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訊(記者 劉長征)長久以來,鄭州人都有一個愿望:綠城茂盛的梧桐樹下,道道活水奔涌向前。為此,鄭州啟動了龐大的生態水系工程。然而,先天缺水的缺憾困擾著愛水的鄭州人,如何能讓城市中條條河道整日碧波蕩漾?一個機會擺在鄭州人面前:啟動環城生態水系循環工程,讓流出城區的清水再流回來。這個看上去有些“異想天開”的工程能實現綠城的親水夢嗎?
現有水源指標不夠用
眾所周知,鄭州是一個缺水的城市,長期以來,城市水系存在諸多問題,如河網不完善、水系功能不健全、防洪標準偏低、水資源短缺、水質污染嚴重等。
鄭州市節水辦副主任王志錄介紹,鄭州人均水資源只有178立方米,不足全省的1/2,全國的1/10,是一個資源型與水質型并存的缺水城市。“目前,鄭州市區生態水系的水源主要靠黃河,還有少部分中水。”王志錄說,“可是,鄭州市區每年黃河用水指標只有4.5億立方米,要優先保證市民生活等用水,又想讓生態水系多水、水質好,現有水源指標是不夠用的。”
生態水系要做好節約循環利用
如何擺脫鄭州生態水系“缺水”的困擾?一個機會擺在了面前。
去年1月,水利部開始在全國選擇一批基礎條件好、代表性強的城市作為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鄭州市于去年7月成為全國首批45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之一。“水生態文明建設涵蓋諸多內容,其中,生態水系如何節約循環利用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王志錄介紹。
去年年初,鄭州市啟動了《鄭州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實施方案》編制,將鄭州生態水系缺水解決方案——環城生態水系循環工程納入規劃。今年1月,該方案通過水利部審查委員會的審查。
“審查中,環城生態水系循環工程成為方案中最‘加分’的一項,水利部的專家給予了高度評價。”王志錄說。
整個方案列出了十大示范工程,環城生態水系循環工程、賈魯河生態水系綜合治理工程等就在其中。王志錄認為,這是鄭州生態水系擺脫“缺水”困擾的最佳機會。
讓流走的好水再流回來
環城生態水系循環工程如何解決“缺水”難題呢?“環城生態水系循環工程讓流走的好水再流回來。”王志錄說。
鄭州市生態水系的地圖上,金水河、熊兒河、十七里河、潮河從鄭州西南發源,向東北與龍湖、東風渠的水流合并在一起,向東注入賈魯河。“補充到市區生態水系河道中的黃河水水質非常好,現在這些水順著河道進入賈魯河,白白流走了。”王志錄說。
水流怎么能再掉頭西流呢?“關鍵點在這兒。”王志錄指著地圖上十七里河和賈魯河交匯處的一個圓點說,“這里將開挖一個湖泊,叫圃田澤(湖),在這里建提水泵站,讓生態水系的水再流回各個河道。”
他解釋,基本上所有生態水系的水都在圃田澤附近流入賈魯河,在這里把水截住,通過加壓,讓水流沿萬三公路向南,然后一路向西,連通潮河、十七里河、十八里河、熊兒河、金水河的生態水系分水口,再次流入河道當中。鄭州市區內的生態水系就構成了一個可以循環往復的通道。
“中循環”讓鄭州西部、北部也擁有“親水”景觀
環城生態水系水循環,讓鄭州市區內的河道有了充足的優質水。但城市西部、北部的區域缺少生態水系河道,這里居住的市民是否就會缺少“親水”的機會呢?
“環城生態水系循環工程只能說是一個內循環,鄭州還在籌劃建設一個更大的生態水系循環工程,讓清水能夠包圍鄭州整個城市。”王志錄說,到時鄭州西部、北部也會出現一大批“親水”景觀。從地圖上看,賈魯河從鄭州西南尖崗水庫出發,沿著城市的西部、北部、東部邊緣繞了一圈,最后流向中牟、開封。這部分河段就是“中循環”的主體。
有效利用現有水量
“當然,要想保證‘中循環’水系里的水清,首先要治理賈魯河。”王志錄說。
賈魯河生態水系公園綜合治理工程是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方案十大重點示范項目之一。目前,該工程正在編制規劃,大致范圍為尖崗水庫至隴海鐵路橋,全長約78公里。工程完成后,將形成60公里的濱水岸線,湖泊水面面積預計可達到15450畝,沿河水面面積17867畝,兩岸綠化面積11711畝,新增景觀節點26處。
“鄭州市即將建設的這些生態水系循環工程,沒有開辟新的水源,也沒有開采地下水,只是把現有水量更加有效地利用。”王志錄說,“等實現了這些目標,鄭州的市民也可以享受河湖通、清水流、沿岸美的親水景觀了。”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