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旁行道樹株距大多為3米左右 記者 侯建勛/攝
路邊栽上了景觀樹,市民都會期待能快點享受陰涼。
不過在鄭州市祭城路上,雖然樹栽上了,卻讓人感覺“過于密集”,甚至有經過的市民認為這不是栽樹,而是“種墻”。
河南商報記者調查后發現,該路段法桐株距確實與設計不符。不過,對于行道樹株距到底多少才合適,鄭州并沒有相關具體規定。
報料
行道樹密集像“樹墻”
近日,網友“jewmire”報料稱,在龍子湖湖心島的祭城路上,正在進行綠化工程施工,非機動車道兩側栽上了法桐,而且靠近機動車道的法桐特密,株距目測也就2米。誰都知道法桐長大后是什么樣子,這哪里是種樹,分明是“種墻”啊!
不過從該網友所附的照片看,并不能判斷法桐的稠密程度。該帖隨后引起網友熱議。
“新漫城”:這也太密了吧。
“breezy”:內側的不僅太密,也沒生長空間,旁邊就是排水溝,最終不是樹死就是路面被破壞。
“haulsl”:估計是臨時的,還會移到別的地方去。
現場
株距在3米到3.4米之間
昨日上午,河南商報記者到實地查看,網友所說的地方為龍子湖西路和龍子湖東路之間的祭城路。該路段為東西向,總長約2公里,目前尚未開通,東西端為兩座正在修建的過橋。
在道路兩邊的人行道上,工人們正在忙著栽法桐。這種喬木是鄭州城市綠化常用樹,人民路上的法桐已有50年歷史,夏天郁郁蔥蔥、遮天蔽日,頗受市民喜愛。
不過與人民路上法桐近10米的株距相比,這里的法桐從視覺上就能感到比較緊湊。隨后河南商報記者用卷尺隨機丈量了快車道邊20多棵法桐株距,約半數法桐株距為3.2米到3.4米,剩下的則在3.0米到3.2米之間。
不過,人行道外側的法桐株距都在5米以上,明顯比快車道邊的稀疏很多。工人們解釋不出原因,只是說“按公司要求來的”。
種樹方
橋占了綠化帶
正當記者測距時,從路旁一工地出來一名男子,他以為河南商報記者是綠化施工方,走近就開始抱怨,“我們正在蓋售樓部,門口的法桐栽得太密了,等長起來會把我們的門都擋嚴實了。”
現場一名負責人拿來了施工圖紙,圖紙顯示,該路段兩旁要種植658棵法桐,“目前北側已經基本完工,南側也快收尾了。”
這名負責人同時承認,法桐裁得確實有點密。“但這設計圖紙上沒有比例尺,也沒有顯示原來有兩座橋。”他開始吐苦水,要是按照圖紙的標準都沒法開工,如今他們已經由西向東施工近2個月,并盡量將法桐往東移,但西側幾個樹池里的數量還是有些超了。
“這兩座橋得有300米吧,不能作為綠化帶栽樹,圖紙上也沒有標注。”他說。
回應
不符設計將追責
昨日下午,河南商報記者來到鄭東新區管委會新聞中心,其負責人首先強調,該路段的道路綠化是嚴格按照設計規劃和市場招投標進行的,所以沒人有權力隨意更改規劃。
向有關部門了解情況后,他稱,該路段行道樹胸徑為15厘米,株距設計為3.5米,對于河南商報記者測量的情況,還需要工作人員實地測量后才能確定。
他表示,一般情況下,道路基建方在施工時就會預留樹穴,以待后期栽樹。如果株距真的不符合設計要求,得確認是哪方面的責任,才能具體追究。
觀點
株距應在5米以上
河南商報記者查詢發現,青島在2012年實施了有關城市行道樹株距的規定,要求主干道行道樹胸徑應在12厘米以上,最小株距宜為4米。不過鄭州市目前還沒有關于行道樹株距的具體規定。
河南林業科學院專家董云嵐說,像法桐、國槐這種大喬木,株距一般都是8米左右,不然會帶來不利影響。
“一是對樹木本身生長不利,法桐生長速度很快,樹冠大,離得近就擠到一起了。二是影響交通,那么多樹枝也需要很多人力修剪。”他說,如果路旁有門面房,還容易引起商家的投訴。
他最后說,法桐株距最小不能少于5米,如果一定要按照3米多的株距種植,等樹木長大,還是得刨掉一部分。(記者 王杰)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