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訊(東方今報記者 董彩紅 邱琦)“能吃藥最好不打針,能打針最好不掛水。”這句俗語原本是醫學治療應遵循的原則,但現實的治療環境卻與這原則背道而馳。曾有數據顯示,國人年均輸液8瓶。針對這些現狀,安徽省衛計委確定了無需輸液治療的53種常見病、多發病。很多人反映,這確實接地氣。
【發布】
53種常見病無需輸液
近日,安徽省衛計委發布了《關于加強醫療機構靜脈輸液管理的通知》,確定了無需輸液治療的53種常見病、多發病,其中包含了普通的發燒感冒、小兒腹瀉等。安徽衛計委要求,今后治療這53種疾病,一般不采用靜脈輸液,確需輸液的,應附情況說明,還要求按“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靜脈注射”的用藥原則培訓醫師。
通知顯示:只有在患者出現吞咽困難、嚴重吸收障礙(如嘔吐、嚴重腹瀉等),以及出現病情危重、發展迅速,藥物在組織中易達到高濃度,才使用靜脈輸液。
【調查】
9成以上的患者選擇輸液
昨日,記者走訪了省人民醫院、鄭大一附院、鄭州市兒童醫院等多家醫療機構,拿最普通的感冒發燒和腹瀉來說,9成以上的患者都選擇了輸液治療。
在鄭州市兒童醫院,31歲的邢女士正帶著3歲兒子輸液,她說,估計是季節交替,立秋后兒子腹瀉了好幾次,這次來輸幾瓶液,想徹底治好。一旁正在忙著扎針的醫務人員告訴記者,對于小孩來說,輸液確實可以更快痊愈。醫生開方前都會詢問家屬意見,多數輸液都是家屬要求的。
【揭秘】
輸液藥品返點高于口服藥
業內人士周國平介紹,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大輸液市場容量在100億瓶(袋)以上,相當于13億人口每人輸了8瓶液,遠高于國際上人均2.5瓶~3.3瓶的水平。
如此大的輸液量背后,其實存在一個利益鏈。拿最普通的感冒來說,如果吃藥治療,最多花費二三十元,但如果輸液,一二百元是常態。
河南省某三甲醫院一主任醫師也坦承,靜脈藥品的價格大多高于口服藥,所以使用越多的靜脈輸液產品,醫院就能從中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
長期做醫藥銷售代表的杜先生說,一般醫藥代表給合作醫生的口服藥返點兒在10%左右,輸液藥品的返點要比口服藥高,大約在15%,小藥廠或小品牌的藥品,回扣比例更高。
【析因】
患者心急且都偏信輸液療效好
兒科醫生楊艷敏告訴記者,有一次接診一個七八歲小患者,感冒引起的扁桃體發炎,嗓子疼痛,哭著不吃飯。父母帶到醫院后,還沒等醫生診斷完,就說“開幾瓶液體輸輸吧。”
醫生診斷后,開了一些口服藥物,建議回家多喝水多休息,家長一看就破口大罵:“啥破醫生,會不會看病,孩子都疼成這樣了,趕緊輸液馬上把炎癥消下去!”
我國每年有10萬人輸液后喪命
中國安全注射聯盟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導致死亡的人數在39萬以上,其中,每年約有20萬人死于藥物不良反應,保守估計,每年我國最少有10萬人在輸液后喪命。
這些病不需要輸液
記者在53種無需輸液治療的疾病中挑選了一些最常見的,供讀者參考。
1.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病毒性咽喉炎
2.急性氣管支氣管炎,體溫38℃以下
3.無水、電解質紊亂的非感染性腹瀉
4.急性單純性咽炎、慢性咽炎、急性單純性扁桃體炎
5.慢性盆腔炎
6.小兒腹瀉病:輕度脫水可以口服補液者
7.毛細支氣管炎:輕度喘息者
8.手足口病或皰疹性咽峽炎:無發熱、精神狀態好,血象不高者。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