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劉志強
改革發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民生。今年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全省上下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在經濟平穩運行、穩中趨好的同時,民生保障不斷加強,人民生活繼續改善。
民生“中考”成績不俗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回顧上半年,一份不俗的民生中考成績單擺在了人們面前:
就業形勢總體平穩。上半年全省城鎮新增就業71.4萬人,完成年度目標的71.4%;失業人員實現就業24.96萬人,完成年度目標的71.3%;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76萬人,完成年度目標的95%,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總規模達2736萬人。
居民消費價格基本穩定。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8%,保持溫和上漲態勢。
居民收入穩定增長。上半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21.46元,增長9.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9%。農民人均現金收入4651.72元,增長12.3%,扣除
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4%。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04.11元,增長11.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6%。
“就業、收入、物價是最重要的幾個民生指標。”省統計局有關負責人說,從以上數字可以明顯看出,雖然經濟增速在換擋,但百姓得到的民生實惠越來越多。
民生改善彰顯結構調整
5月24日,由省人社廳、河南日報報業集團主辦的全省“建功產業集聚區,人才服務再提升”專項活動在鄭州航空港區啟動。全省共組織對接洽談194場次,3萬多名高校畢業生達成就業意向。
“就業形勢的穩定向好既得益于政府的積極作為,也與我省產業結構的優化特別是服務業比重的提高密切相關。”省人社廳有關負責人說,上半年全省服務業增加值增長8.6%,分別比上年同期和今年一季度加快0.3個和0.4個百分點,而相對于工業而言,服務業對就業的吸納能力較強,更有助于居民增收。
民生的陽光普惠眾生。今年我省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從每人每年280元提高到320元,
住院補償封頂線提高到20萬元,重大疾病實際補償比例提高到70%左右。全省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同比增加185.89元。參保覆蓋面也繼續擴大,上半年企業養老保險新增參保職工30.5萬人,凈增23萬人。至6月底,全省開工保障性住房54.8萬套,開工率85.37%;基本建成12.2萬套,完成率45.29%,更多中低收入者將住有所居。
民生保障水平穩步提高的背后,是財政支出結構的轉型調整。統計顯示,上半年,全省財政用于民生的支出2069.7億元,增長15.0%,高于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0.9個百分點;占全省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比重72.9%,同比提高0.6個百分點。
與支出結構對應的是收入結構。“我省居民的收入分配結構也在逐步改善,居民收入增幅接近財政收入,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省統計局有關人士說。
用改革織就民生保障安全網
今年被稱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向改革要動力,是全省上下的共識,也是保障民生的動力源泉。
5月29日,洛陽市工商局關林分局注冊了我省首家經營地址為學生宿舍的公司——洛陽瑞洽網絡有限公司,公司法定代表人、河南科技大學學生牛志疆也因此成為工商登記制度改革的直接受益者。
自3月1日推行的工商登記制度改革極大地激發了各行各業的創業激情,尤其是作為吸納就業主渠道的私營經濟蓬勃發展。3月1日至6月30日,全省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29.3萬戶,同比增長25.5%。其中從事第三產業的達24.8萬戶,占新登記市場主體總數的84.5%;私營企業達6萬戶,占新登記企業總戶數的93.8%,同比增長117.1%。
與此同時,“營改增”試點有序推進。上半年我省累計為企業減稅25億元,這其中,八成是小微企業。
以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不斷創新體制機制,用改革的辦法來破解民生難題。在民生保障制度改革方面,我省積極推動實現各類參保人員在地區之間、制度之間轉移銜接,統籌推進城鎮居民大病保險試點在全省范圍內逐步推開,分期分批推進省內異地就醫即時結算工作,加快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民生。
“全面深化改革促進了河南經濟發展,也促進了民生改善,而改善民生既增加了百姓福祉,也為發展釋放了潛力。”省科學院副院長張占倉評價道。(記者郭海方)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