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訊(記者 李亞林 首席記者 李凌)昨日下午,在接受東方今報記者采訪時,三門峽市發改委主任劉會林很是興奮,《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規劃》獲得國務院批復,在他看來,這使得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規劃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三門峽也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有關專家認為,受益于兩個國家級經濟區的疊加效應,三門峽有望在中原經濟區內的邊緣城市中率先隆起。
新經濟增長極
三門峽收獲喜上加喜
2012年5月份,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成為我國唯一一個經國家批復的跨省聯合示范區。時隔兩年,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規劃又獲國務院批復。
“促使三省四市緊密結合在一起,突破行政區劃壁壘,形成中西部地區新的城市群和重要的經濟增長極。有利于發揮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承東啟西、溝通南北的區位交通優勢,實現區域優勢互補、國土資源高效利用。”劉會林認為,對三省四市來說,還將促進產業集中布局、集聚發展、合作發展,提升配套服務水平,共同打造產業轉移接續平臺,增強整體競爭力。
在專家看來,《規劃》獲批,對于我省的三門峽來說是喜上加喜。
“三門峽原來是邊緣城市,但這些城市的地緣優勢也很明顯。”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所長馮德顯認為,三門峽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區位優勢,發展自己獨特的經濟聯系。一方面加強與中原經濟區中心城市的聯系,看到二者之間的共生關系,找準自己的位置,爭取獲得差異化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同時積極拓展與相鄰省市的經濟聯系。“背靠兩邊的優勢和資源,對當地來說,自然是一件好事”。
受益疊加效應
三門峽有望率先隆起
“相比中原經濟區,晉陜豫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雖然也是國家級經濟區,但二者的層級不同。從大層面的區域規劃上看,中原經濟區一樣屬于區域規模的大型經濟板塊。而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則涉及三省兩區域,屬于區域之間的經濟示范區。”洛陽師范學院院長梁留科教授則表示,從性質上看,中原經濟區是綜合性的大型區域發展規劃,黃河金三角則是專項的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類似于產業規劃性質。
“但因為它是我國唯一一個依托黃河建立的跨省域的產業示范區,可以爭取更多的國家政策資金和項目的支持。”梁留科說,三門峽這次成為兩個國家級經濟區疊加的城市,必將在受益于省內流動的同時,也得益于與陜西、山西的省際流動,有望在中原經濟區內的邊緣城市中率先隆起。
區域合作意義
探索省際交界地區發展新路徑
劉會林說,《規劃》的批復,標志著黃河金三角地區將迎來一個發展的春天,是推進區域合作發展的重大舉措,對探索欠發達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探索省際交界地區合作發展的新路徑,推進區域一體化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要進一步確定三門峽和其他地市合作的關鍵領域,總結基礎設施建設等一體化推進的先進經驗,明確下一步發展思路。”劉會林坦言,當前,三門峽正處在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下一步三門峽要建立規劃實施推進機構,健全工作推進機制,狠抓各項任務落實。市級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與國家和省對口部門的聯系,爭取國家和省有關部門的指導幫助,在政策、項目、資金、用地指標等方面取得更多的支持。圍繞規劃的階段性目標,研究各地各部門各行業的實施方案和細則,逐年逐單位落實目標任務以及具體責任,形成完善的協調推進體系。
“黃河金三角”成長之路
1986年
山西運城市、陜西渭南市和河南三門峽市成立了“晉陜豫黃河金三角經濟協作區”。
2007年
三市決定建“黃河金三角試驗區”。次年,山西臨汾市也加入進來。
2008年
7月9日,三省人民政府聯合向國家發改委遞交了《關于將晉陜豫黃河金三角設立為國家區域協調發展綜合試驗區》的請示函。這是全國唯一打破省際行政區劃的試驗區,也是唯一一個在欠發達地區建立的試驗區。
2009年
《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的批復》提出,“支持中部地區與西部毗鄰地區開展合作,鼓勵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突破行政界限,開展區域協調發展試驗”。
2010年
國家發改委《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實施意見》提出,“支持中部地區與西部毗鄰地區開展合作,指導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編制區域合作規劃”。
2011年
9月,《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支持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開展區域協調發展試驗”。
2012年
5月14日,國家發改委正式批準設立晉陜豫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
2014年
3月31日,國務院批復原則同意《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規劃》。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