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焰生"后事"頗講究 逢七"大祭"真沒有
中央電視臺、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電視臺、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聯合攝制
年代大戲《大河兒女》央視一套黃金檔熱播
系列報道之九
映象網訊(記者 孫川川 見習記者 劉羽 韓旭)“頭七我得喝胡辣湯,二七我要吃餃子,三七我得吃燴面……繡花大枕頭、黑棉鞋、燈籠褲不刮胡子不凈面……”這是《大河兒女》近期劇情中,賀焰生給媳婦交代的“后事”。咱河南人的喪葬祭祀,像賀焰生這么講究嗎?且聽民俗專家解讀中原人的祭祀習俗。
【觀后感】 “講究”不講究 喊出的是氣節
《大河兒女》第七集中,在賀焰生的妻兒去取“龍鳳盤”的時候,賀焰生告訴柴殿金,自己已經抱著必死的決心,不會交出“龍鳳盤”,并對柴殿金講出了一番豪言壯語。
“知道我跟媳婦說了什么嗎?我讓她給我準備好上路的衣裳,我讓她給我準備一個藍底繡花大枕頭。要的是黑棉鞋,腳底下踩的是龍鳳呈祥。燈籠褲、大褲腰,對襟大棉襖不過膝。不刮胡子,省得到那邊麻煩。不凈面,黃河兒女到哪都是黃臉一張……頭七我得喝胡辣湯,二七我要吃餃子,三七我得吃燴面,四七我要吃大盤荊芥,五七我要吃麻餅,六七我得吃剁肉,等到七七四十九那一天,最后一頓我還什么都不吃了,我迎著西北風喝一壺老酒……”賀焰生這一番話喊出了氣概,喊出了氣節。
許多觀眾都為賀焰生這番看淡生死的中原男兒氣概所折服。“這個時候還惦記著死之后穿啥吃啥,賀焰生就是咱中原好男兒。”鄭州退休工人焦健民說。
【解疑問】 七七不重樣?這個真沒有
河南省文學院作家、民俗學家孟憲明說:“電視劇里講,三七賀焰生要吃燴面。要知道,鄭州燴面的歷史較短,抗日戰爭時期才有。一個事物,要想成為一種祭祀民俗的話,至少得有上百年的歷史。在河南的祭祀傳統中,沒有七七不同祭品的風俗。”
劇中賀焰生要求的“黑棉鞋、對襟大棉襖”等喪葬服,有這種習俗嗎?孟憲明介紹:“民間認為,送老衣(即喪葬服)穿棉不穿單。不管冬夏,都必須穿棉衣,因為人們總覺得,陰間很冷,一定要給亡人穿棉衣才行。劇中所說的對襟大棉襖是有依據的。”
劇中講的“腳底踩龍鳳呈祥”,孟憲明認為是有些偏離事實的。在民間,黑棉鞋鞋底繡的是雞或者鵝,意為能托生或能辟邪。
【講民俗】 “五七”“百日”擇其一大祭
在河南大部分地區的喪葬習俗中,人死后,是一定要凈面的。孟憲明認為,電視劇中說“不刮胡子,省得到那邊麻煩”,是因解放前,男人大都留胡子,這與過去的生活條件有關。但“不凈面”的說法,卻不符合民俗。
此外,在河南民間,人死后的“五七”和“百日”最為重要。人們會在亡人去世的一年之內, 在“五七”或者“百日”中,選一個來辦“大祭”。
據孟憲明介紹,一般“頭七”、“二七”、“三七”、“四七”,都只是上墳,燒紙錢。如果選擇辦“五七”,人們會請親朋好友一起行禮、上墳,最后擺酒席待客。辦了“五七”,“六七”、“七七”就不辦了。
“如果‘五七’不待客。就得辦‘百日’。之后每隔一周年,祭祀一次‘周年’,三年為止,也有個別地區做到五年的。每十年做陰壽祭祀,到百歲為滿。”孟憲明說。
博友熱議
@黑馬_44662:劇中六姑本來很喜歡賀青,但為了挽救纖夫幫于危難之中,打算違心嫁給清鄉大隊長張振彪做小老婆,賀青對六姑說已經想到了解決事情的辦法。我覺得六姑是中原千千萬萬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在她身上充分體現了心地善良、勤勞能干、任勞任怨、委曲求全、舍小我為大家的民族精神,讓人欽佩。
@鄭州至誠教育: 難得有一部這么好的電視劇,講述咱河南人的故事,抒發咱河南人的情懷,大家抽時間都看看吧。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