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飛萬里,盼歸來,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膽長如洗/路漫漫其修遠矣,兩袖清風來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習近平《念奴嬌·追思焦裕祿》 一九九〇·七·十五
50年前,他被肝癌奪走生命,他的名字響徹神州大地,伴隨著全國人民訴不盡的深情;50年后,他依然鮮活生動,他的精神已成永恒的豐碑,感召、激勵著一代又一代……
【這是一種引領希望的精神】
為治理風沙,焦裕祿對全縣84個風口、1600個沙丘都編了號、繪了圖。1963年春天,在蘭考城關公社胡集大隊朱莊,他帶頭挖下樹坑,種下一棵泡桐小樹。如今,3月的蘭考大地,已聞到桐花香,仿佛就能聽到焦裕祿的呼吸。
如今,他親手栽種的那棵名為“焦桐”的泡桐樹,已20多米高、樹圍3人才能合抱,它用高大敦厚的身軀、濃密繁茂的枝葉,守望著蘭考大地。
【這是一種民心所向的精神】
1964年2月的一天晚上,焦裕祿忍著肝部的疼痛,用一個茶杯頂著藤椅,吃力地撰寫著一篇關于蘭考“除三害”的匯報文章。
陳放著他用過“藤椅”的博物館內,講解員董亞娜回憶,焦裕祿身患肝癌,時常用左手按著陣陣作痛的肝部,或用一根硬棒頂在右邊的椅靠上。日子久了,藤椅的右邊頂出了一個大窟窿。就這樣,直到他逝世前夕,坐的還是那張破藤椅。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被肝癌奪去了生命,年僅42歲。
董亞娜說,每到6月新麥收獲時,就有農民從家里帶來新蒸的白面饅頭,擺在焦裕祿墓前;他們依然親切地稱他為“老焦”。
【這是一座精神的豐碑】
在物質上,焦裕祿給蘭考人民留下了一座“綠色銀行”。在精神上,他更為蘭考乃至全國人民留下了一座豐碑。“干部不領,水牛掉井。”這是焦裕祿的一句名言。
現在,在蘭考,他的話,他的故事,被村口、學校、街道,紀念園、塑像、碑刻,訴說著。
他當年治理風沙的“農桐間作”模式,在蘭考已經形成了一個有著500多家相關企業、產值100多億元、解決4萬多人就業的“泡桐經濟”。72歲的吳伯軍老人說,“老焦”是一棵樹。好大一棵樹。
習近平這樣評價焦裕祿精神:“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永遠是億萬人們心中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永遠是鼓舞我們艱苦奮斗、執政為民的強大思想動力,永遠是激勵我們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的寶貴精神財富,永遠不會過時。”
榜樣力量
焦裕祿的“為政之道”
一次,蘭考縣檢察院工作人員在下鄉檢查中,發現一名生產隊長“貪污自肥”,該隊長利用職務之便,偷了1.2萬塊磚、9000片瓦、32棵樹蓋了3間瓦房。此外,還偷了920斤麥種。當時正值災荒之年。
在河南省檔案館,至今存有當年焦裕祿手稿:“……這樣的壞黨員在群眾生活嚴重困難的情況下,貪污盜竊發了大財……不立即嚴肅處理繩以黨紀國法,是不能挽回影響的,不能平民憤的……”
據新華社
網友追思
大兔王1963:以焦裕祿為代表的老一代共產黨員,時刻以群眾利益為本;以焦裕祿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是共產黨干部密切聯系群眾的典范,他們的精神,學之不盡、用之不竭!
(東方今報記者 李娟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