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考縣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把轉作風與辦實事結合起來,從離群眾最近的小事、瑣事抓起,從群眾反映強烈的急事、難事抓起,在辦實事中轉變干部作風、提升群眾工作能力,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辦好群眾反映的小事,就是得民心的大事”
最近一段時間,居住在蘭考縣城五干渠畔的劉偉老大爺,完成了從被人同情到被人羨慕的轉變。以前,約幾個老伙計到家里玩,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現在,大伙都圍在他家的小院里喝茶、聊天、下棋,賓客盈門,絡繹不絕。
“為啥?還不是因為門前這條河。”劉大爺告訴記者,以前,從他家門前流過的五干渠河水臟,環境差,垃圾成堆,蚊蠅亂飛,群眾意見大。最近一個月,縣里開來上百輛車清運垃圾,引進黃河水放水沖刷。“以前都不敢遛彎,現在到了家門口還想再轉兩圈。”劉大爺笑道。
蘭考縣住建局局長馬玉仁說,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局黨委從群眾最關心、最不滿意的事改起,針對群眾意見強烈的五干渠衛生差等情況,制定整改措施,使得五干渠周邊環境面貌有了初步改觀。“下一步,不僅要硬化河道、綠化河岸,還要在河道下鋪設污水管網,生活污水不排入河道,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把臭水河變為景觀河。”
“除了五干渠臟亂差的問題,縣城燈不亮也是城區居民反映多年的具體問題。”副縣長劉廣亮說,火車站前廣場“有燈泡沒罩,有罩沒燈泡”,多年來竟成了縣城“一景”。在教育實踐活動中,縣政府對路燈不亮等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突出問題,逐項整改,每個事項都有責任領導、有牽頭部門、有專門方案、有時間節點、有監督問責、有結果反饋,確保抓一項、改一項、成一項。
“裝一個燈泡未必需要多大投入,但需要用心,辦好群眾反映的小事,就是得民心的大事。”劉廣亮說。
活動開展以來,全縣僅城鄉環境衛生工程,累計清運垃圾4萬多噸,拆除違章建筑8萬多平方米,疏通城區內河及下水道64公里,有效改善了城鄉居民生活環境。
“群眾就是通過這一個個難題的解決看我們干部的”
脫貧是小宋鄉元莊村貧困戶楊國偉多年最大的愿望。家里5口人,兩位80歲老人,全家只靠種地難以脫貧,想搞副業,啟動資金一直是個難題。
教育實踐活動中,包村干部、縣公安局黨委委員李功方通過在楊國偉家里幾次家訪,最終幫他明確了利用院落養羊的增收途徑,并協調畜牧局利用國家相關優惠政策,積極予以幫助。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李功方說,“對于這樣的家庭,關鍵是要教其脫貧,你只要真正轉了作風,把心思用在群眾身上,一定能幫助群眾解決難題。”
固陽鎮前孔場村78歲老太太趙愛花,孩子長期不在身邊,和82歲的老伴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十分艱辛。今年4月,在外打工的兒子和兒媳回來了,包村干部、縣文廣新局副局長劉建堂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想辦法在蘭考本地給她的孩子找了一個力所能及的工作,工資不低,又離家近,方便照顧老人。
“這其實都是小事,但群眾就是通過這一件件小事、一個個難題的解決看我們干部的。”劉建堂說,“只要我們用心從這一件件小事抓起,干部作風一定會轉變,黨群關系一定會更密切,基礎基層工作也一定會更加牢固。”
在教育實踐活動中,蘭考縣圍繞廣大群眾生產生活的切身利益,對群眾扶貧幫困實現全覆蓋:每一個縣直部門定點幫扶一個貧困村,每名科級以上干部結對幫扶一戶困難群眾,每到一戶,準確了解群眾最困難的事情是什么,最不滿意的事情是什么,最期盼的事情是什么,并通過一項項具體措施來回應群眾期盼,幫扶群眾脫貧。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縣黨員干部已與1026戶貧困家庭結成幫扶對子,協調貸款300余萬元,幫助242戶找到了致富門路。
“改作風就是要處理好讓群眾煩心的事”
在縣城經營一家大型干洗店的藍波,曾經是一名下崗工人,后來憑借自身努力,艱苦創業,日子逐漸過得有模有樣。
人發達了,可煩心事兒并沒有少。藍波說,以前最讓他心煩的就是貸款手續太繁瑣太難辦了,按照相關政策,想繼續貸款,就要把上一年的貸款還清,像他這樣的情況還需要辦失業下崗證明,這又要履行好幾道手續。在以前,這些辦理部門雖然都屬于人社系統,但往往不在一起辦公,有的甚至不在一個樓、一個院。為此,他樓上樓下院里院外地跑上好幾趟,也難以在一兩天內把手續辦好,“說實話,我的店時刻離不開人,跑一趟不容易,每次來辦手續都跟打仗一樣。”
隨著教育實踐活動的推進,他的煩惱解決了。縣人社局把相關業務挪到了為民服務中心,窗口挨著窗口,一站式服務,讓藍波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便利:“現在只要備齊材料,一兩個小時就辦好了,效率很高。”
縣人社局局長孔留書告訴記者,很長一段時間對于窗口分散、審批難等問題,群眾煩,他們也煩,群眾是覺得煩心,他們是覺得繁瑣,有些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通過活動,他們提高了認識,“反‘四風’就要從每一件具體的事情抓起,改作風就是要處理好讓群眾煩心的事,不能搞‘空對空’。”
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蘭考縣將為民服務中心作為窗口服務單位改進作風、服務群眾的實踐載體之一。近一個月來,中心新入駐了8個單位17項業務,截至目前,包括人社局在內的39家單位在此駐扎辦公,業務幾乎涵蓋了全縣所有涉及群眾、企業的審批事項。(記者 田建光 劉勰 童浩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