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訊(記者 肖萌)有人稱高考體制是目前最公平的選拔機制,自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以來,制度的改革,在考試上體現為:降低難度,擴展知識面,注重綜合素質。無論是自主招生還是加分政策,“素質教育”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
◎從分科到招生變革
從1977年到2014年,國家高考歷經多次改革。
1972年到1976年,大學采取“自愿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復審”的辦法招收工農兵學員。
1977年:9月,教育部決定恢復已經停止了10年的高考,以統考、擇優錄取的方式選拔人才上大學, 決定學生畢業后由國家統一分配。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國,迎來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考試,報考總人數達到1160萬人。來自河南延津縣的劉震云,就是在1978年以河南高考狀元的身份進入了北京大學。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規定在中央部門或國防科工委系統所屬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實行面向農村或農場、牧場、礦區、油田等艱苦行業的定向招生。1983年,英語被正式列入高考科目,后來理科又增加了生物科。
1985年:高考實行了“3+2”的方案,考生必須考語文、數學、英語,理科加考物理、化學;文科加考政治、歷史。同時在招生方面實行了國家計劃招生、用人單位委托招生、招少數自費生三種招生辦法。
◎自主招生浮現
1989年:8月,國家教委決定將標準化考試逐步在全國推行。
1995年:高考中生物和地理被取消,出發點是為學生減負,結果非但減不了負,還導致學生地理和生物知識的貧乏。
1996年:中國高等教育試行并軌招生,高校學費開始增加。
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軌改革。
1999年:高校開始了擴招,在1998年全國招收160萬學生的基礎上,激增52萬人。同年2月教育部頒發《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這一輪的高考改革從廣東開始。1977年高考的錄取率僅為4.6%左右,而此時錄取率達到了40%,比1998年高10個百分點。
2000年:一直由國家“全包”的師范專業也實行收費,招生并軌改革完成。
2001年:國家允許25周歲以上公民參加考試,放開了對高考報名的年齡限制和婚否限制。這一年,江蘇的東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率先實行了“自主招生”。
2003年:教育部批準首批22所高校開展自主招生試點,清華、北大等22所高校被賦予5%的自主招生權。作為一種新的選才方式,自主招生的試點范圍不斷擴大,具備自主招生資格的高校已有90所;類型逐漸增多,有“自主組織測試”、“校長實名推薦制”、“自主招生聯考”等形式。
2004年:教育部允許香港高校在內地自主招生。
◎“素質教育”比重愈增
2005年:部分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實行了師范生免費教育。
2006年:開始實行了平行志愿錄取。
2008年:中國開始啟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2010年2月公布公開征求意見稿,7月發布經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的全文。這一文件明確提出要逐步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為高考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2010年:高校錄取人數達到657萬人,比1999年多了252萬人,錄取率更是達到了68%。上大學從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變得容易多了。同時,國家更加重視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2011年及以后,河南省也將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和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高校錄取時的重要參考。
2014年:我國正式執行高考加分項目調整方案,奧林匹克競賽獲獎學生不再有保送資格,奧賽、體育加分將不超過20分。河南省在國家政策的基礎上,將國家級奧賽獎及體育特長生的加分都下調到不超過10分,并不再有保送資格。
2014年,擬出臺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權威發布:英語退出高考統考系誤讀。英語實行社會化考試、一年多次考試是改革方向,但這并不等于英語退出高考。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