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我們的同行、杭州都市快報副總編輯徐行自殺離世,逝者生前患有抑郁癥
在鄭州,因抑郁癥自殺的人不在少數 醫生提醒,抑郁癥主要表現為“三低、三無、三自”
世衛組織統計,抑郁癥在我國發病率最高達3.5% 如果您身邊有這樣的人,請給予更多的關愛
35歲的都市快報副總編輯徐行因抑郁癥離世,留給眾人一片嘆息。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世界上抑郁癥的發病率為2%~5%,而在我國發病率為1.5%~3.5%。
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副院長胡雄在接受河南商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人在“事事隱忍”、“表面和氣”的大背景下,習慣啟動否定機制,抑郁感受一產生就壓抑下去,強撐著沒事兒的樣子。
抑郁癥患者發病是有個過程的,從有癥狀到自殺離世,有三個階段。看看這篇稿子,或許,我們能夠做點啥。
事件
副總編因抑郁癥自殺
昨天的消息稱,5月4日下午,都市快報副總編徐行自殺離世。徐行年僅35歲,為都市快報新媒體項目領軍人,自殺前工作壓力巨大,患抑郁癥,長期失眠。
都市快報總編朱建發表微博哀悼,“你太優秀,所以要扛的擔子就越來越重。你太盡責,所以就把自己逼到了無人理解的死角。”“對不起,我不能早一點看出你的疲憊。對不起,我們同在戰壕,除了不停地面對挑戰,卻忘卻了隱藏在內心的敵人。這個敵人,才是生命的死敵。今夜,酷冷難消,淚水難盡,我們都是抑郁癥患者。”
河南商報昨天轉發了微博,并為同行點上蠟燭。
昨天下午3時許,都市快報官方微博發的訃告證實了此事,網友們各種轉發,各種悼念,各種不舍,各種感慨。
數據
10%~15%的抑郁癥患者會自殺死亡
去年3月13日清晨,鄭州市政通路86號院一名患有抑郁癥的50歲男子從13樓跳下身亡;6月11日,鄭州西湖春天小區一位患有抑郁癥的老人跳樓身亡;6月14日,鄭州25歲學醫男孩畢業后,因患抑郁癥從高樓跳下身亡;等等。
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副院長胡雄說,自殺,是抑郁癥最為可怕的癥狀。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新進展》提供的數據表明,應該重視抑郁癥,抑郁癥有較高的致死性與致殘性,“因為10%~15%的抑郁癥患者會自殺死亡。”胡雄介紹,該調查顯示,在自殺者中,抑郁癥患者占了三分之二,“在我國20~35歲這類人群里,自殺是第一大死亡原因。”
探因
他們覺得,生的痛苦大于死亡的痛苦
抑郁癥患者為什么會頻繁地產生自殺的念頭?
胡雄說,如果和他們深入交談,你會發現,他們的腦海里都是悲觀的想法,認為生的痛苦大于死亡的痛苦,于是就選擇死亡,在痛苦當中與世界告別。
在傳統的認知里,癌癥、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這樣的疾病才是人類社會的“心腹大患”。實際上,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單相抑郁癥已經成為第三大負擔疾病,到2020年,將升至第二位,僅次于冠心病。
胡雄說,對這類人群而言,是做好了充分的自殺準備的,“他們多選擇隱蔽的地方,如辦公室,或無人出現的時間,如清晨,不給人搶救自己的機會。”
專訪
抑郁癥表現為“三低、三無、三自”,女性多于男性
網友們在致哀的同時,也在不住地追問:抑郁癥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病?我們面對這種疾病,又能做些什么?
昨天,河南商報記者專訪了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副院長胡雄,請他給大家說說這個病。
1
河南商報:抑郁癥是什么?目前,我國發病率如何?
胡雄:抑郁癥是以連續超過半月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的心理疾病,比較常見,可以說是心理感冒,也可說是情緒感冒。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世界上抑郁癥的發病率為2%~5%,而在我國發病率為1.5%~3.5%。這個數字也表明,中國人在“事事隱忍”、“表面和氣”的大背景下,習慣啟動否定機制,抑郁感受一產生就壓抑下去,強撐著沒事兒的樣子。有些抑郁癥患者,我們沒發現,也未能得到有效治療。
2
河南商報:主要發病人群為哪些?
胡雄:一般情況下,這種病多集中在高學歷腦力勞動者,如媒體從業者、醫生、老師、政府部門的某些領導崗位。
從事危險工作的人如警察、消防隊員也容易得這種病。一般女性患者要多于男性,且以生產后、更年期患病者居多。
3
河南商報:我們自身如何知曉有無抑郁癥?癥狀有哪些?
胡雄:抑郁癥可以表現為單次或反復多次的抑郁發作,主要表現為“三低、三無、三自”。
三低
情緒低落。患者多感到悲觀失望。
思維遲緩。患者多大腦反應遲鈍,想問題想不清楚,記憶力下降。
行為動作減少。患者多不參加社交活動,說話少,且四肢無力,郁郁寡歡。
三無
無用,覺得自己無用。
無助,想方設法調整自己,向別人尋求幫助,但得不到幫助。
無望,找尋不到幫助后,覺得生活無任何希望,感覺度日如年。
三自
自責。認為自己情況不好,但沒法改變,無法為朋友、家人帶去價值,對自己只有責備。
自罪。覺得自己的存在是種罪惡,對其他人無意義,活著更無意義。
自殺。無法排解痛苦,生的痛苦大于死亡的痛苦就會選擇自殺。
4
河南商報:如果有這類人,我們該如何做?
胡雄:在我接診的病例中,有時候,丈夫陪著妻子來看病,丈夫說,有錢有房,孩子聽話,可就是不明白,她為啥不高興。
這種做法是錯的,只會加重她的自責。我們需要用心跟患者溝通,知道他們的痛苦,與他們建立連接,不責備他們而是痛著他們的痛、感受他們的感受,給他們足夠的關愛,尊重他們,給他們積極的方向引導。
5
河南商報:我們該如何預防抑郁癥?
胡雄: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努力做到淡泊明志。在遇到打擊、不如意時,及早尋求幫助,不要自己扛。
當郁悶、痛苦時,可以通過以下四種途徑表達自己:向自我表達,自己知道自己不舒服,分析自己的情緒,找到情緒來源。
向他人(親朋好友或者專業心理醫生)表達,讓知心朋友幫助分擔。
向環境表達,爬山、旅游、唱歌,干些讓自己覺得舒服的事兒。
升華的表達,把自己現在無法滿足的需求,建立在更高境界追求上,如瞎子阿炳創作了《二泉映月》。(記者 宗雷)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