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當記者經過該路段時,發現那些“大葉女貞”并沒有繼續留在橋下生長,而是被悄悄移走了。
映象網訊(首席記者 趙丹/文 記者 袁曉強/圖)鄭州南三環橋下種植樹冠抵住橋底的大葉女貞,現已移除更換成海桐球。而西三環、北三環立交橋正下方,同樣出現工人栽種大葉女貞、枇杷等樹種的身影。專家認為,萬物生長皆需陽光。對此,你怎么看?
鄭州立交橋橋梁正下方種樹,屢屢成為輿論焦點。“鄭州南三環橋下大葉女貞抵住橋底”一波未平,西三環、北三環大橋下又見種樹。橋底下種樹能否存活?大橋下綠化有何講究?
【事件】
鄭州北三環橋底下又見種樹
4月23日,一則“鄭州西三環橋下又見種樹”事件在網絡上發酵,2013年鄭州京廣快速立交橋下種法桐一事被翻出,一時間,鄭州“樹事兒”風波又起。
24日上午,東方今報記者重新實地走訪三環快速路。
鄭州市南三環與新鄭路附近,曾種植樹冠抵住橋底的幾十棵大葉女貞不知去向。
南三環與紫荊山路交叉口附近,橋下新栽幾十棵不知名的小樹,根部看上去像是剛澆完水。另有幾十棵枇杷樹,樹干四周被木架固定。
西三環與中原路下橋口附近,立交橋橋梁正下方新栽不少樹木,3棵一排,7棵或9棵一列,粗略統計約有300多棵。
西三環與潁河路交叉口往南方向,立交橋橋梁正下方同樣新栽不少樹木,當時恰有多位工人在忙活,記者遂上前問及西三環與中原路、西三環與潁河路橋梁下方新栽的是何樹種等問題時,工人表示不清楚。
西三環與淮河路交叉口往南方向,立交橋橋梁正下方也有栽好的樹木,粗略統計有百余棵,記者只認得部分是枇杷樹,樹冠較高,但沒有再出現觸及橋底的現象。
北三環與中州大道立交橋下南北兩側,有少量橡皮樹、大葉女貞,其余是灌木。分車帶上不是常見的水泥石礅,而是一排排像“孿生兄弟”的銀杏,樹木高大且直,不過是從橋梁中間空隙伸到空中去的,不會發生樹冠觸及橋底的問題。
【回應】
換樹種“和輿論沒關系”
鄭州三環快速立交的綠化工程,歸鄭州市三環道路綠化提升工程建設指揮部管理。24日傍晚,該指揮部工程師李鵬飛接受了東方今報記者電話采訪。
李鵬飛介紹,橋下種樹是綠化提升工程一部分,三環綠化工程種什么樹、怎么種有嚴格的程序規定,且經過專家論證是可行的。目前,三環快速立交橋下樹種有枇杷、女貞、木槿等幾十種,并配以灌木綠化。
南三環橋下大葉女貞樹冠觸及橋底是怎么回事?
李鵬飛稱,按設計要求,種植的大葉女貞胸徑12厘米,施工方“怕景觀效果不好”,栽種的是胸徑達14厘米~16厘米的大葉女貞,后來出現樹冠觸及橋底現象后,施工方移走了這批大葉女貞,換成海桐球,“和輿論沒關系”。
橋下樹木不見陽光能否存活?面對公眾的普遍質疑,李鵬飛解釋,橋下所選樹種耐陰,且種植有講究,如在橋下能采光的地段種植大葉女貞等,靠橋體兩側的散射光能滿足生長需要,不存在不能存活的問題。
他說,自己近期每天在工地七八個小時,看到陽光能斜射進橋底。此外,南三環曾種植的大葉女貞樹冠觸及橋底一事,李鵬飛有信心不再發生?!皹淠静粩嗌L過程中,維護人員會時常修剪,不會出現抵到橋底”。
延伸閱讀
鄭州那些“樹事兒”
2013年,鄭州市沙口路與二環支路路口南約100米路東,京廣快速路立交橋下,種的法桐的樹梢離橋底和橋墩都很近。當時也有市民表示疑惑,園林部門的回應是“植綠探索”,栽種前,工作人員更換了有利于法桐生長的種植土,并施了有機肥料。24日,東方今報記者重訪發現,這些法桐已經不見蹤跡。
聲音
植物完全不照陽光不合適
“任何植物沒有陽光都難成長。”河南一高校林學院副院長介紹,耐陰樹種可以在林下生長,但“一點兒光沒有也不行”。這位副院長介紹,枇杷、大葉女貞屬于“稍微耐陰”的慢生樹種,但最好也要有陽光照射。至于立交橋下能否種樹,這位副院長明確表示:“比較困難,橋下種樹尤其是大樹肯定不行。”他認為:“栽種耐陰的小喬木、花灌可以。”
如果一定要種在橋下,這位副院長建議,立交橋有多高,陽光能不能照射進去,是什么樹種,樹冠大小,樹與樹之間的距離,都有講究。
在鄭州有20年園林工作經驗的梁先生則認為,橋下種植耐陰喜陰的樹也可以,但是至少得有斜射光,一點陽光沒有不行。
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專家董云嵐曾實地走訪鄭州市南三環,查看橋底下種植大葉女貞情況。他直言該處所種數米高的大葉女貞不合適,“打破常規了”,好在現在已移栽。
“萬物生長皆需太陽光。”董云嵐認為,立交橋底下栽些小灌木或種些草坪是可以的。至于西三環、北三環等處同樣出現橋下種樹的現象,董云嵐表示自己實地到訪才能發表意見。
編后
用冷靜和理性 推動社會進步
“鄭州南三環橋下大葉女貞抵住橋底”一波未平,東方今報記者走訪發現,鄭州市西三環、北三環橋下又見種樹。橋下種樹到底能不能活,專家稱“打破常規了”。但鄭州市三環道路綠化提升工程建設指揮部工程師李鵬飛回應稱,這經專家論證過是可行的。
這些天,致電今報的讀者中,我們也聽到不少人追問時溫和而理性,這就像在種植一種公民意識,我們期待著它長大、開花、結果。我們已看到一個公民對城市行政的意見。這意見里,包含著理性與建設性。我們同時期待看到,城市管理方對這些意見作出同樣善意的、積極的、正面的回應。因為,我們都有一個目的:用冷靜和理性,推動社會進步。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