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棵柏樹已經過千百年的自然造化
陵園內的古柏急需“求醫問藥”
閱讀提示|漢光武帝原陵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陵園,現存隋唐時期的古柏1400余株,這處側柏古樹群,平均樹齡為1500年,是洛陽最古老的古樹群。近年受環境、病蟲害影響,古樹群生長緩慢。初,孟津縣文物局上報國家文物局,為1400余株古柏“求醫”,并于近日獲得立項。隋唐時期的樹齡如何判定?下一步如何為樹治病?昨日,記者前往孟津走訪,探尋這些古樹的生存現狀。
千余株隋唐古柏每株都配有“身份證”
昨日上午,記者隨孟津縣文物局工作人員來到位于孟津縣白鶴鎮鐵謝村的漢光武帝原陵。這些古柏,就位于陵園之中。
走進陵園,迎面是郁郁蔥蔥的古柏,它們種植得很密集,為整個陵園織下一片綠蔭。遒勁的枝干,記錄了時光的滄桑。
“原陵占地200余畝,尚存的隋唐植柏1400余株。”馬小偉是原陵最早的專業“守墓人”之一。近30年來,他幾乎每天駐守在陵園里,看護著這里的古柏。整個古樹群內,柏樹的長勢并不統一,有些粗大,有些較細;有些挺拔,有些傾斜……走訪中,記者看到,不少柏樹標有獨特名字。
在古樹身上,記者看到有綠色的小標牌,牌子上寫著“古樹名木”幾個字,此外,還有樹種、編號、科屬、等級等基本信息,建牌單位為孟津縣文物管理局,建牌時間為2008年、2009年等不同年份。
“這是我們邀請林業專家為古樹制作的‘身份證’。”馬小偉介紹。
古柏年邁體弱多數亟待“求醫問藥”
記者走訪看到,不少傾斜的古柏周圍,都搭建有與樹干非常形似的“支架”。
“這些支架其實是廢棄的電線桿,為了不破壞整體風貌,我們對其進行了處理,將電線桿‘偽裝’成古樹。”孟津縣文物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些傾斜的古樹,大多是由于惡劣天氣所致,由于年代久遠,它們的根部已經腐爛,僅靠根須支撐。
“古樹的‘健康’出現問題,并不是近年才有的情況。”馬小偉說,近幾十年來,由于古柏樹齡大,生長能力下降,自我恢復和抵抗力弱,在長期的生長過程中受氣候、環境、病蟲害等因素的影響,古柏普遍長勢衰弱,枝葉枯黃,個別古樹瀕臨衰亡。
在陵園一角,記者見到了該古樹群中年齡最“長”的柏樹:“奶奶柏”。關于“奶奶柏”的名稱,孟津縣文物局負責人表示,有兩個原因,其一是這株柏樹年齡最大,其二是周圍村莊有不計其數的小孩都認這株古樹為“干奶奶”、“干媽”。“這是農村的一種風俗,希望孩子健康成長。”
這株“奶奶柏”也亟待保護,如今它只有一側枝丫還在發芽,其余部分已經干枯。說起原因,該負責人表示,這源于上世紀80年代末的一場大火,當時有民眾在古樹周圍燒香祈福,無意中引發了火災。止住這場大火后,為“奶奶柏”留下“半條命”。
這里是洛陽最古老的古樹群平均樹齡1500年
“原陵古柏數量多,種植不規律,因此,在百姓中流傳有原陵古樹數不清的傳說。”就原陵古樹的數量,孟津縣文物局負責人介紹,孟津縣文物局2008年對整個陵園的樹木進行了排查、編號,陵園共有古樹1458株。
“不過,近幾年來,由于種種原因,陵園里的古樹偶爾會有死亡。”該負責人說,古樹死亡后,即便枝干已枯,只要不倒伏,都會對其進行保護。
“關于這些古樹的年齡,依據一方面是史料記載,一方面是現代手段監測。”該負責人介紹,古柏年齡在清代的孟津縣志上已有記載,為隋唐時期。此外,林業專家通過對樹木年輪、木質等的判斷,也測算了樹齡。
記者從洛陽市林業局了解到,漢光武帝陵園的側柏平均樹齡為1500年,是洛陽最古老的古樹群。
漢光武帝陵相關鏈接
漢光武帝陵,古時被稱為原陵,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的陵墓,位于河南省孟津縣白鶴鎮鐵謝村,當地亦稱“漢陵”,俗稱“劉秀墳”。1963年,被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診斷多種原因致病項目上報為古樹“求醫”】
為保護好這片古樹林,幾年前,孟津縣相關部門上報國家文物局,對原陵進行了全套的消防安全設施改造。然而,外圍的防范工作做好了,古樹“生病”的具體病因到底是什么?如果為古樹治病,又該從何做起?
“保護好這些千年古柏,讓它獲得充足的陽光、水分和肥力,加強病蟲害防治,對漢陵古柏進行環境整治刻不容緩。”該負責人說,為此,今年年初,孟津縣文物局正式將《邙山陵墓群漢光武帝環境整治工程》項目上報國家文物局,同時邀請北京的專家現場“診斷”,為古樹“尋醫問藥”。
隨后,記者聯系了北京名木成森古樹名木養護工程有限公司,他們曾受孟津縣文物局的邀請,對現場進行了精密的診斷。該公司負責人介紹,古樹“生病”的原因是綜合性的,古樹樹齡大,自身的生長力、抵抗力、免疫力下降是古樹逐漸衰弱的內在因素;地下環境改變,包括土壤結構的改變、鹽堿度的微妙變化等,氣候變遷、土壤密實、通氣透水性差,是導致古樹衰弱的長期誘導因素。此外,人為活動影響、長期缺乏科學合理的養護,是中期促進因素;病蟲害、暴雨、大雪、狂風等極端氣候,是短期激化因素。
【計劃】
已獲立項批復將邀專家“對癥下藥”
“近日,《邙山陵墓群漢光武帝環境整治工程》獲得國家文物局立項批復。”孟津縣文物局負責人介紹,這意味著,下一步,文物局就可盡快聘請有資質的設計單位,編制該項目的工程技術方案,對古樹“對癥下藥”。
“具體的實施方案,還需經過國家文物局的批準。”該負責人介紹,古樹保護與復壯的正確理念不是返老還童,而是延年益壽。編制項目將依據《洛陽市城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古樹名木保護復壯技術規程》等相關條例。
“漢光武帝陵古樹保護意義重大。”該負責人說,這些古樹名木是綠色文物,對研究千百年來的氣候、水土、空氣等自然變化有著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專家為此將為古樹“對癥下藥”。(記者段偉朵 通訊員張欽波文 張琮攝影)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