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參加評議,認真填寫評議表。
敬老愛老。
竹林新農村。
——竹林30年堅持“三評”制度踐行群眾路線推動科學發展紀實
1983年“七一”前夕,竹林全體黨員干部和群眾代表開會討論竹林的出路。大家對只顧自己發財,丟下群眾不管的干部提出了批評,會議集中群眾提出的72條意見和建議,最后形成三項決議:只顧個人富不能當干部,當干部就絕不能只顧個人;黨員干部要集中精力發展集體經濟,帶領群眾走共同富裕道路;黨支部要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思想道德建設。
以“群眾評黨員、黨員評支部、支部評黨委”為主要內容的“三評”制度由此發軔,后歷經完善,最終成為竹林堅守30年的“傳家寶”。
2月18日,雪后初晴。明媚的陽光下,鞏義竹林鎮成片的紅瓦房映著皚皚的白雪,分外美麗。房檐上滴落的雪水,滴滴答答響成一片,由遠及近匯成了一曲動人的樂章。
從名不見經傳的窮山村到如今的明星鎮,竹林在30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3年,全鎮完成社會總產值50億元,比1983年增長2500余倍;向國家納稅2.3億元,財政收入6900萬元,分別比1983年增長上千倍;人均收入由1983年的87元躍升到2.6萬元,增長300多倍。
明星鎮竹林還擁有一系列“明星”稱號: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鎮、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聯合國改善人居環境最佳范例獎等30多項,曾先后迎來三任黨的總書記親臨視察。
是什么造就了科學發展的“竹林傳奇”?是什么支撐竹林始終穩健地走在康莊大道上?
“竹林發生的歷史性巨變,一條重要經驗是:堅持30年開展‘三評’活動,充分發揚民主,吸納群眾意見,匯聚群眾智慧,接受群眾監督,按群眾意愿和要求解決問題、干事創業,走出了一條忠實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科學發展之路。”鎮黨委書記趙明恩說。
以“群眾評黨員、黨員評支部、支部評黨委”為主要內容的“三評”制度歷經完善,最終成為竹林堅守30年的“傳家寶”
20世紀80年代初,竹林還是一個窮山村。
窮則思變,不少能人開始走上辦企業、做生意致富的道路。看到村里有人致富,不少村干部也動心了,有3個支委只顧自己辦企業,8個生產隊干部忙著自己做小生意。嚴重的時候,甚至村里的黨員會、支部會都開不起來,更別提帶領大家一起致富了。
面對這一困境,1983年“七一”前夕,時任村支書趙明恩和副支書李書轉,召集全體黨員干部和群眾代表,討論竹林的出路。會議親歷者李虎山今年已經80多歲了,對當時的情形還記憶猶新:“那次會上,大家討論得很激烈,原打算開三天的會一下子開了七天七夜。”
大家對只顧自己發財,丟下群眾不管的干部提出了批評,會議集中群眾提出的72條意見和建議,最后形成三項決議:只顧個人富不能當干部,當干部就絕不能只顧個人;黨員干部要集中精力發展集體經濟,帶領群眾走共同富裕道路;黨支部要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思想道德建設。
以“群眾評黨員、黨員評支部、支部評黨委”為主要內容的“三評”制度由此發軔,后歷經完善,最終成為竹林堅守30年的“傳家寶”。
“三評”每年兩次,活動中,黨員向群眾代表述職,讓群眾評議;黨委、支部及其成員向全體黨員干部述職,讓大家評議。群眾評議采用無記名投票方式,對黨員干部提意見鼓勵指名道姓,毫無保留。黨員干部對照檢查向群眾反饋,作出落實整改計劃。支部和黨委歸納黨員群眾提出的各種問題和建議,列入下一步工作目標。
“三評”內容很廣。從關系竹林發展的重大決策,到黨員干部的思想作風、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從解決涉及群眾生產生活中的難題,到分給群眾的面粉、物資的數量、質量;從黨委成員、支部委員遵紀守法表現、決策水平,到個別黨員干部占小便宜,開會遲到、打瞌睡,等等。
竹林鎮牛師兄公司是家養殖企業。在2008年的“三評”活動中,群眾提出:公司的養殖業污染環境,給周邊居民的生活帶來不便。公司董事長、支部書記蔣志民立即上馬沼氣工程,2010年,沼氣池建成,環境污染問題徹底解決,動物糞制成的沼氣還可供周邊數百戶居民使用。
多年來,竹林通過“三評”收集的上萬條意見建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趙明恩說:“‘三評’是一面鏡子,每個黨員干部表現啥樣,我們工作做得怎樣,照得一清二楚。”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