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4年大旱,連續4年丹江水“爽約”,連續4年絕收。河南農民苦不堪言。 IC 圖
8月14日上午,河南省鄧州市陶營馬莊和張寨村,連片的玉米干枯萎黃,當地村民鏟倒并粉碎旱死的玉米,村民馬秀春站在農田邊說,玉米算是提前“收”了!
馬秀春告訴澎湃新聞,附近2000多畝地要“絕收”。馬秀春說,雖然村子守著引丹灌區的刁南干渠,只要上游放水,丹江水就會一直流到家門口,但今年水一直沒來。
除了沒水澆地,村子里吃水也困難。不是因為井里沒水,而是因為停電。村子里變壓器只有50千伏,夏天電壓偏低,村民一開水泵,再加上空調,就跳閘。而7月份,干脆就是停電,從早上9點多到晚上10點都停電。
連續4年大旱,連續4年丹江水“爽約”,連續4年絕收。馬秀春表示,因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在建設,不能開閘,“畢竟是國家的工程,要送水到北京,國家有考慮。”
守著水庫卻無水抗旱
地處豫西南的鄧州市,有“中原天府”、“丹水明珠”之稱,鄧州市原為河南省南陽市下轄的縣級市,現為河南省直管市。南水北調水源丹江口水庫,一直是這個中國商品糧基地的主要灌溉水源。兩者最近處,只有數公里。
鄧州市約130萬畝耕地處于南陽引丹灌區,然而,2014年河南省大旱,這些地卻無水抗旱,面臨減產甚至絕收。
7月11日,南陽引丹灌區管理局副局長吳成會告訴澎湃新聞,該局剛向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建設方發函,請求打開南水北調中線1號口門,放水抗旱。
情況并不樂觀。發現旱情后,該局曾在7月26日、8月5日兩次發函,得到的反饋是:南水北調中線充水實驗期間沿線閘門不能打開。
吳成會還在等回信。
但進入8月以來,村民們清楚大勢已去。即使馬上有一場大暴雨,玉米也要絕收,其他的莊稼有點收成,也難保住化肥和種子的成本。
“連續兩個月的旱災,烤干了蚊子可以孳生的水坑和陰涼地”,媒體如此描述距丹江口水庫只有20公里、正遭受旱災凌虐的鄧州市河池村。
鄧州市水利局提供的材料顯示,2014年該市夏播面積242萬畝,受旱面積181.05萬畝,重旱161.85萬畝。截止8月4日,全市僅澆了68.4萬畝地。
8月11日,吳成會說,灌區耕地面積150多萬畝,其中鄧州市130多萬畝,南陽市新野縣約20萬畝。該局提供的材料顯示,灌區130余萬畝受旱,重旱面積89萬畝。
為何灌區守著水庫,卻無水抗旱?
吳成會告訴澎湃新聞,灌區從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取水,需打開兩個閘門:渠首閘和下游4.4公里處的1號口門。
就在1個多月前,7月3日,渠首閘開啟放水,丹江口水第一次涌入總干渠,一路向北,南水北調中線全線進入充水實驗階段。
吳成會說,總干渠坡很陡,繞開1號口門架設泵站抽水無法實現。也就是說,渠首閘因充水實驗打開,抗旱的關鍵,是開啟1號口門。
8月11日,總干渠中水位超過1號口門30厘米,如果開閘,雖然流量小,但能流出來。當天,該局發往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工程建設管理局(簡稱“南水北調中線局”)直屬單位河南直管項目建設管理局(簡稱“河南直管局”)南陽項目部的《關于請求開閘放水的函》說,1號口門已具備開閘條件,請求打開1號口門,使灌區能引水灌溉。吳成會表示。
曾兩次發函請求開閘無果
7月26日,河南省氣象臺發布2014年首個干旱橙色預警(注:干旱預警信號中的第一級別)。兩天后,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簡稱“河南省防辦”)正式啟動抗旱應急三級響應。
公函顯示,7月26日,南陽引丹灌區管理局向南陽項目部發函。
“鄧州市自進入6月份以來,持續高溫天氣無有效降雨,灌區范圍內100余萬畝秋作物嚴重干旱,若不及時放水灌溉,勢必造成秋作物絕收。”該函說,引丹灌區適時放水是確保灌區糧食保產、穩產、增產的關鍵。7、8、9月份是灌區放水灌溉期,“請貴方采取相應措施,確保如期開閘放水灌溉。”
8月5日,該局再次發函,“請貴方采取措施,緊急開啟1號口門。”
吳成會說,兩次發函時,總干渠中水位都比1號口門低一些,“提前申請,先做準備,否則等水位上來再申請,延誤抗旱。”
最終,兩次發函均吃了“閉門羹”。
吳成會說,他收到的口頭反饋是“充水實驗期間沿線閘門不能打開”。
南陽項目部工程管理處副處長王軍證實,曾收到3張南陽引丹灌區管理局申請開啟1號口門的公函,先轉發給河南直管局,后者再報到南水北調中線局。
王軍說,充水實驗是工程建設的一部分,由南水北調中線局負責實施。
南陽項目部鄧州管理處副處長李斌說,充水實驗期間沿線閘門需要關閉,該操作規程來自長江委,由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7月份下發到項目部。
8月13日,該院規劃處主任黃會勇說,充水試驗期間沿線閘門必須關閉,是怕水損失。另外,如果打開分水閘門,下游單位沒防備,被淹了怎么辦?
黃會勇說,該操作規程被寫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總干渠充水試驗專題設計報告》等,后來提交給了南水北調中線局。
因協調難耽誤抗旱有先例
充水實驗時要求沿線閘門關閉,真的不能打開?
8月4日,國家防總召開協調會,緊急決定從丹江口水庫,通過總干渠向旱情嚴重的平頂山市,應急調水2400萬立方米。
“平頂山市都快沒水喝了。”王軍說,平頂山調水是特例,這是國家防總協調批準的。不過,他建議鄧州市應該向平頂山市“學習”,找國家防總協調。
河南省防辦一位要求匿名的官員說,南水北調中線還在充水試驗,沒有移交,運營管理權不明晰,多家在爭。申請開閘抗旱,需要協調多個部門,包括南水北調中線局、國家南水北調辦,長江委,“體制不太順,比較麻煩”。
據澎湃新聞調查,南陽引丹灌區遭遇抗旱困境,并非孤例。
吳成會說,老渠首閘位于新渠首閘上游約70米處,2013年2月19日被爆破前,一直由該局管理。干旱時,只要丹江口水庫水位允許,開閘放水即可。
吳成會表示,2003年,南陽引丹灌區的長江委的取水許可,數量是3億立方米。到2006年,年取水量增加到6億立方米,灌溉很方便。
轉折發生在2009年12月——渠首樞紐工程正式開工,老渠首閘關閉。
據《河南日報》2011年2月22日報道,在干旱將近4個月之后,引丹灌區132萬畝麥田終于引來“救命水”。為此,國務院南水北調辦曾兩次召開協調會。
澎湃新聞獲得一份2013年8月1日的南陽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文件《關于轉發<市防汛抗旱指揮部關于迅速協調引丹灌區供水澆灌的通知>的通知》。該文件要求各有關單位“充分認識供水灌溉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處理好供水灌溉和工程建設之間的關系……”。
吳成會說,2013年9月確實引過一次水,“來回協調,引水時遲了1個多月”,幾千萬立方米的水量,解決了很大問題。
“這件事也是南陽市防辦協調,驚動國家南水北調辦等部門。”吳成會回憶,當時老渠首閘已被炸掉,引水開啟的是新渠首閘前工程還在施工,下游總干渠也在施工,因此許多相關部門不同意放水。最終,工程確實遭受一定損失。
吳成會希望,這次的公函能盡快獲得批復。
最焦急的當屬旱區村民。
張寨社區老人劉老三給澎湃新聞記者算了一筆帳,每畝地化肥130元,種子50元,耕地45元,農藥10元,收割40元,合計成本275元左右。去年近6畝玉米投入近2000元錢,但收割的玉米賣了僅400元錢。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