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從小就不分寒暑培養各種特長
映象網訊(記者 高冬麗/文 邱琦/圖)特長生,曾被家長們稱為小升初“鉆空”方式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學生進名初中的敲門磚。近日,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透露,在小學和初中階段,教育部已制定《關于進一步做好小學升初中免試就近入學工作的實施意見》,其中就提到“不斷減少特長招生”。特長生當“敲門磚”是不是不靈了?
【新政】特長招生將減少
據報道,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5日表示,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部署,教育部已經完成制訂考試招生總體方案,即將面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之后修改完善,印發實施。
據透露,在小學和初中階段,教育部已制定《關于進一步做好小學升初中免試就近入學工作的實施意見》,即將印發,在合理劃定入學范圍、有序確定入學對象、規范辦理入學手續、全面實施陽光招生、不斷減少特長招生等方面對各地提出明確要求。
【現狀】 小升初特長生報名火爆
近幾年,鄭州市區小升初特長生招生數據顯示,2011年,鄭州市區小升初計劃招生特長生807人,2012年招生852人,2013年則招生991人。
根據鄭州市教育局規定,鄭州市小升初特長生的報名必須符合兩個條件:一是具有鄭州市區常住戶口;二是該學生是學校體育、音樂、美術活動的骨干并持有區教育局體衛藝科證明;或曾參加區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舉辦的體育、音樂、美術活動并獲獎學生(持有證書)。
盡管要求條件不少,但每年的小升初特長生招生現場十分火爆,不少家長都拿著孩子在大大小小比賽中的二三十個獲獎證書去報名。特長生的競爭也很激烈,每所學校招生計劃只有幾十人,但報名的人數往往會超過計劃的兩三倍甚至數倍。
【調查】 為考學學特長不在少數
為什么特長生報名這么火爆?先來看看鄭州市區的小升初入學政策。一般來說,鄭州市區小升初堅持免試、相對就近的入學原則,不允許擇校。如果確實想擇校,有三種渠道:
一是憑借優異的成績被推薦進鄭州外國語中學,但因為名額有限,所以競爭異常激烈;第二種則是通過測試,進入民辦初中,但因收費及跑路遠、名額有限,競爭更為激烈;第三種就是以特長生的身份進入好初中。
“現在,大多數孩子學特長,都是為了考學。”鄭州市一所初中有關負責人解釋說,每年小升初特長生測試時,都會發現有不少學生只是學了些皮毛。
“沒辦法,拼爹拼成績,我們都拼不過,只能抱著僥幸心理通過特長進好學校。”不少家長坦言,這也是沒辦法中的辦法。
【反應】 特長生減少是雙刃劍
如果減少特長招生,家長和學生會有什么反應呢?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家長和學生對此反應不一。
“特長生減少,但我們不會放棄。”家長劉先生表示,以前他讓孩子學樂器,就是為了能上個好初中,可后來他發現孩子悟性挺高,進步不少。在他看來,特長生減少,可能會使得部分有特長的孩子因為招生計劃減少而沒辦法延續特長。
不過,也有家長表示,特長生減少,會使一些為上好學校而學特長的學生放棄,這樣也使得特長生能回歸本質,真正達到為培養學生興趣、愛好的目的。
還有學生表示對特長生圈定范圍僅限于藝術和體育感到不公平。
“特長生就該取消,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學生崔婷婷表示,難道能歌善舞、能跑善跳才算有特長嗎?為什么文學、科技等方面的奇才就不能享受特長生資格?
【嘗試】 外地已試水取消特長生
據了解,2010年,北大附中率先取消了初中特長生招生計劃,2013年,揚州小升初方案中,明確規定各公辦初中一律不得以“特色班”、“特長班”、“實驗班”等名義進行招生,也不再招收“藝術、體育、科技”等特長生。
另據媒體報道,北京市小升初未來三年政策將有根本性改變,特長生從今年起,將逐步調整并縮小,直至2016年完全取消。
【本地】 鄭州尚未出臺有關政策
那么,鄭州會是什么情況呢?昨天,記者咨詢了鄭州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該負責人表示,目前,鄭州市還沒有出臺相關政策,不好說。
隨后,該負責人又表示,特長生是否取消或減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現在都在講究個性發展,不可能每個學生都去擠獨木橋。”該負責人表示,每所學校也都有自己的發展特色,從而不至于“千校一面”,學校的特色也需要有相應特長的學生。
另據介紹,現在學生學習特長,一般都要從小學開始打基礎,如果從初中開始,就有些晚了,也不利于學生特長的發展。
專家解析
特長與升學脫鉤
才能避免怪圈
鄭州教育學會學習心理研究會咨詢師王海勇認為,特長生可以擇校,培育出一條專事特長培養的“生產線”。
他表示,家長們把讓孩子學有所長變成擇校的“敲門磚”,學習就成為一種手段,而這種因果倒置的學習是被動的,也并不符合素質教育的初衷。
王海勇認為,必須打破特長與升學掛鉤的情況,只要讓特長回歸本質,才能讓學生們真正體會到特長所帶來的快樂,真正避免為上好學校學特長,為學特長去拼命“被特長”的怪圈。
不過,在他看來,即使沒有特長與升學掛鉤,也還會有其他“捷徑”與升學掛鉤。
“沒有了奧數,就會有奧英,沒有奧英,就可能會奧文。”王海勇表示,只要教育資源不均衡,就會有各種名目繁多的項目“掐尖”,而要改變現狀,最重要的是均衡教育資源,讓學生們在同樣的“起跑線”上。只有這樣,學生們才能真正是為了興趣和愛好而學習。
相關新聞
更多>>