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訊(記者 王秋欣)3月20日,《人民日報》在1版和6版刊發題為《鄭州種好網格責任田》的文章,這篇5000多字的通訊詳細報道了鄭州實施網格化管理的歷程。
如何將社會治理的重心落到城鄉社區?如何實現為群眾解決問題制度化?2012年以來,鄭州市堅持以網格為載體,探索建立“依靠群眾推進工作落實”長效機制。干部有了“責任田”,變“坐等派活”為“主動找活”,作風明顯轉變,為群眾提供精準有效的服務和管理。兩年排查、發現、處置問題近50萬件,辦結率達到97.9%。今年以來,又為群眾解決問題近2萬件。
《人民日報》報道稱,一系列民生“疑難雜癥”在鄭州取得重大突破:830個老舊小區、無主管樓院改造全部完成;“黑作坊”難覓蹤跡,偌大鄭州去年沒有出現一起食品安全事故;去年共上報違章建筑340萬平方米,是兩年前的近20倍,拆除過程沒有發生大的信訪事件……
這些成績的背后,是4萬多“網格員”、無數網格協管群眾的辛勞。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張網,1.9萬個小網格組成的大網,鋪在鄭州城鄉每一寸土地上。鄭州的網格化,不是城市管理、社會治安等工作“單兵突進”,也不是方方面面工作的“遍地開花”,而是將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這三項基礎性、根本性、底線性的政府職責,融入網格,落到人頭,切實打破條塊分割,構建“下級”聯動“上級”新機制,破解“看得見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見”難題。
“依靠群眾推進工作落實,是群眾路線制度化的一個初步探索。”河南省委常委、鄭州市委書記吳天君說,目前這項工作還存在重“條”上管理、輕“塊”上配合,下沉人員的作用發揮不夠、融合不夠等問題。鄭州市委、市政府將繼續把大量資源、服務、管理下放到基層,使得基層有職有權有物,更好為群眾提供精準有效的服務和管理,真正實現“看得見的管得了,管得了的看得見”。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