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那是一個春天,作為推進科學發展、轉變發展方式的戰略突破口,河南正式啟動產業集聚區規劃建設。
2014年,又是一個春天。遍布全省的180個產業集聚區,已成百舸爭流、千帆競發之勢。
2010年到2013年,我省產業集聚區累計完成投資3.56萬億元,占同期全省投資的45.3%。2013年,產業集聚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13萬億元,占全省的52.6%。在產業集聚區的助推下,全省城鎮化率由2008年的36%提高到2013年的43.8%。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產業集聚區已經成為全省區域經濟的增長極、轉型升級的突破口、招商引資的主平臺、轉移就業的主渠道、改革創新的示范區。以產業集聚區建設為抓手,中州大地正在華麗蝶變,走出一條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富民強省的大道。
櫛風沐雨拼五載,大河奔流何壯哉。
規劃建設產業集聚區,目的是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搶抓產業轉移的黃金機遇,為河南發展開辟新空間。
時光回溯到2008年的那場國際金融危機。當電解鋁的價格從每噸2萬元跳水到不足1萬元時,河南經濟形勢也是這樣急轉直下:2009年1月,全省工業增速僅為1%,在沿海打工的農民工洶涌返鄉近900萬人。危機來臨,何以應對?
彼時的河南,盡管已是全國重要的經濟大省、新興工業大省,但在發展路徑上面臨著兩個“走不通”:發達國家走過的高消耗、高消費的道路走不通;自身傳統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發展道路也走不通。
資源土地面臨瓶頸制約,產業結構亟待轉型升級,發展方式轉變迫在眉睫,河南必須找到一個適合國情省情、契合發展趨勢的有效抓手,必須走出一條集約節約、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每一次危機都是產業格局重新調整、區域格局重新洗牌的重要節點。
回顧過去,省委書記郭庚茂充分肯定五年前河南抓住了一次重大機遇,“產業集聚區建設不僅是加速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推動科學發展、實現中原崛起河南振興的戰略舉措,也是當前調結構、穩增長、惠民生、解決現實問題的有效途徑。”
產業集聚演繹了產業發展的內在規律。
從19世紀發軔,英國的曼徹斯特工業中心和美國的斯坦福工業園成為最早的產業集聚區;20世紀80年代,世界經濟版圖中色彩斑斕的產業集聚“馬賽克”引起了世人矚目。
改革開放之初,一批香港臺灣地區的電子企業紛紛向廣東東莞集聚,形成了一個集聚2萬家企業、世界性的電腦及零部件生產基地;世紀之交,江蘇昆山集中了六大筆記本電腦生產商,產量占世界的四分之一。
顯然,經濟領域的競爭已由單個技術產品的競爭轉化為配套能力的競爭,形不成產業集群,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就難以有競爭力。
招商引資“剜到籃里都是菜”,一股腦兒全“堆在”工業園里……那時的河南,與全國一些地方一樣,急需改變傳統園區的發展模式。
國家陸續啟動的新一輪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為我省規劃建設產業集聚區提供了重要契機。河南,要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集聚之路:
2008年12月,省委八屆九次全會明確提出,加快產業集聚區建設,努力使之成為“全省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現代城鎮體系和自主創新體系的有效載體和戰略支撐”,“一個載體三個體系”的重大戰略決策由此確立。
2009年4月,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推進產業集聚區科學規劃科學發展的指導意見》,正式將產業集聚區作為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戰略突破口。
產業“聚變”的核心理念在一步步的謀劃與實踐中逐漸明晰——
“三規合一”:產業集聚區發展規劃要與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嚴密套合,解決合法合規建設問題。
“四集一轉”:企業集中布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功能集合構建,促進人口向城鎮轉移,充分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解決發展基本內涵要求問題。
“產城互動、融合發展”:依城促產,依托城市功能的完善,為產業發展提供條件,促進產業升級;以產興城,通過產業集聚創造就業崗位,以就業崗位的增加促進人口集聚,推動城市規模擴大,解決發展模式問題。
把產業集聚區建設作為全面實施三大國家戰略規劃的有效抓手,煥然一新的發展理念,讓河南演繹了轉變發展方式的生動實踐。
中原“聚”變,由此拉開大幕。
發展產業集聚區,使河南擺脫了“低、散、小”的工業發展模式,大步向先進制造業大省邁進,同時加快了城鎮化進程。
五年孜孜以求,五年碩果累累。正如省長謝伏瞻所言,產業集聚區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充分證明把建設產業集聚區作為帶動全局的戰略舉措是正確、有效的,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符合河南發展實際,必須持之以恒向前推進。
事實最有說服力。
幾年前提起富士康,人們想到的是深圳,而今,則是河南,是鄭州。
2010年,富士康入豫建廠。強大的集聚效應迅速產生,近百家配套企業隨之落戶鄭州航空港產業集聚區。2013年,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中原經濟區的核心增長極。
絕不止富士康,絕不止航空港,也絕不止鄭州。遍布全省的180個產業集聚區里,集聚的故事一個比一個精彩。
亞洲最大的可口可樂生產基地落戶漯河經濟技術產業集聚區后,同為世界500強的美國嘉吉公司聞聲而至,廠址就在一墻之隔。一根管道穿墻而過,嘉吉公司的糖漿直接輸送到可口可樂的生產線上。
精彩還在繼續:華墾糧油入駐后,很快引來統一集團隔墻落戶,又是一根管道把植物油從華墾的油罐送到了統一集團的生產車間。
這樣的壯景在河南比比皆是:金絲猴集團入駐沈丘縣產業集聚區后,在強大的“雁陣效應”下,華電集團、寧波克浪集團、湖南家家面業等數十家企業紛至沓來,形成了百億級食品產業集群;萬寶、澳柯瑪、香雪海、冰熊……民權縣產業集聚區快速形成了以冷藏汽車、冷柜、冰箱為主導的制冷產業鏈,成為響當當的中國“冷谷”。
……
1+1大于2,這正是集聚的魅力!
集聚,讓河南抓住了承接產業轉移的機遇,充分激活了縣域經濟,區域經濟空前紅火。清豐家具、新野紡織、夏邑縫紉機、柘城金剛石、虞城鋼卷尺、長垣起重機、原陽汽車配件、鄢陵花鄉林海……產業集聚區茁壯成長、特色各異,其中,鄭州電子信息、洛陽裝備制造、漯河食品3個產業集群主營業務收入均超過1000億元,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0億元的產業集群達到123個。產業集聚區已經成為全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引擎。
集聚,讓河南產業競爭力不斷提升,新興工業大省和經濟大省地位更加鞏固。全球每8部智能手機,就有1部來自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鞏義從賣笨重的鋁錠轉為輕巧的鋁箔,產品漂洋過海。傳統農區擁抱高新科技,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興起,河南的產業越來越“高大上”。
集聚,讓古老的河南嵌入了世界產業鏈,中原大地更加緊密地與世界連為一體。雙匯成功收購美國最大豬肉生產商;美國好時、南車集團等一大批世界500強和國內500強企業紛紛落戶,產業集聚區實際利用外資占全省六成;臨空經濟奮飛藍天,鄭歐班列“絲路”馳騁,跨境電商“買賣全球”……產業集聚區成為我省參與全球產業分工體系的重要窗口。
集聚,讓我省人力資源優勢更加突出。產業的轉移集聚,讓越來越多的外出務工人員上演著“鳳還巢”的好劇。實施全民技能振興工程以來,我省已經連續三年實現農村勞動力省內就業超省外,產業集聚區成為農民轉移就業的主渠道。
集聚,讓城鄉面貌煥然一新。鶴壁寶山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堅持“工業上山、農民進城、森林繞園、循環生態”,工業發展與城鄉一體化建設相得益彰。產業集聚區已成為現代城鎮體系建設的主體功能區,一條新型城鎮化之路脫穎而出。
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懼千萬事。堅定發展產業集聚區,使河南擺脫了“低、散、小”的工業發展模式,大步向先進制造業大省邁進,同時加快了城鎮化的進程,助推中原城市群成為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全球商報聯盟理事長陳錫添說:“河南沒有照抄照搬,而是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新路,河南產業集聚區的發展令人矚目。”
建設產業集聚區,從思想觀念、環境氛圍、組織保障上為河南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找了‘馬上辦’,沒想到這么管用。”談起宛城區新能源產業集聚區“馬上辦”辦公室,天冠100萬噸酶基地負責人贊不絕口,“‘馬上辦’不到一周時間,就解決了拆除違章建筑、機械施工、自來水供應等問題。”
五年篳路藍縷,五年大膽探索,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河南產業集聚區發展積累了一些寶貴經驗:
抓住了一條主線。綱舉則目張,我省產業集聚區建設牢牢抓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以“一個載體三個體系”推動產業鏈條由短到長、產業層次由低到高、企業關聯由散到聚,產業集聚區在全省產業轉型中的牽引作用明顯增強,多年來想辦而沒有條件辦成的事,在這五年取得重大突破。
創新了一批制度。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每年率省直各廳局,十八省轄市市委書記、市長分組觀摩交流各地產業集聚區情況,180個產業集聚區每年都要考核排序,評出“十強、十快、十先進”產業集聚區授牌嘉獎。一套行之有效的考評機制、激勵機制、懲處辦法創立完善,為產業集聚區健康成長提供了堅實保障。
“四集一轉”和“三規合一”是河南創舉,確保產業集聚區建設始終沿著科學發展軌道運行。為增強產業集聚區發展動力活力,省委、省政府先后出臺了12個文件,綜合采取土地、財稅、電價等扶持措施,推進生產要素集中配置和營商環境明顯改善,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政策支持體系。
改革了一些做法。各地從實際出發,在吸引就業、推動農村人口轉移方面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辦法。平輿縣產業集聚區放寬區內就業農民工落戶條件,可享受縣城居民的一切待遇;濟源市虎嶺產業集聚區搬遷農民可享受城鎮養老保險……
按照小政府、大社會和精簡、統一、高效的原則,賦予產業集聚區相應權限,與上級職能部門“直通車”,建立精干高效的新型管理體系,以政務、商務、法制等環境的不斷優化,實現“一優帶百通”,產業集聚區的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不斷提升。
培養了一批干部。“走出機關門,到群眾中去,到基層實踐中去,到全省經濟發展的戰略支撐平臺中去”。從“不懂服務”到“主動服務”,從“無效管理”到“有效支持”,一大批干部在產業集聚區工作中迅速成長、脫穎而出,推動全省干部思想解放、作風轉變、能力提升,從思想觀念、環境氛圍、組織保障上為河南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提高了勞動者素質。產業集聚區和與之相配套的職業教育,讓廣大農民扔下鋤頭,走進工廠,在就業培訓中開闊了眼界,提高了勞動技能,提升了綜合素質。通過職業教育和產業實踐,為產業集聚區培養出一大批有專業技能的勞動者,使經濟發展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的軌道上來。
發展的道路雖然漫長,但要緊處常常只有幾步。回首過去的五年,盤點可喜的變化,我們慶幸選準了這條路!
產業集聚區發展到了上臺階的新階段,“三個體系”建設到了提質發展轉型發展創新發展、爭取更大成效的時候。
隨著國際國內產業布局和分工體系加快調整,帶來存量區域布局調整,河南承接產業轉移的機會方興未艾。
菜鳥網絡、美國UPS、聯邦快遞等知名物流巨頭“搶灘”鄭州航空港;京東商城、當當網等電子商務企業在鄭州“排兵布陣”……新型業態和商業模式創新不斷涌現。
這一次,河南與世界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充分利用產業集聚區,搶抓產業轉移和新興業態興起兩大機遇,乘勢而上,就能搶占發展新的制高點。
前景鼓舞人心,問題不容回避。
曾經流傳這樣一個招商故事:幾位縣委書記在機場偶遇,同坐一趟航班,一聊,去的竟是同一個地方、談的同一個項目。
主導產業不突出,有的地方眉毛胡子一把抓;招商引資不得要領,方法不適應形勢要求;發展方式轉變體現得不充分;產城互動不強,有的抓產業不抓城市建設。
看清自身的不足,才能找準前方的機遇。
產業集聚區發展到了上臺階的新階段,“三個體系”建設到了提質發展轉型發展創新發展、爭取更大成效的時候。勇擔“一個載體三個體系”綜合協調發展的使命,就要推動產業集聚區發展“三上一提高”,即上規模、上水平、上層次,提高吸引力、競爭力、帶動力。
我們應該有這樣的魄力:各縣涌現出百億級產業,各市培育出千億級產業,省內形成幾個萬億級產業。如此,產業富民、經濟強省的夢想定會成真。
五年砥礪磨一劍,巨筆磅礴寫春秋。
堅定不移走產業集群發展之路,就要注重系統性,使產業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尤其要處理好以下關系——主導和多樣化的關系、龍頭企業和中小企業的關系、先進性和規模總量的關系、二三產業的關系、產業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區域競爭是產業競爭,也是城市競爭。
社區向城市集中、農民向城市集聚,孟州市把產業集聚區建設作為支撐和拉動農民進城落戶的主渠道,近三年,該市年均新增農民就業1萬多人,城區面積已擴至15.2平方公里。
城鎮化,歸根結底是人的城鎮化。堅定不移推動產城互動,加快構建現代城鎮體系,就要落實“一基本兩牽動”,即產業為基、就業為本,住房牽動和學校牽動,通過產業集聚區創造就業崗位,通過改革戶籍政策實現安居來穩業、來創業。這不僅能改善民生,能優化整個經濟結構,還可以創造需求、拉動經濟增長。
以產興城、依城促產,就能推動產城互動融合發展。加強城市建設、完善城市功能、發揮城市優勢,就能增強對產業集聚的競爭力和吸納力。
產業集聚區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統籌推進。要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把科技創新作為產業升級的關鍵;要堅定不移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堅決防止機關化、行政化,增強發展內生動力;要堅定不移擴大開放招商,增創發展新優勢,讓產業集聚之路越走越寬廣。
上午還在工廠里驗貨的營銷員,下午就能去位于CBD的公司總部參加一場業務培訓;在產業集聚區上班的青年,下了班約上同事好友,到特色商業區品嘗了一頓韓國料理……作為服務業和城區經濟發展的載體,在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的同時,也要加快商務中心區和特色商業區建設,培育一批現代服務業集群。
未來已來,前景可期。
認清發展方向是一種清醒,找準發展模式是一種遠見,持續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是一種使命。
產業集聚區是建設“四個河南”的抓手所在,是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富民強省的支撐所依,是中原兒女鼎力中國夢的希望所系,各級領導干部要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蘭考重要講話精神為動力,統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與經濟社會發展,咬定青山不放松,真抓實干、務實求效,讓產業集聚區成為中原大地一顆顆璀璨的明珠。
昨天,我們踏著春的腳步催馬揚鞭、開荒拓嶺,撒下了一片希望。
今天,我們迎著春的氣息,譜寫著萬木爭榮、如火如荼的壯美詩篇!
(執筆:李兵蘆瑞郭海方夏遠望薛世君)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