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聚的吸納效應
產業集聚提供的就業崗位吸吶了人氣。
在國外內經濟幾年來下行壓力持續的嚴峻形勢下,河南產業集聚區吸納就業能力持續擴大。由此,省外務工的勞動力加速回流,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選擇到省外務工的比例連續三年下降,在省內務工的比例則呈現“三連升”。
產業集聚的功能集合構建吸納了福氣。
5年來,產業集聚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共建共享,避免了重復建設,節約了土地資源,提升了綜合配套能力和服務水平。人口、產業和生產要素加速集聚,產城互動、新型城鎮化步伐邁得更快,老百姓越來越多地感受到生活質量提高帶來的福氣。
產業集聚的健康運行吸納了生氣。
5年來,產業集聚區建成區面積大了,企業多了,特色產業集群多了,人口稠了。環境好轉,經濟活躍,人丁氣旺,自然生機勃勃。柘城居民任學民說:“沒有想到短短五年時間,縣城發展得簡直讓我這個土生土長的柘城人也不敢認了。”
產業集聚的吸納效應越大,就越能提升人民福祉。
述評:一把增進人民福祉的發展之匙
(一)
倘若不是恰逢機緣,一群數量超過300萬的河南人,大多數都會為妻子、孩子、票子和房子,舍妻離子,沿著前人的足跡像候鳥一樣年年東南飛,春天飛走、春節飛回。何處是故鄉,四顧路茫茫。
命運轉變!河南推進產業集聚區,讓他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最新統計表明,2013年產業集聚區從業人員達到371.82萬人,100個從業人員有85個來自本省。
3年前,產業集聚區讓河南實現了省內轉移就業人數超過省外的歷史性轉變。2012年,全省產業集聚區累計新增就業人數占全省的一半以上,達到299萬人。如今,河南每100個農村富余勞動力,有25個進入產業集聚區就業。
產業集聚區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農民工轉移就業的主陣地”。
(二)
產業集聚區的經濟成果可謂有目共睹,但是這絕不意味著對勞動力就業的吸納只是產業集聚區提速增效的副產品。
5年前,河南選準建設產業集聚區這條路,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不外乎一句話:讓老百姓的日子過得更好一些。
日子如何算“過得好”?最大的前提就是充分就業,讓大家的腰包鼓起來。就業直接關系到居民收入、消費能力、社會信心和家庭穩定,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把就業擺在比經濟增速更高的位置,不久前曾說:只要“能夠保證比較充分的就業”,經濟增速高一點或低一點都不要緊。
省委書記郭庚茂做過異曲同工的表述:“沒有什么比就業帶給老百姓的實惠更直接更有效。就業是民生之本,是最大、最緊要的民生。說多少大道理,都不如給老百姓增加一個就業崗位。”
(三)
河南產業集聚區的“蝶變”,不只讓老百姓增加了一點收入。它改變了農民工轉移就業的生態,隨之而來的連鎖反應,緩解了農村的留守兒童、空巢老人、農村空心化、文化荒漠化等社會問題。
——收入漲了,“自家的草窩”已變“金窩銀窩”。故土難離,那就不“離”。開封市禹王臺區的農民李利和高中剛畢業的兒子、不再去福建打工的丈夫,每天一起駕車去精細化工產業集聚區上班,一個月能掙八九千元。
——產業牛了,想找合適崗位不再“孔雀東南飛”。漯河郾城小伙子楊黎輝與在泉州打工時娶的福建姑娘王洪花,在東城產業集聚區找到用武之地,放棄“不離開福建”的約定回到河南。工作的工廠離家僅40分鐘車程,他們的兩個孩子不再是留守兒童。
——企業多了,就業弱勢群體不再弱勢。鄲城縣農村婦女賈玲照看上初中的孩子,無法出遠門打工,如今在離家一公里的輕工業園區找到了崗位,掙錢顧家兩不誤,還能挑挑揀揀,“哪家條件好,去哪家”。
——機會來了,更多人有了創業機遇。“奔四”農民陳敬華借力內黃縣產業集聚區建設,從承包基建工程到為陶瓷企業提供原料,改變了創業屢屢失敗的創業命運。上市公司白領申偉棟辭職進軍跨境電商領域,鄭州航空港產業集聚區云集的物流商為他的國際業務帶來機遇,5年銷售額突破6000萬元。
(四)
“家門口就業”變得容易,“洗腳進城”也不再是難事。
進產業集聚區就是進城。它在規劃上與土地規劃、城市規劃相一致,水、電、路、氣、公交、通信等與市區無縫銜接,每年投入基礎建設資金上千億元,中小學校、醫院、公園、體育健身中心等公共配套服務設施在許多地方實現全覆蓋,一座座新城初露崢嶸。
城鎮公共服務逐步滲透到產業集聚區。讓農民有技能,如信陽平橋區建起公共實訓基地、開封和長葛設立了人力資源服務平臺、職教或技術培訓中心在多地開課;讓農民進得來,如洛陽、新鄉、商丘等地都降低了入戶條件;讓農民住得起,如民權產業集聚區建成6萬平方米職工宿舍、不少地方的公租房將農民工列入保障范圍,或開始興建面向農民工的公租房。
不久前,在全省產業集聚區建設工作會議上又傳來一個好消息,進了產業集聚區工作,農業戶口就可以轉為城鎮戶口;優先將產業集聚區內村莊的農業人口成建制地轉為城鎮戶口;同時,將產業集聚區公共租賃住房建設項目納入全省保障性住房建設計劃。這意味著農民工能更為輕松地成為城里人,并享受與城里人一樣的義務教育、就業服務、基本養老、基本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
產城融合就這樣發生。以產業集聚增加就業崗位,以城市功能完善支撐產業發展和人口安居,通過產業集聚區建設推動城鎮化:這正是河南走的路子。
(五)
古羅馬大哲人西塞羅有句名言:“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仔細想來,產業集聚區不正是守護著“最高的法律”嗎?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做大經濟發展這塊“蛋糕”,增進社會福利有了底氣;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做好科學發展這塊“蛋糕”,人們安居樂業不是奢望;避免出現“空城”“睡城”,推進產城融合發展,消弭城鄉鴻溝就在眼前……
行百里者半九十,產業集聚區建設正在路上,不能停,不能等,不可三心二意,不可左顧右盼,放眼下一個五年,責任更加重大,未來更加可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