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鼎門
一名游客在含嘉倉160號倉窖保護展廳里參觀
核心提示|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正在卡塔爾首都多哈召開,“中國南方喀斯特二期”“大運河”“絲綢之路”能通過申遺嗎?結果近日即將揭曉,而這一結果也牽動著億萬河南人民的心——我省共有9處遺址點入選,是全國唯一同時參與兩個申遺的省份,其中,洛陽市作為全國唯一“雙申遺”城市,承擔了5處遺址點的保護工作。
【故事】胡人將軍下葬時一手拿“開元通寶”一手拿東羅馬金幣
20日,一個名為“唐代洛陽”的大型展覽在洛陽博物館開展,昨日,記者提前探訪,一枚東羅馬金幣赫然在列。這枚金幣是在洛陽的唐墓中發現的,它見證了唐朝時期中西交流的繁榮和交通往來的順暢。這一切不得不說是“絲綢之路”的功勞。
“金幣的主人是唐代的定遠將軍安菩,他見證了絲綢之路溝通中西方。”洛陽博物館副館長高西省說,安菩是西域安國人,唐朝時期來到中國,因驍勇善戰,被冊封為五品定遠將軍,最后在長安去世。安菩逝世后40年,其子為了孝敬先人,將安菩夫婦的墓遷移至龍門山。
1981年,安菩夫婦墓被考古人員發現,有趣的是,當時墓主人雙手各放一枚錢幣:一個“開元通寶”,一個東羅馬金幣。作為一名在唐朝當官的西方人,安菩一手握著東方文化,一手握著西方文化。
除了這兩枚錢幣,安菩夫婦墓中還陪葬了大量身著胡服的三彩俑等文物,在1000多年后,無言地向世人證明了唐朝中西方文化乃至經濟的大交融。
【申遺】22處“絲路”申遺點,河南占4處
“像安菩墓這樣為絲綢之路增添‘力證’的遺址,洛陽市還有許許多多。”洛陽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比如唐代安國相王孺人墓出土的拖著絲綢的駱駝壁畫,牽駝人為胡人;作為隋唐洛陽城外郭城正門的定鼎門,在其遺址的考古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發現有當年的駱駝印;在近年考古發掘的洛陽衡山路北魏大墓中,也曾出土了一枚拜占庭帝國金幣;此外,洛陽市還出土了大量穿著胡服的唐代三彩俑以及穿著漢服的胡人俑。
2006年以來,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倡導和推動下,我國開展了“絲綢之路”跨國系列申遺工作。2013年1月,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申遺文本正式報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13年3月,國家文物局正式公布甘肅、河南、陜西、新疆4個省、自治區22處遺址點入選首批申遺點名單,河南占4處。洛陽長期作為漢唐都城所在地,是絲綢之路的重要載體和源頭,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含明教坊、寧人坊)、漢魏洛陽故城內城遺跡以及新安漢函谷關遺址三處被列入其中,另外一處是陜縣崤函古道石壕段。
【看點】河南是全國唯一參與“雙申遺”的省份
“絲路”申遺如火如荼,另一項重要的申遺工作也在同期進行,那就是“大運河”。
據高西省介紹,隋唐時期,國家建立了完善的運河漕運體系和倉儲物流制度,洛陽作為隋唐大運河的樞紐和倉儲中心,運河兩岸分布著大型的國家糧倉和物資倉庫,以水陸縱橫轉運的方式供應東西兩都:長安和洛陽,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洛陽陸續發現了含嘉倉、子羅倉、回洛倉等大型倉儲遺址,其中,含嘉倉遺址發現許多刻有“天授”、“長壽”、“萬歲通天”、“圣歷”等武周年間的刻銘磚,并在160號倉窖中發現了已經炭化的50萬斤谷子,印證了女皇時期洛陽經濟的富庶。
昨日,記者在洛陽博物館內見到了出土于含嘉倉的一塊刻銘方磚,上面寫道:東門從南第二十三行,從西第5窖合納蘇州通天二年粗糙米、白米一萬余石;此外,還記錄了該倉窖的“倉史王花”、“監事楊智”、“左監門”、“右監門”、“押倉史”等眾多“責任人”。這塊刻銘方磚,精確記錄了唐代國家糧倉地處洛陽的史實,糧食通過水路運至洛陽,大運河與洛陽,自然密不可分。
2006年12月底,大運河申遺項目拉開帷幕,2009年4月,由國務院牽頭,8個省市和13個部委聯合組成大運河保護和申遺省部際會商小組,大運河申遺上升為國家行動;2013年初,國家文物局正式確定了首批申遺點段,它們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市的31個遺產區,涉及27段河道和58處遺址點,河道總長1011公里,河南省位于洛陽市的含嘉倉160號倉窖遺址、回洛倉遺址等入選。
“一條連接東西文明的絲綢之路,一條貫通中國南北水路交通的大運河,處于中原地區的河南成為交會點。”洛陽市文物局大遺址辦主任王閣說,其中,洛陽市作為漢唐時期的重要城市、都城,是絲綢之路的東起點;同時又是隋唐時期都城,為隋唐大運河的中心,也成為全國唯一一個參與“雙申遺”的城市。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