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墾田以前,圃田澤曾是中原知名的魚米水澤,一個世紀后,它將在今年重現人間。伴隨著“圃田澤”,鄭州將被象湖、官渡湖、黃河國家濕地公園等滋潤起來,并形成37公里環城水帶。昨日,鄭州市政府發布《鄭州市2014年水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預計2015年鄭州市將比2011年增加相當于210個西流湖的水面面積,鄭“旱”子將要走出“鄭尼斯”的范兒。
◎“圃田澤”百年后將重現
是37公里環城水帶的水源
玉帶將要繞綠城。根據方案,鄭州將在七里河入賈魯河口處進行擴挖,形成平原水庫(圃田澤),作為整個環城生態水系循環工程的水源,利用龍湖和象湖退水,將水輸送至潮河、十七里河、十八里河、熊兒河、金水河等河道,線路總長度37公里,年底前主體工程完工。
環城生態水系循環工程還將包括:增加黃河水入城能力的邙山干渠復線工程今年年底前全線通水,負責西區生態供水的石佛沉沙池今年將開工建設,趙口引黃工程則將主要負責給中牟、鄭東新區、航空港區等東部添“水”,承接南水北調工程,“鄭州站”上半年就將完成配套的7座提水泵站。
◎象湖、官渡湖新“湖”今年駕到
均鑲嵌于鄭州東部
去年10月18日,龍湖開始蓄水,同年12月24日,西流湖正式蓄水。今年,除了百年后重現的圃田澤,象湖、官渡湖兩顆明珠將鑲嵌在鄭州東部。
位于白沙組團中心區,鄭開大道與賈魯河交叉口處,分布于鄭開大道兩側的象湖工程今年年底前完成蓄水任務,規劃水域面積約0.912平方公里;在鄭汴新區綠博組團,彎月路(廣惠街東側)以東、鄭開大道以南、官渡組團以西、中牟縣城以北區域的官渡湖工程也將在年底完工,其中,湖面面積1080畝。
◎“鄭尼斯”每區都有新景點
賈魯河生態水系公園年內開建
根據方案,“鄭尼斯”每區都有新景點,汴河新柳、圃田春草等八大景觀,滎澤湖、賈魯湖,都將在2015年開工建設。另外,賈魯河生態水系公園今年年底前開工建設,按照“一河、兩區、三源、七澤湖、八景、十中心”進行布局,規劃范圍為尖崗水庫至隴海鐵路橋全長78.7公里。根據估算,預計2015年鄭州市將比2011年增加相當于210個西流湖的水面面積。
在中牟,占地5.3平方公里的國家農業公園生態水系將兼顧魚米和景觀,今年開建。
在高新區,中國大運河源頭——索須河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天健湖、綠谷公園也即將從地圖上浮現。
在惠濟區,鄭州黃河國家濕地公園工程將全面開建,其中2014年恢復濕地43萬平方米。
在航空港區,南水北調總干渠以西區域的南北兩個水系(以迎賓路為界),未來將形成北區水系兩河兩湖和南區水系三廊三帶五湖兩園的景觀格局。2014年建設北區蘭河生態水系項目和南區梅河生態水系改造項目。
在上街區,太溪湖、東虢湖、上湖、五云湖、方頂湖開建,并將原馮溝水庫恢復,2014年完工后湖面面積達到3000畝。
在中原區,將構建“二縱二橫五湖二庫”水系布局,未來,須水湖、市民湖、九曲蓮湖、植物園內湖等新水系將與市民見面。
◎城市抽水形成的“漏斗區”如何填上
實施回灌工程,建立應急儲備水庫
根據方案,城區地下水補源工程將開展,實施龍子湖高校園區、金星啤酒廠、第27研究所等地下水漏斗區回灌工程,年回補地下水能力達到1000萬立方米,保持鄭州都市區地下水水位穩定,避免出現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質災害,并建立地下水應急儲備水庫。 (記者 朱琨 實習生 曹玉萍)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