長垣縣,必定讓人想起國內起重行業著名的流行語——“長垣停產,全國斷貨”,其所生產的中小噸位起重機占全國市場份額65%以上,大噸位高端起重機占全國市場份額30%以上;說到長葛市,則是國內最大的金剛石制品生產基地;夏邑縣,世界最大的縫紉線生產基地;柘城縣,全國70%的金剛石微粉生產基地;虞城縣,全國85%的鋼卷尺生產基地……
耀眼的背后,是“行業領軍企業所在地”的身份,也站立著縣域經濟崛起的身影。
這是產業集聚區聚勢之源,也是產業集聚區聚勢之果。
從鞏義市回郭鎮鄉鎮企業的“星星之火”,到全省鄉鎮企業的“燎原之勢”;從擴權縣的“十八羅漢鬧中原”,到河南產業集聚區星羅密布的“一百八十個引擎”。河南縣域經濟的發展幾經波折,而最終路徑,都歸到產業集聚區上。在此過程中,產業集聚區的經濟引擎效應,也如波紋一樣被不斷地放大。
180個產業集聚區,114個都在縣域。這樣的產業布局,為縣域經濟的騰飛添加了“引擎器”,在從“集群”到“聚勢”的演變過程中,它們各自練得一門“絕活”,讓優勢更優、強勢更強。
這五年,我們看到,圍繞產業集聚區,河南的朋友圈在不斷壯大。
從富士康到菜鳥公司,從甲骨文到京東電商,從惠普到微軟云,遠方的朋友一個接一個地來到河南。它們不僅自己來了,還帶來了一撥接一撥的新朋友,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朋友圈:亞洲最大的可口可樂生產基地落戶漯河經濟技術產業集聚區后,另一家世界500強企業美國嘉吉公司隨即在隔壁建廠,一根管道穿墻而過,嘉吉公司的糖漿直接輸送到可口可樂的生產線上。在太康產業集聚區,神風鍋爐落戶后,引來了韓國斯大鍋爐;在臨潁產業集聚區,盼盼集團招來了嘉美集團……
朋友們抱團取勢,并不斷壯大,產業集聚區的“雁陣效應”不斷凸顯。在滎陽產業集聚區,以現代裝備制造和新材料為主導產業,可以看到少林汽車、長城機械、上海世邦等業界大咖在這里云集;在民權產業集聚區,圍繞制冷產業,打造“全國制冷基地”,可以看到香雪海集團、華美電器、維雪制冷等行業巨頭在這里相聚;在孟州產業集聚區,圍繞交運裝備制造和生物化工產業打造高科技產業鏈,可以看到重慶嘉陵、德國凱絲、富士康等行業翹楚在這里扎堆。
大咖們云集的效果是1+1>2,并且能讓領頭大伽以一當十,這也是產業集聚區形成“雁陣效應”的目的所在。
而為了這“雁陣效應”,這五年,河南大招商、招大商,培育出一個招商的廣闊平臺。
這五年,我們看到,河南產業集聚區的大型企業自主創新意識日益增強,創新主體顯著增加,創新投入逐年加大,科技隊伍不斷壯大,創新成績斐然。
在產業集聚的過程中,同類企業的扎堆必然讓競爭變得更加激烈,“不創新,沒出路”,企業的創新緊迫感被逼了出來。河南省力量新材料有限公司4年前做初級產品,找人談生意都難。如今,他們引進人力進行科技創新,開發出的金剛石超精微粉及新產品,應用在航天航空及人造鉆石上,當上行業“大哥大”,生意都自己找上門了。一家金丹乳酸公司用玉米生產乳酸,依托博士后流動站掌握了長期依賴進口的L型乳酸生產技術,使產品走向80多個國家,產量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
企業不甘落后的扎堆創新,必然會造就產業的“頭狼”。而由“頭狼”所引發的“頭狼效應”,必然會引領更多的企業加入到創新競爭中去,這將激發出更多產業的成長潛力,讓河南的區域競爭力量更加強大。
去年的一項統計稱,河南省已形成國家級創新型(試點)企業18家,數量躍居中西部地區前列;全省擁有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數量達到5家,居全國各省(區、市)第6位,中部地區首位。
無疑,產業集聚區已經成為改革創新的示范區和先行區。
這五年,我們看到,產業集聚區已成為名符其實的“實現農民工轉移就業的主陣地”。
5年前,河南選準建設產業集聚區這條路,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不外乎一句話:讓老百姓的日子過得更好一些。
日子如何算“過得好”?最大的前提就是充分就業,讓大家的腰包鼓起來。而就業則直接關系到居民收入、消費能力、社會信心和家庭穩定。
河南產業集聚區的推進,顯示了強大的吸納效應,超過300萬的河南農民工,告別了“候鳥”生活,實現了直接“在家門口就業”。 統計表明,2013年產業集聚區從業人員達到371.82萬人,100個從業人員有85個來自本省。
3年前,產業集聚區讓河南實現了省內轉移就業人數超過省外的歷史性轉變。2012年,全省產業集聚區累計新增就業人數占全省的一半以上,達到299萬人。如今,河南每100個農村富余勞動力,有25個進入產業集聚區就業。
河南產業集聚區的“蝶變”,不僅改變了農民工轉移就業的生態,隨之而來的連鎖反應也隨之凸現:緩解了農村的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空心化、文化荒漠化等一些列社會問題。
五年“蝶變”不是終點,產業集聚區建設依舊在路上。
當前,我國處于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所謂“新常態”,主要特征是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多挑戰。要全面地、辯證地去看待,認識到新常態面臨新挑戰,也有新風景。調整期是陣痛期也是分化期,調整期是挑戰期又是機遇期。各地要進一步擴大增長點,轉化拖累點,抓好關鍵點,搶占制高點,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金巖)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