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只有半個井蓋大小
用廢棄的三合板搭成的頂棚
半個井蓋上的臨時休息室
他們早出晚歸,是城市的清潔者;他們長時間在馬路邊呼吸汽車尾氣、霧霾。每天,有2萬多環衛工人在清掃鄭州的街道,但街道上卻鮮有環衛工人的休息室。
昨天,記者在鄭東新區祥盛街發現,有環衛工人利用墻體凹進的圓弧、在半個井蓋上搭起僅夠容身的臨時休息室。“螺獅殼里做道場”,狹小巧妙的建筑,既溫馨又讓人感慨。
屋里伸不開胳膊,可風吹不著
半個井蓋上的休息室在鄭東新區,位于眾旺路和東風南路之間的祥盛街。祥盛街路北是一塊整平了的土地。這塊平地在修建圍墻時,為了避免壓住地面的電井井蓋,墻體就在遇到電井時避開來,向里凹進去一個圓弧。
在此清掃街道的環衛工人姚大媽,和另一位環衛工人,在這個圓弧凹進去的地方順勢安了一塊廢棄的三合板,又加了一個“頂”,這個圓弧就變成了一個窄小的休息室。
當這個休息室關閉上時,黑色的門板夾在白色的墻體中間非常顯眼,從外面看就像在白墻外豎立著一塊黑木板。
姚大媽將門打開后,記者發現,這個半圓柱體的休息室直徑1米,高約2米,像商場里用布簾圍成的半圓柱體換衣間;小屋僅能容身,進入里面無法伸開臂膀。“關上門后,就像在一個豎起的大鐵桶里,風吹不著。”姚大媽說。
里面放著3把清掃街道的掃帚,兩件帶有反光背心的工作服,還有一把矮凳子。
負責祥盛街環衛工作的姚大媽和另一位環衛工人,晚上就將掃街的掃把和環衛服放在這個休息室里,白天在此臨時休息。
姚大媽說:“上班時幾乎一直在掃街道,實在太困了,就在里面歇一小會兒。”
廢棄的三合板蓋成小屋
鄭州市眾旺路與東風南路之間的祥盛街段長500米,除了一個公交車調度室外,沒有一家店鋪,也沒有任何可供休息的場所,只有北邊新建起的墻體上有8個凹進去的圓弧。
春節前,49歲的姚大媽見到這凹進去的圓弧后,就萌生了改造成休息室的想法。她與另外一名環衛工人商量后,從后面建筑工地上撿來幾塊廢棄的三合板,將這個圓弧搭成一個臨時的休息室。
“我早上6點上班,中午12點下班;他(另一環衛工人)中午12點上班,下午6點下班。”姚大媽說,“掃完負責的轄區至少需要2個小時,剩下的時間還要做保潔。”
記者在這個小屋里還見到一個墊著塑料泡沫板的簡易小凳子,姚大媽說是用做完門的三合板邊角料做的。姚大媽還向記者展示了插在小屋縫隙內的一捆細鐵絲,她說:“掃把常被掃斷,得隨時準備細鐵絲。”
姚大媽計算,深秋葉落的時候,每天得花四五個小時才能將落葉掃凈,而第二天路面上又落下了葉子。
希望能有個真正的休息室
今年1月1日起的連續13天里,鄭州市4名環衛工人被撞身亡,外面配有反光帶的馬甲,是車輛避讓環衛工人的重要標識,姚大媽負責的祥盛街道路寬闊,車輛少,車速快,所以為防止忘穿反光馬甲,她時刻把反光馬甲掛在小休息室里。她說,反光馬甲的事情解決了,但絕大多數環衛工人都沒有休息室。
“我今年49歲,在環衛工人里不算小,也絕不算大。”姚大媽說,不少年齡較大的環衛工人其實并不適應長時間在烈日下作業。鄭東新區另一名不愿具名的環衛工人告訴大河報記者:“曾有環衛工人受不了夏天的炎熱,昏倒在街道上。醒來后也只能在路旁的椅子上休息。” (記者李俊明文李康攝影)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